大河网

2024当代文学颁奖盛典丨著名作家郑州商代城墙上“开聊” 穿越3600年对望当代文学

2024-04-27大河网-河南日报

4月26日,作家(左起)李清源、周大新、张平、黄传会在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商代城墙上开展文化沙龙·商都对话活动。本报记者 王铮 摄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弋 王佳 卉孟月

  眼前是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脚下3600年的商代城墙,与远处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高楼交相辉映。

  4月26日上午,阳光明媚,清风习习,“顶端无界文化沙龙·商都对话”在位于管城回族区的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张平,河南籍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鲁迅文学奖、中国报告文学终身成就奖得主黄传会,河南籍著名作家李清源围绕“城市与文学”话题,在商王成汤修筑的巨大夯土城墙上,展开了一场穿越3600年的文学对话。

  文化大省、文物大省、文学大省,河南当之无愧

  作为河南省会,郑州对于张平来说并不陌生,但郑州商城遗址他还是第一次来。

  “虽然以前经常来郑州,但3600年前的城墙本体还是第一次看见,太震撼了!”了解到郑州有着3600年的历史,脚下就是商代先民生活、劳作过的土地,张平慨叹,“河南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文学大省,这3个‘大省’河南当之无愧。”

  近年来,城市文学发展远远快于乡村文学,张平认为,城市文学更贴近年轻人的生活,一个活力十足的城市需要一批有时代感、有创新意识、对城市发展了解深入的作家,希望未来郑州能够涌现出更多青年作家。

  站在商代城墙上,黄传会有一种穿越感:“感觉回到了3600年前,商代先民正在脚下这片土地上劳作。我们把城墙保护下来,就是保护郑州的文脉,这是郑州历史的佐证。”

  谈及城市和文学的关系,黄传会表示,文学往往是一座城市最亮丽的风景线。郑州有宋代苏轼的词、唐代李商隐的诗,这些就是郑州文学最好的名片。

  作为河南老乡,周大新对于郑州这座城市的感受一直在变化。他说:“以前一直觉得郑州是一个新城,这回看到商城遗址,每个朝代的地层保存得如此完整,又觉得郑州很有历史厚重感。”

  对于郑州,李清源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感受。十多年前以“郑漂”的身份来到郑州时,他并没有对这座城市投入太多情感。而2016年定居后,他对郑州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知。

  “城市给文学提供素材,文学给城市增色。一个没有文学传唱的城市,很容易被历史遗忘。”李清源说,郑州的铁路将四面八方的人拉到郑州,无论何种文化背景的人在郑州都能找到归宿,正是这种包容和开放的精神让郑州在古老的基础上焕发生机。

  “不是甲骨文故事不精彩,而是作家缺乏讲好考古故事的本领”

  郑州商城是现代考古学兴起后重新发现的结果。如何把考古学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进而讲好商都故事,成为作家们思考的问题。

  在张平看来,文学可以搭建起考古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他举例说,三星堆的神秘,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创作出的文学作品深受公众喜爱。那么靠考古学家从无数细碎的陶片中发现的郑州商城,同样也能给作家提供创作的素材。

  甲骨文的发现,打通了自殷商以来中国的文脉,并证实了《史记·殷本纪》的记载是真实存在的。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部在全国叫得响的与甲骨文有关的报告文学作品。作为报告文学作家,黄传会对此感到遗憾:“不是甲骨文的故事不精彩,而是我们作家缺乏讲好考古故事的本领。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作家深入考古现场,把深奥的考古理论变成好的故事。”

  如何讲好商都故事?周大新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他希望郑州可以依托城墙和商城遗址公园,把商人建设城墙的过程以情景剧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吸引游客,也能够让年轻人通过情景剧了解历史。

  文旅热潮不仅要接住,还要让游客“来有所得”

  从去年开始,City walk风潮渐渐流行,郑州商城遗址同样成为热门的Citywalk打卡地。嘉宾们一致认为,接好“泼天的流量”是前提,但更重要的是留住游客的心。

  黄传会认为,旅游热不能只有人挤人,一定要让游客觉得“来有所得”,来有收获。因此他希望城市管理者不仅要思考如何吸引游客,更要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如今通过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诗和远方”的牵手让文旅融合迸发出更多新可能。张平认为,文旅热是一种良性循环,既能促进文化交流,也能促进经济发展。周大新分析,随着经济发展,旅游形式越来越多,这是每个城市都会经历的事情,我们需要好好利用这个热度让郑州火起来。

  在李清源看来,互联网时代,爆火的方式没有规律,每个城市都可能爆火三五个月。“文旅热最稳定、最长效的支撑,还是文化的力量。”李清源说,郑州是有着悠久历史文脉的八大古都之一,相信郑州一定会出圈。

  作家的独创性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

  随着人工智能高速发展,AI开始在各行各业应用,AI的强大写作能力对作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张平笑言,他曾尝试用AI来写作。在写一场因水灾导致的溃坝事件时,AI的创作还算靠谱。但当他尝试用AI描述在一段“十年苦恋”中女主与男主重逢时的内心起伏时,AI写出来的文字就显得不伦不类了,“没那味儿”。他总结说,虽然AI可以通过不断学习获得提高,但作家的独创性是AI所不具备的,所以作家无法完全依靠AI进行创作。

  在李清源看来,AI并不可怕,而是非常好的工具,在检索、归纳、分析等方面效率很高,但AI无法提供情绪、原创的东西。作家自身个体化的情感与思考,是AI永远无法替代的。

  周大新认为,老中青作家会各有各的选择,自己在未来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会考虑尝试使用AI。

编辑:谭敏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