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兴文化工程丨黄帝的故事随着“花”香传播——专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

2024-04-29大河网-河南日报

  人物简介

  魏兴涛,1966年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高层次人才(B类),“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中原文化领军人才。兼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专委会副主任、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持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重大研究项目。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明起源研究。共出版考古专著、报告6部,发表论文等120余篇。

  河南日报记者 张体义

  “整个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中原居于花心位置。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提出的‘重瓣花朵’学说形象地论述了中华早期文明的结构。”4月28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魏兴涛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是中原文化区的主体文化。仰韶文化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学文化,年代跨度约距今7000年至4700年,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被称为“仰韶时代”。仰韶文化在豫西地区特别是灵宝盆地分布极为密集。在11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一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93处,其中仰韶文化中期聚落105处。以北阳平、西坡为核心的铸鼎原遗址群,是豫西地区特征鲜明的遗址群,也是近年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项目的重要研究对象,不断有新的重要考古发现。

  “在北阳平遗址房址内填土中以及周围遗迹内发现有‘瓦形器’,标本数量较为可观,其形制与后世所用板瓦极为相似,根据共出器物判断,年代应为仰韶文化中期,可称‘最早的瓦’。”魏兴涛向记者介绍了最新的考古发现。

  北阳平遗址是铸鼎原遗址群中的一级聚落,遗址规模庞大,以3条宽13—22米的壕沟作为防御体系,现存面积约72万平方米。在遗址内发现多座大型房址,F2为平面呈弧角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址,含基坑建筑面积约185.4平方米,室内面积约120.34平方米。由房基垫土、墙体、火塘、门道、柱洞、室内居住面等部分组成。房内发现大量由于失火倒塌堆积形成的炭化木构件,其中可见榫卯结构,极其罕见,为研究史前建筑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

  魏兴涛介绍,建造考究、工艺精良的特大型房址是北阳平、西坡遗址考古发现的特点之一。西坡遗址F105,回廊环绕,占地516平方米,数十根高大立柱支撑屋顶,是迄今所发现的仰韶中期最大的单体建筑,开创回廊式建筑先河。结合周边遗址的考古材料,同时期的大中型房屋形制结构、营建方式、建筑材料等基本一致,房屋建筑技术成熟,已趋于模式化。西坡遗址以F105等四座房址围绕中心广场向心布局,形成聚落中心区。在壕沟南侧发现了大型墓葬组成的贵族墓地,M8等大墓出土了玉钺、象牙器、彩陶器等大量珍贵文物。

  魏兴涛认为,依据区域调查资料,豫晋陕交界一带聚落之间差异显著,区域聚落呈现出金字塔型结构,灵宝西坡墓葬显示社会成员间身份等级差异明显。说明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类型文化发展繁盛,内部统一性加强,对外辐射力强大,影响深远。正如韩建业教授所讲,这一时期事实上形成了文化上的早期中国。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从豫西晋南关中核心区强势扩张,形成黄河上、中游地区仰韶文化面貌空前一致的现象,花瓣纹彩陶流播至中国广大地区:西至甘青和四川西北部,北至内蒙古中南部,东北至西辽河流域,东达海岱、江淮,南达江湘。

  魏兴涛说,铸鼎原相传因黄帝铸鼎而得名,在灵宝地区流传着诸多与黄帝有关的传说。

  专家研究认为,铸鼎原周围地望与“黄帝铸鼎升天”记载最为相合。《史记·封禅书》中写“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轩辕台、黄帝陵、铸鼎原、鼎湖、荆山、池峪(蚩尤)、夸父山、太阳沟、桑园村、炉底村、三圣村、五帝村等这些古地名都与文献记载中黄帝时期的人物和事件有关。《阌乡县志》记载,汉武帝时在原上建有黄帝庙。《山海经》把铸鼎原列入《中山经》,并对其南侧的首山、轩辕台、夸父山作了详细描述。铸鼎原存有目前发现最早的记载黄帝炼铜铸鼎的唐代石碑《轩辕黄帝铸鼎碑》,为唐贞元十七年立,唐虢州刺史王颜撰文,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袁滋书;铭并序计137字。

  黄帝的故事与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变化有诸多合拍之处。《史记·五帝本纪》写道“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黄帝因战争从神农氏部落脱颖而出,开启一个新的时代。黄帝代神农这在考古学文化上也有迹可循。裴李岗文化是中原地区农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裴李岗文化富有活力且强盛,对周边文化影响强烈,后因气候变化等原因,裴李岗文化向西传播,与地方文化融合,孕育出早期仰韶文化,可以说仰韶文化是在裴李岗文化西进的基础上诞生的。黄河流域从此进入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仰韶文化时代。仰韶文化在豫西地区进入鼎盛期——庙底沟时期。这一时期,中原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加速发展,文明化特征显著,至此,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形成。

  魏兴涛认为,仰韶文化开创了中原文化空前大辐射大影响的局面,黄帝的故事也随着花瓣纹的传播在各地流传。千年后,春秋诸国士子借追忆黄帝功德来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从秦晋到齐鲁,在诸国知识分子中,已然形成对黄帝的文化认同。清末,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提出:“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现如今,黄帝已是中华民族民族认同的重要精神标识。

  魏兴涛强调说,黄帝在上古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显赫地位,与黄帝时代大体相对应的仰韶时代亦是形成了“文化上的早期中国”的时代。人们对黄帝文化的热切关注和尊崇,当是饱含了对民族认同、祖国统一的殷殷期盼。

  专家观点

  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是中原文化区的主体文化。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从豫西晋南关中核心区强势扩张,形成黄河上、中游地区仰韶文化面貌空前一致的现象,花瓣纹彩陶流播至中国广大地区。

  仰韶文化开创了中原文化空前大辐射大影响的局面,黄帝的故事也随着花瓣纹的传播在各地流传。

  黄帝在上古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显赫地位,与黄帝时代大体相对应的仰韶时代亦是形成了“文化上的早期中国”的时代。

编辑:王晓颖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