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中原华信商贸集团有限公司投资举办的一所以工学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民办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97年,2014年更名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2016年高标准、高质量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办学以来,先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出了近7万名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成绩的取得源于学校始终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
一、“三位一体”共促发展,专家治学民主管理
学校理事长李向阳先生是中原华信商贸集团董事局主席,热心教育公益事业,心怀建设“百年名校”梦想,办学回报社会,倾集团之力支持学校办学和发展。理事长在全国民办高校中率先提出了“去三化”(即去家族化、去老板化、去强权化)的民办高校治理理念和“精品化、智能化、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实施投资方与管理方分离的管理模式,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管理职权,为学校自主办学提供了良好的体制保障。学校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理事会决策,校长负责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负责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重要工作的审议、审定,支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理事会决策、校长负责、党委监督保障,“三位一体”共促发展、相辅相成。现任校领导均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熟悉高等教育规律,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高校管理能力,带领全体教职工营造了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激发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二、瞄准社会需求,打造品牌专业
学校结合我省“三区一群”发展战略,主动对接航空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养老护理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服务业等行业产业需求。学校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城乡规划、机械工程、建筑工程、信息工程、医药技术、康复医疗、机器人工程等工科专业为主,共有本科专业47个,其中工科专业27个,占57%。
持续实施“学科特色凝练工程”,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既考虑与地方经济的适应性,又考虑专业发展的动态性,建立了专业预警淘汰制度。同时,依托投资方集团公司下属企业,对养老康复、中药学等专业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与河南优康置业有限公司、河南天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合作开设土木工程、古建筑专业;与新郑市人民医院、河南弘大医院等合作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与郑州卓峰制药有限公司、河南新众康医药有限公司等合作开设药物制剂专业;与皇宫大酒店合作开设酒店管理专业。专业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学校以康复医疗专业为代表的优势特色专业达到34个(其中省级12个),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稳步提升。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并实施“12334”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人才培养目标、两支队伍支撑、三大课程体系、三大实践平台、政行企校四融合。具体措施有:一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实践教学学分;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三是设置理论、实践和综合素质拓展三大课程体系;四是积极打造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校外实训基地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三大实践教学平台,如康复医疗专业建立了康复评定室、言语治疗实训室等8个实验分室以及言语吞咽障碍研究所、体感音乐实训室在内的康复实训中心;五是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推进政行企校四融合,实施协同育人,探索国际培养、合作培养、分段培养、产学交替、工学结合等产研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在专科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选取药品经营与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探索进行“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理论课程及部分集中实践环节压缩至前2学年开设,第3学年上学期集中到指定校企合作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下学期进行毕业实习;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等专业,采用“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模式,突出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促进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实际对接,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筑高校人才高地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投资方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保障,预算之外单列经费,确保学校顺利开展“百万人才”引进计划。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大力实施“轩辕计划”,启动“111计划”和“122工程”,规划5年内引进和培养大批高端人才,即引进和培养100名教授、100名博士、100名学术骨干,10名学科领军人物、20名青年领军人物、20名特聘教授。学校鼓励教师晋升学历,大力支持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并给予一定补助。学校与菲律宾知名大学开展的联合培养博士第一批博士已顺利开班。
学校历来注重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每学期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国培、省培、新工科教育等各类培训班;组织中层管理人员参加研修班、素质能力提升班,提升教师在新工科教研、专业建设提升及技能大赛、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能力。同时,通过开展评优评先、师德主题系列教育等活动,激发广大中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工作热情。
五、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
学校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以职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路径,密切校企校地合作,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产教融合;发挥工科优势,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将产教融合、产学研协同教育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先后创建了无人机协同创新研究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新农村建设新型墙体材料研究中心等10个协同创新平台;建立了机械加工、亿鸿通讯设备与基站建设维护、工程质量检测等10个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平台。
学校以投资方集团公司下属企业为依托,共同开展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合作育人工作。所属企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学校也通过所属企业的广泛业务与省内外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紧密联系,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另外,学校还积极探索了企业定向冠名班、联合申报应用型研究课题、共同编写应用型特色教材等合作模式,为校企协同育人、学生就业创业搭建平台。
六、以职业为导向,新工科教育在行动
学校紧跟新工科背景下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步伐,于2018年10月召开了全国民办理工高校新工科教育论坛,成立了全国民办理工院校新工科教育联盟,并于2019年5月依托新工科教育联盟组织承办2019年全国民办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训会。学校以职业为导向,以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一是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出发点做好顶层设计,逐步形成了“工程认知、工程基础技能实训、工程综合创新训练”为主线的培养链;二是以工程教育为着力点设计课程体系做好过程培养,主要依托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英语通识教育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课+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课、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4个模块和1个课外实践模块的课程体系,加强过程培养;三是以学科竞赛为抓手组建机器人协会、工程认知教育中心、通信与电子协会、工业设计协会、机械创新协会等社团,并配以相应的实验平台,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
2018年,学校师生在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7项,省级一等奖18项;在文体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21项。与此同时,学生考研率、专升本率大幅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体现了学校新工科教育的成效,展示了大学生较高的科学素养和技术水平,彰显了学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特色。
目前,学校正按照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继续发扬“求知永不言弃、创业永不言败、人生永不言悔”的“郑工精神”,积极发挥好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大力实施“轩辕计划”,聚焦内涵建设,实施守正出奇和重点突破战略,开拓学校发展新途径,加速学校质量化、品牌化、智能化、国际化水平,不断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和知名度,为创建“百年名校”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中原更加出彩做出应有的贡献。(通讯员:魏改霞 李娟娟)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