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豫籍“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畅谈文学发展前沿话题

2019-11-12大河网

11月9日,豫籍豫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柳建伟、周大新、李佩甫、李洱,豫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邢军纪、乔叶、郑彦英、鲁枢元从天南海北相聚于中原故土,与河南本土学者诗人作家齐聚黄河科技学院畅谈“文学与生态”“作家与人类纪”等文学发展前沿话题。

黄河科技学院董事长胡大白,校长杨雪梅,河南省文学院前院长、著名文化学者孙广举,河南省文联党委书记王守国,同济大学资深教授、文学评论家、两奖终审评委王鸿生,河南日报社副社长、作家高金光,河南省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文学教授马治军,原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单占生,黄河科技学院台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樊洛平,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诗歌协会会长张鲜明,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河南省著名作家冯杰,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陈杰,《莽原》杂志原主编李静宜,《莽原》杂志主编王安琪,河南省首届杜甫文学奖获得者、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副处长祝欣,南阳市文联前主席王遂河,河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郑雄,《中州大学学报》编审刘海燕,河南省师范大学副教授李占伟,开封市作协主席张晓林出席会议。黄河科技学院校长杨雪梅主持会议,她对豫籍两奖获奖作家和河南本土诗人作家的到访表示诚挚欢迎,感谢中原文化界、文学界的知名作家回到家乡共话文学新生态、为文学豫军崛起助力。

迄今为止,河南籍“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两奖得主已有20人。特别是“茅盾文学奖”,更是收获巨大,在十届计50部获奖作品中我省占据了近五分之一的份额,在全国可谓独领风骚。来自省内的诗人、作家、高校学者、媒体界人士以及黄河科技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传媒艺术科教中心的80名师生参加座谈会并现场聆听。

胡大白在致辞中指出,“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是我国的国家级文学大奖,体现着中国文学的卓越成就与崇高荣誉,见证着中国文学的光荣与梦想。中州河南,既是文化大省,也是文学大省,多年来荣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河南与河南籍作家达20人之多。在新中国建立的70年间,这些豫籍两奖获奖作家始终肩负着党和人民的殷切期待,长年活跃在我国文化与文学工作的前沿,深入生活,聚焦现实,潜心创作,深耕不辍,始终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突出贡献。

在大会主旨发言中,孙广举认为,文学豫军在当今文坛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劲旅,不仅为国家和人民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而且他们的成就、影响、地位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他高度赞赏黄河科技学院筹办此次豫籍两奖获奖作家座谈会的重要社会价值与意义,尤其能够将如此多的河南籍获奖作家齐聚一堂是难能可贵的。他说:“今天的聚会,让我想起了整整20年前文学豫军的‘中原突围’。那是一次盛世空前的豫籍作家聚会。面对着陕军东进、鲁军正盛的局面,大家齐聚于新乡小冀,胸怀热爱,为中原故土文学豫军探寻前进的方向。”“如今,一晃20年,‘海内存知己,今日到眼前’,在豫籍作家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界一支不可忽视力量的此刻,我们又聚在了一起,这一群‘情感的富人,时间的穷人’时隔20年的聚首,带来了9份茅盾文学奖和11份鲁迅文学奖作品,这正说明了当年‘中原突围’研讨的正确”。

王守国认为,豫籍两奖作家为我省打造全国文化高地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河南人民的骄傲,他们以执着的创作精神奉献人民,是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践行者和引领者,希望豫籍作家今后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中原题材的文艺精品,讲好黄河故事,擦亮黄河符号。

作为两奖评委,王鸿生对豫籍两奖获奖作家为中国文学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这些作家充分彰显了中原文化的厚重底蕴。他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将走向哪里去”的议题,指出“中原文化”是解决后现代化人类问题的密匙,鼓励青年河南人挖掘中原文化智慧。他说:“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面临着一个去人化的趋势,科学发展需要有度,有边界。把握科学的度,需要中原文化,也就是‘寻道’,中原文化中的传统智慧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很大作用。”

高金光在发言中指出,河南是文化大省,也是文学大省,文学豫军在中国文坛有着相当的分量。中原厚土孕育出优秀的中原作家群,生长在中原大地上的作家,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具有可贵的坚韧力和包容性。河南作家为人低调踏实,不浮躁,不炒作,不张扬;能够持续关注现实,长期坚守自己的文学精神和创作理想;能够耐住寂寞,总是埋头创作,默默地拿出有分量的作品。

何弘在发言中认为,众人皆知“老家河南”,中国文学的老家就在中原,中原土壤养育了一代代优秀的作家,河南为中国文学贡献了一批批杰出的文艺工作者,他们不仅扎根在河南本土,而且活跃在全国各地,令河南人民感到由衷的自豪。

马治军在发言中认为,在文学领域河南籍作家是令人自豪的群体,他们的成就与他们的文艺作品均令人敬仰。当今时代,文学和文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正在于倡导审美性和精神性超越,文学展示真善美的理想、展示可供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文学和文学教育应当肩负精神性超越的价值承担,着力提升文学教育的诗性境界、张扬文学经典的精神价值。

会上,周大新、邢军纪、李佩甫、柳建伟、郑彦英、乔叶、李洱、鲁枢元从自身创作、生活经历出发,忆昔论今,畅谈文学创作经验,积极探讨繁荣文学事业的举措。他们认为,文学作品要切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积极书写当代人的精神生态,彰显文艺的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着力提高作品的思想深度、艺术高度,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宽广的世界视野中讲述中国故事,助力优化社会主义文学生态。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结合当前豫籍青年作家发展现状,提出了自己的期盼。他指出文学豫军有着光辉的历史,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工作者,但是当前青年豫籍作家的影响力在下降,有必要设立“创意写作研究院”,吸引和培养有志为河南文学发展奉献自我的青年作家,保障河南文学在全国文学界的地位。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鲁枢元回忆起自己往昔的创作时代:“我们的知识这么贫乏,但是对文学的感情却是那么得深,我们的生活这么贫穷,但是对文学的感情却是这么执着。这正说明,贫穷并不是什么大问题,知识的多少也不起决定作用,但是我们需要有对文学的执着热爱和对作家的尊重。”面对在场的青年学者与学子,鲁枢元意味深长的说:“文学是伟大的,文学是永恒的。希望年轻一代能够跟随老一代的足迹,在年青一代中出现一些优秀的、伟大的作家。”

对于此次座谈会的举办,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乔叶评价说:“这是一场河南顶级文学力量的聚合!”她相信这场呼应二十年前“中原突围”的文学聚会,必将在河南文坛占据重要地位。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