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百佳民间文化能人”贾军政:不能让几千年的民间工艺失传了
大河网讯 (记者 蔡长伟 通讯员 张旭长)平顶山市河滨公园内的动物园里,门口左侧大松树下,有一个占地不足10平米的铁皮屋。三面的玻璃橱窗里都插满了色彩斑斓、形状各异的面人。5月10日上午,“面人贾”正坐在铁皮屋内的马扎上,为橱窗外的一名游客捏造肖像面人。只见他手握着一柄八九厘米长的塑料拨子,一边抬头打量一下游客,一边小心翼翼地在肖像面人的脸部削来抹去。他正在加工一尊肖像面人。
捏制肖像面人是“面人贾”近几年才摸索成熟出来的手艺,相似度一般在70%以上。“面人贾”捏制一尊40厘米高的肖像面人,至少需要2个小时,然后至少需要两天时间三到五遍的涂色和反复晾晒,才能最终成型。“买面人的人越来越少了,不搞点创新不行呀!”“面人贾”勾勒好肖像面人的鼻梁后,放下了拨子,忍不住伸了个懒腰,感慨地说。
“面人贾”真名叫贾军政出生于1970年3月,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上学毕业后分配工作,来到了平顶山市区,现居住于湛河区南环路街道公园社区,捏面人是祖传的手艺。在他小时候的印象里,只要那一天父亲开始坐在大门口捏面人,第二天附近的村庄肯定有会。父亲经常背着一只大木箱,手里举着根包着稻草的大木棒,上面扎满了面人,站在会头边卖边捏。每次父亲赶会卖面人,“面人贾”都会很兴奋,因为父亲回来之后,总会掏给母亲一大把零钱,能让母亲乐呵呵地数上一阵子,然后再给“面人贾”带回一堆好吃的零食。父亲的手艺就是一家人的生活来源。
“面人贾”小时候总是看着父亲捏面人,父亲怕耽误他学习,从来不让他动手,他只是偷偷地学。“面人贾”后来从兽医院校毕业,于上世纪90年代分配到平顶山市动物园上班,当时工资只有200余元。“面人贾”的父亲背着老箱子,专门从老家赶到市区,教“面人贾”学捏面人,说:“手艺学好了,可以补贴一下家用!”
“捏是技巧活,面的配方与和法才是关键!”“面人贾”说,仅面的配方就需要10余种原料,从和面选材到制成成品,中间至少得20多道工序,得花费3天时间才能和成,任何一道工序不到位,就捏不出效果来。面的配比如果掌握不好,面人被鼠咬、变质、掉色、走形、出现裂纹等情况都会发生。要是真正掌握这门手艺至少得一年半载。
由于“面人贾”有“偷学”的经历,三个月就学会了父亲的全部手艺。“面人贾”捏了30多个“姜太公钓鱼”和“孙悟空”两种面人,以每个五角或一元的价钱让妻子在动物园里出售,没想到当天就卖完了。“面人贾”当晚让妻子做了几个小菜,和父亲高兴地喝了一盅老酒。
打那时起,“面人贾”一下班就回到家里捏面人。可能是当时孩子们的玩具太少了,面人的出现让很多孩子都感到好奇,一些家长专门带着孩子到动物园里买面人。没想到面人竟为动物园招徕了不少游客,管理处专门批准“面人贾”在动物园内设立一个铁皮房子,用来展销面人。自此,“面人贾”在工作之余,开始光明正大地做起了面人生意。“那时候,几乎每月都能赚上一二百元,已经不少啦!”“面人贾”说。
“叔叔你这儿有‘大力水手’吗?”暑假的一天,一个来动物园游玩的小学生问“面人贾”。在“面人贾”记忆里,父亲常捏的面人也就七八种,这也是父亲传授给自己的全部面人工艺。小学生的一句话激起了“面人贾”的创新欲望:“有,下周你来就有了!”
打那以后,“面人贾”开始下功夫琢磨着捏造不同种类的面人,只要哪个受欢迎的形象在电视一出现,要不了多久,这些造型的面人就会摆到“面人贾”的摊位上。“面人贾”甚至通过长期观察,根据动物园里动物的不同神态,捏成了形象各异面人,每天慕名来动物园买面人的人络绎不绝。“面人贾”的名字就是从这个时候叫开了。
生意最好的时候,“面人贾”总是晚上“加班”捏面人到12点。仅河滨公园周围就出现了五六个捏面人的摊位。只是这样的好光景持续的时间并不长。随着各种电子玩具产品的出现,每天围着摊子观看面人的人并不少,只是买的人却不多了。大概从2003年起,一天能在动物园里卖10个面人的次数就屈指可数。以至于当地捏面人的师傅纷纷转行,整个平顶山面人行业只剩下了他一人。“面人贾”也明显感觉到这个行业不再赚钱,但当他真正想停下来时却发现,自己已经喜欢上面人制作,他决定要把面人制作当做爱好坚持下去。
“整天工作那么累,又不赚钱,干脆停了吧!”一天深夜,妻子贺霞枝看着“面人贾”在灯光下,反复地拿捏着一个面人,忍不住劝道。“面人贾”叹息着和衣而睡,那一夜,他失眠了,父亲坐在老家门口为拿着面人逗孩子们发笑情形不断在他面前出现,“面人贾”反复地问自己,传了这么多代的手艺难道真要在自己手里失传吗?捏面人真的没有出路了吗?“面人贾”的眼角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这是我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事业,赚不赚钱我都要做下去。只要功夫到,一定会受人欢迎的!”“面人贾”对妻子说。妻子看着丈夫执着的样子,不再说什么了。“面人贾”一边坚守着面人摊,一边摸索着面人制作的新工艺。“我得要周围的人喜欢上面人工艺!”“面人贾”说出了当时的想法。
“小朋友愿意学做面人吗,叔叔来教你!”看到有小朋友围观面人,“面人贾”就会热情地推介自己的手艺。在生意惨淡经营期间,“面人贾”决定通过手把手传授的方式传承这项工艺。
前些年,“面人贾”的一个朋友结婚,“面人贾”突发灵感,照着他们二人的婚纱照捏了一对恩爱牵手、形象逼真的面人。“面人贾”把他作为新婚礼物,在婚礼现场上送给了朋友,引起众人的一片欢呼。婚庆公司当时就同“面人贾”达成合作协议,要“面人贾”为他们定做婚庆面人,虽然订单不多,但面人行业有了新市场,着实让“面人贾”高兴了不少。由于“面人贾”面人做得惟妙惟肖,偶尔也有糕点师找他定做面人,用来装饰餐桌。“面人贾”的生意虽然没有大的起色,终于得到了维持。
尤其是后来湛河区将“面人贾”的工艺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电视台也对“面人贾”保护传承面人工艺的事迹进行了报道,这让“面人贾”更加意识到了面人工艺的重要。“面人贾”专门联系媒体,以专题片的形式拍摄下了制作面人的整个工艺流程,并将视频资料捐给了平顶山学院,希望那些即将走向教师岗位的学生将来能更好传承面人工艺。
“面人贾”还报名参加了当地文化部门举办的“非遗文化校园行”活动,随巡讲团到大中专院校讲授面人工艺,受到了众多学生好评。经湛河区推荐,“面人贾”被评为了河南省文化厅评选为“百佳民间文化能人”。
“发扬传承民间艺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国家的责任,更是我们这些民间艺人必须肩负的义务!一个存在了几千年的民间工艺,说什么也不能让它失传了!”“面人贾”说。
现在,“面人贾”更愿意坐在铁皮屋里,把面人当做工艺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精雕细刻。一如父亲当年在大门口吸着自卷的纸烟,坐在木箱上捏制面人的样子,只是找不到了父亲那种悠然自在、气定神闲的感觉。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