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实地里种蚕豆?淮滨县“芡蔬轮作”来增收
大河网讯(记者 薛小磊 通讯员 祝丹阳 洪唱)4月28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记者走在淮滨县期思镇乡间的油菜花的田埂路上,看到路边站立着一排排碧绿的蚕豆树,它们长得生机勃勃,入眼皆是被饱满的豆果压弯了腰不停随风摇曳的蚕豆树。
“这不是芡实种植基地吗?怎么种起了蚕豆、油菜?”
“芡实现在正在育苗期,播种尚早。我们在地里种了蚕豆,这样地不至于空置,过段时间蚕豆收了,放上水就可以栽种芡实,两不耽误。”正在田间为蚕豆除草的贫困户曹世坤解答疑惑道。
为拓宽群众致富渠道,解决群众产业单一、土地闲置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期思镇镇党委政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芡蔬轮作”这种种植模式有效地将农业用地与养地有机结合起来,大幅度降低芡实、蔬菜病虫害发生率,同时减少在种植中的农药使用量,降低种植成本,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实现单位面积的耕地有效收入和食品安全的双提高找到了有效途径。
“蚕豆作为时令蔬菜,一直颇受市民喜爱,市场前景很好。今年蚕豆价格还是比较可以的,每公斤价格能达到4至5元,保守估计亩产也可达三四千元。”该镇纪委书记任伟说:“亲手种的蚕豆换成了钱,种豆的人都尝到了甜头,大家种植蚕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蚕豆种植还不影响芡实的种植,蚕豆交售完就可以接着种植芡实,既盘活了闲置田地,又能解决闲置劳动力,促进群众增收。”
淮滨县沟塘、湖泊多,低洼易涝,连年遭受内涝灾害。之前低洼田块收获的钱常常还不够排涝的成本,许多农民干脆弃之不种。后来在政府产业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农民转变发展理念,进行“芡蔬轮作”,从传统对抗性农业,逐步过渡到顺应自然的避灾性、生态性农业结构中来,不仅提高了单位水面的综合经济效益,而且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
目前,该县芡实种植面积达3万亩,涉及7个乡镇,形成了芡实种植、采摘、加工、储存、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吸纳了5万多名农村劳动力从事该产业,年产值达2亿多元。芡实远销豫、皖、江、浙、沪等多个省、市,销售模式逐渐由传统的销售方式向网络销售转变,今年,该县仅网上销售额芡实就达600多万元。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