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无二爨文化——彩云之南看曲靖(中篇)

来源:大河网

爨文化博物馆。 龚立堂 摄

行走在曲靖的大街小巷,触目可见每个路灯座上都有一个大大的“爨”字。

记者不识“爨”字,便问市民:“这个字念什么?”

“爨(cuàn)。”

“这个字什么意思?”

“说来话长……”

好在曲靖市内有个爨文化博物馆,可以一探究竟。随着全国百家党报社长总编看曲靖新闻采访活动走进爨文化博物馆,馆长王平永站在爨宝子碑前,一口气给记者们详细介绍了《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以及爨文化的艺术价值。

爨字的字形结构很复杂,爨字的本意一是为烧火做饭分爨,分居异爨。二是灶。据《汉语字典》的释义,有烧火煮饭、指烧火做饭的人、泛指烧煮、焚烧、灶、戏曲名词、古星名、古族群名和古地名、姓等释义。而《说文解字》解释爨字的由来:一是根据姓氏而来;二是源于军事。

从汉末到唐朝中叶的500年间,以曲靖、陆良为中心,一个庞大的爨氏家族统制着云南全境及贵州西部、四川西南广大地区,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南中”。电视剧《南中秘史》和历史长篇小说《爨诏风云》就是依据这段历史而写出的故事。​

关于爨氏,现存的两块爨碑是最好的证明。这两块爨碑是《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俗称“大爨碑”和“小爨碑”,分存于云南陆良贞元堡小学和曲靖一中校内。《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比《爨宝子碑》晚53年,可以说这两块碑是同时代的作品。“二爨”是云南的“南碑瑰宝”,也是爨文化的代表,至今仍被誉为神品。

爨宝子碑就矗立在曲靖一中这个爨文化博物馆里,外面盖着一个封闭的亭子,叫爨碑亭,因为玻璃罩子反光,几乎看不清文字。

据介绍,《爨宝子碑》刻于公元405年的东晋,内容是纪念当时的爨氏首领爨宝子。爨宝子碑高1.83米,宽0.86米,厚0.21米,碑身较小,字数较少,全碑共计388字。

公元1778年,曲靖杨旗田村一个做豆腐的村民从地里挖出一块石碑,觉得这是块压豆腐的好材料,便叫村里的乡亲帮忙把石碑搬回了家,这一压就是74年。

清咸丰二年的一天,这块石碑迎来了改变命运的重大转机。这天,南宁知府邓尔恒在厨房闲逛时,无意中发现豆腐表面若隐若现的字迹。直觉告诉他,这些字非同寻常。顺藤摸瓜,邓尔恒在杨旗田村的一家豆腐作坊,见到了这块石碑,就是现存放于曲靖一中的《爨宝子碑》。

而《爨龙颜碑》则保存在陆良贞元堡小学旁边的薛官堡斗阁寺大殿内,它的全称为《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因这次没有安排记者们到此参观采访的日程安排,甚感遗憾。但据馆长介绍,《爨龙颜碑》刻于公元458年的南朝刘宋朝,碑文的内容是追溯爨氏家族的历史,记述首领爨龙颜的事迹。

与爨宝子碑相比,爨龙颜碑较大,又称“大爨碑”,高3.88米,宽1.46米,字数亦多,除碑阴题名外,仅碑阳即存文904字,故称“大爨”。碑文追溯了爨换家族的历史,记述了爨龙颜的事迹。它是现存晋宋间云南最有价值的碑刻之一。

在爨文化博物馆里,还有一块石碑叫《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刻于公元971年的北宋,它在旁边的会盟碑亭里。它记述的是大理国主段氏(白族)联合三十七部(彝族)出战滇东一些部落后,在石城(今曲靖市)会盟立誓,并颁赐职赏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用汉字刻碑来记载少数民族历史事件的实证,彼时强大、和谐的民族融合由此可见一斑。

爨文化博物馆很奇特,大门上没有写博物馆字样。博物馆里的展品只有爨宝子碑和会盟碑两块碑,分别矗立在各自的亭子里。博物馆也只有一个展厅,里面墙上用极为简洁的文字地介绍了爨文化,然后就是这几块石碑的放大的碑文。一个博物馆只有两件展品,足见这两件展品至珍贵。

爨文化博物馆暨曲靖一中校史馆的前身是爨碑亭,由学校创始人、第一任老校长谢显琳先生于1937年修建,将《爨宝子碑》和《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合为一亭。因两块碑均属国务院1961年颁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在曲靖一中校园内划定2亩地作为保护区,因而又称“爨园”,同时也是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谈到爨碑,不能不说爨文化。曲靖是爨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爨文化,在两千余年苍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中演绎出以二爨、堂狼、铜商、民族风情等为主的珠源特色文化,留下了“南碑瑰宝”的爨宝子碑和“神品第一”的爨龙颜碑,为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典型碑刻书法,对研究汉字演进发展具有独特价值。

那么,究竟什么是爨文化?爨文化博物馆展牌上的文字如此解释:“爨文化是源于中原汉文化又融合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多元复合型文化。它上承古滇国文化,下启南诏大理国文化,被誉为云南历史文化发展的三大高峰之一。”

爨文化是分布在曲靖陆良地区自东晋经南北朝至唐天宝七年,爨氏统治南中地区长达400余年间所造就的历史文明,有礼乐、诗歌、习俗、典祀、服饰、饮食、医药、建筑、工艺等。历史的齿轮匆匆碾过,但以《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为代表的爨文化却早已融入曲靖人的血脉,成为曲靖世代相传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涵。

《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这两块碑的书法都在隶楷之间,体现了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一种风格,是汉字演变和书法研究的宝贵资料,具有极高的书法地位。

《爨宝子碑》因属隶变时期的作品,体势情趣、情态均在隶楷之间。寓飘然于挺劲,杂灵动于木讷。碑中的字以长方、正方为主。一般来说,上下结构的字成长方块,左右结构的字形成正方块,而这种四角饱满的块状即是构成其风格内敛深沉的重要原因。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评其为“宝子碑端朴,若古佛之容”。

《爨龙颜碑》笔画圆润刚强,其运笔实源于篆法,起笔虽有方圆之分,但笔划均极为厚重,它是研究中国汉文字由隶书向楷书递变过程的实物佐证。可以说,“二爨”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点,风格鲜明,都是爨文化的标志性实物。

历史赐予曲靖机缘,演绎了无数动人的历史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或激昂,或悲壮……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爨文化是曲靖文化精神的渊源和底色。

为打造曲靖“麒麟水乡”旅游文化农庄,曲靖沿江街道确定了“一条爨文化商业街、一个五花爨弄大舞台、一个问爨阁、一个非遗展览馆、一个爨乡魂、四个体验区”的发展思路,融合生态保护、爨史传播、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俗文化展示等功能,把“麒麟水乡”建设成“中国高原水乡——爨文化大观园”的文化农庄,力争把文化农庄建设成曲靖乃至云南的乡村文化旅游知名景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集散地。

爨文化上承古滇文化之精髓,下启南诏、大理文化之先河,它熔多种文化因素为一炉,继承发展中充满了巨大创新。现在的曲靖人茶余饭后谈论爨文化,除了最具特色且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二爨碑”外,还有就是散存于残篇断简中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祭祀庆典、宗教信仰等以及流传民间的诗文歌舞、音乐、戏剧、曲艺。

走在曲靖的街头巷尾,爨文化在曲靖人生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延续着曲靖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商家的招牌、广告以及企业名称等很多都是由爨体写成的。这样的爨体融入既弘扬了本地文化,同时也发扬了爨体,把它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信阳日报供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融媒体平台专稿 记者 龚立堂

推荐阅读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