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吃到馍看到妈,这才是回家”

2018-02-16国际在线

  澎湃新闻记者 何锴 实习生 唐烨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到新春共语年话时。在迈入新时代的中国,回望过去的丁酉鸡年,展望戊戌狗年,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有何心语心愿?时值新春佳节,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聚焦近年新闻事件或日常场景中的家庭和个人,听听他们的“年话”。

  

  【人物名片】

  张端端:82岁 ,女职业:花馍工艺师 家庭成员:儿子张新民,儿媳,孙子居住条件:农村自建房

  

  2018年2月5日,农历腊月二十,家住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东颜村的张端端老人早早就结束了花馍厂里的工作回到家中,准备好了做馍的面和工具,等在上海打拼了一年的儿子回家后给他蒸上一笼最爱吃的花馍。

  经历了一路的颠簸,儿子张新民如期回到了家中。从繁华的大都市回到了生养自己的小村庄,已经有些疲惫的张新民看到一年没见的母亲和妻子还是露出了兴奋的笑容。

  在外打工一年的儿子张新民赶在春节前回到家,等待已久的母亲张端端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面和工具给儿子做了一锅最爱的花馍。编辑 龙景(03:21)

  虽然腿脚有些不灵便,82岁的张端端还是乐呵呵地给儿子做起了自己最拿手、也是儿子只能在家吃到的闻喜花馍,和面、揉面、切面、塑形、醒面、上锅蒸、给馍着色,甚至拉风箱,老人都坚持自己来,只为蒸出完美的一锅馍。

  “闻喜花馍距今已经有千年的历史,它由妈妈们创造,是‘母亲的艺术’。”闻喜县文化馆馆长、闻喜花馍省级非遗传承人支建康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这种由当地家庭妇女创造、制作的一种面食,如今仍然是闻喜县乃至晋南多地的居民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必不可少的一样美食。

  

  82岁的张端端(中)和儿子、儿媳。 澎湃新闻记者 何锴 图

  “在南方打工每天吃米,就想吃一口妈做的馍,吃到馍,看到妈,这才是回家。”看着忙前忙后的妈妈,张新民的眼眶湿润了。

  花馍手艺人做出的生肖馍栩栩如生

  在上海一家工厂打工的张新民已经离家一整年了,一回家就能吃到82岁的老母亲做的花馍,张新民说“这是一种幸福”,除了熟悉的味道,妈妈的花馍带给他更多的是一种家的感觉。

  “我对花馍感情实在是太深了,从小就看着妈妈捏馍,从小也就是吃这馍长大,现在离家在外一年,最想吃的就是妈妈做的馍。”

  张新民82岁的母亲张端端,是闻喜县东颜村远近闻名的“巧儿”,从二三十岁开始跟其他“巧手”的前辈学做花馍的技巧。到今天,张端端和花馍的缘分已逾五十载,对花馍这门手艺有着他人难以理解的热爱。

  “一开始做花馍就是喜欢,后来就一直做,谁家办事儿都给人家去帮忙做,结果就越做越喜欢,这门手艺也就放不下了。” 

  从一开始的学习到现在制作花馍手艺出神入化,张端端在附近几个村子已经是少有匹敌的高手。村民们说,她制作出来的花馍十二生肖“仿佛都能活起来”:鱼儿似乎能游泳,公鸡看上去能打鸣,小狗几乎能蹿上跳下……

  与澎湃新闻记者讲述着自己和花馍之间的故事,张端端用灵巧的双手将一块面团快速捏出了一条鱼的形状,“这是‘年年有余’,蒸完之后这个馍就像活鱼一样,过年做,又好看又好吃,还能图个吉利”。

  82岁老奶奶被聘收徒传手艺

  除了在家里给家人做花馍之外,张端端因为手艺高超,还被闻喜当地一家制作花馍的企业聘请作为厂里的花馍技术指导。

  尽管已经82岁了,张端端仍然每日在儿媳妇的接送下到厂里面上班,捏制各式各样的年馍。她是工厂“大师级”的人物,工资是普通女工的两倍,日薪80元。面对并不是特别富裕的家庭,出于体谅在外打工赚钱养家的儿子和在家操劳的儿媳,张端端坚持每天到加工厂上班,每月拿到2000多元的收入。

  家里崭新整齐的小院儿是了张端端一家人在过去一年里最大的收获,除了在外打拼的儿子的收入,张端端和她的花馍手艺也坚持为这个家庭添砖加瓦。

  “去年家里盖新房子,一共花了23万元,婆婆还拿出3万元支持我们,对于一个80多岁的老人能这样支持我们,作为晚辈我们真的特别感动。”谈到婆婆对这个家庭的贡献,为了家庭生活而坚持做花馍,儿媳妇刘海芳表示十分感激。

  但对于张端端老人来说,除了钱之外,她坚持去加工厂上班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就是将自己制作花馍的手艺传承下去。老人现在在厂里招了两个勤学的女工当自己的徒弟,她要手把手地教这两个徒弟,同时还要对厂里一些特色花馍制作工艺进行指导。

  张端端对澎湃新闻说,她最开心的事儿就是她最热爱的花馍艺术可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近年来,闻喜县对花馍产业发展也相当重视,甚至列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该县妇联则与各个乡镇联合举办花馍技艺培训班,聘请张端端这样的花馍手艺人,为农村妇女传授花馍制作技术。

  闻喜花馍被赞“母亲的艺术”

  “闻喜花馍又被称为‘母亲的艺术’,我们村里人把捏馍的人都称为‘巧儿’,心灵手巧的意思。” 闻喜县文化馆馆长、闻喜花馍省级非遗传承人支建康向澎湃新闻介绍,闻喜花馍盛行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

  “在闻喜有这样的俗语,有事就有馍,有馍就有事,花馍与闻喜的人生礼俗息息相关,孩子一落生下来家人就要蒸馍庆祝,孩子的一生也开始与馍结缘,当孩子过一岁生日的时候要蒸老虎,蒸花馍就预示着孩子健健康康,孩子长大结婚了要蒸龙凤花馍,过生日蒸寿桃花馍。”

  从乡村走向城市再走向世界,闻喜花馍的发明和传承相比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闻喜花馍的发明者就是普通家庭妇女,传承者也大多都是乡村里普通的家庭主妇。“源于生活,也离不开生活,这恐怕是闻喜花馍最大的特色。” 支建康说,在闻喜县有许许多多像张端端这样的普通家庭妇女,她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传承着闻喜花馍技艺,表达着自己对家庭、对生活最美好的祝福和愿望。

  张端端本人也用行动诠释着闻喜花馍这门“母亲的艺术”,她用花馍养育了孩子和家庭,即使82岁的高龄也坚持给捏花馍,不仅为了自己的家人也更为了花馍手艺的传承。谈到自己过去一年的收获张端端说自己做的每一个年馍,这些年馍带给别人带去的快乐就是她过去一年最大的收获。

  为了即将到来的戊戌狗年,张端端早早在家就捏好了生肖“狗”、“年年有余”、“万事如意”等有新年特色的花馍,还给特意给儿子捏了特色的“卷包”和“元宝”花馍,寓意是工作顺利、万事大吉,“我的愿望就是儿子在外工作能顺顺利利,家人也都健康平安,我也能继续把花馍捏下去。”张端端一边拉着风箱蒸馍一边满怀期待的说道。

标签:

编辑:林辉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