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孟津“赵地排鼓”百年传统民俗面临失传,移风易俗获新生

2018-03-27孟津发布微信号

  “咱村儿300多年的民俗传统文化终于后继有人了,这下我们的老一代可以放心了”。日前,在孟津会盟镇陆村社区赵地排鼓第二期培训班现场又有40名学员正在学习,组织培训的负责人马志强兴奋的告诉笔者。

  赵峪村自然村又称“赵地村”,距会盟镇政府约200米,在会盟广场对面,是陆村社区下辖的8个自然村之一。据记载,赵峪村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距今600多年历史,因村庄正对着南邙山岭上赵王城北的山谷而得名。

  赵地排鼓民俗文化迄今有300多年的历史,有路鼓和交槌鼓两种,鼓歌紧凑,挠镲击打声、铜锣敲打声铿锵有力、层次分明,特别是交捶鼓的敲打声犹如雄狮怒吼,震天动地,几百年来在古津大地享有盛誉。

  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赵地排鼓表演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购置的排鼓已破旧不堪,特别是人才断档突出,面临失传境地。

  2017年,在十九大精神的鼓舞下,会盟镇及陆村社区开展农村移风易俗活动,为抢救保护赵地排鼓文化遗产,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镇村大力支持赵地自然村重建恢复赵地排鼓社火。

  去年12月,村里派专人组建赵地排鼓培训班,邀请本村多位70多岁鼓艺精湛的老鼓手担当指导教师,有40名年轻人踊跃报名参加集训,白天实际演练,夜晚强化理论学习,经过两个月紧锣密鼓的培训,第一批学员很快已熟练掌握表演技巧。

  2018年春节从大年初一至十五,陆村社区赵地民间传统社火表演先后应邀到到银滩、镇政府、企业、邻邦村及周边景区表演30余场,不仅为喜庆的节日增添了浓浓的年味,也丰富了群众农村生活精神文化生活,更是传承和弘扬了优秀民间传统文化。

  自培训班开办以来,村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打麻将的少了、游手好闲的少了,街道里忙忙碌碌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据马志强介绍,陆村社区赵地排鼓培训班截止目前已举办两期,培训80名擂鼓手,大家对恢复赵地排鼓社火文化的信心满满,有的放弃休息时间、有的牺牲自己的生意、有的克服生活上的困难。下一步我们准备再选拔培训一批学员,争取“一年实现传承,三年实现振兴”,把祖上的“文化财富”世代传下去,力争早日重现赵地排鼓雄风,为咱家会盟增光添彩。


编辑:魏蔚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