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作品《荔江之浦》成为上海春季高考阅读理解考题 河南作家王剑冰回答考生提问

2018-05-28大河网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实习生王梅竹

  核心提示随着全国高考进入到最后的倒计时,高考的话题开始逐渐升温。在去年高考时,2017浙江高考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一种美味》里,让考生解析“鱼眼里闪着诡异的光”,一时间这篇文章作者的微博被众多考生留言“攻陷”,而作者也坦言,自己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意思。今年这样的故事是否会再度上演?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发现,类似的场景其实已经在河南作家身上重演。在2018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中,引用了河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王剑冰的《荔江之浦》,考试之后他的微博也迎来了一大拨上海考生“求答案”。

  1

  考生留言询问作者答案

  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共占15分,为四道小题。分别要求:分析第一段中“竟然看到了一幅画”在文中的作用;赏析第四段中“水”的意象表达效果;赏析第八段中“涌”字的表现力;由文本分析荔浦人的生活、情志及景与物的密切关系。在王剑冰的微博上,数百考生留言询问作者答案:“‘两岸涌入一片金黄’的‘涌’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啥荔浦到处都是水润润的,关于水这个意象表示了什么,您能解释一下吗?”同时,也有考生用卖萌的话语留言道:“来自上海18届的疑惑。”“我也不想问了,我只是单纯地‘恨’您。”

  那作者会如何解答这些题目?5月27日,王剑冰对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说:“其实,我也做不好这四个题,在一个作家写作的时候,他是很难顾及当时如何增加表现力或者什么的,它是一种自然的随意的写作,写出来以后,至于别人怎么样去评价,那是别人的事,作家的写作,是意识流式的。”

  这已不是王剑冰散文第一次进入高考试卷。此前,《澄江一道月分明》进入了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省试卷,《瓦》进入了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试卷。而进入全国各地中招考试及其模拟试卷的作品目前已有30多篇,如《绝版的周庄》《古道秋风》《草之吟》《驿路梅花》《天河》《大雪无言》《岁月中飞翔的瓦》《拜谒三苏园》《和平的声音》《济水之源》《雨中桃花源》《古藤》《荒漠中的苇》《阆中》等。

  对于考生询问,王剑冰也早已不感到意外:“对于文章的题,我曾经接到过很多的学生来信,或者是通过其他方式的提问,让我来做一做,看看他们的回答正确不正确。其实,我也做不好,说实在的,真的做不好。”

  2

  怎样在高考语文中考高分?

  《荔江之浦》这篇文章,是王剑冰受荔浦县之邀去采风后创作的。怎么看待作家的文章进入高考试卷?他表示:“进入高考试题对作家也是一种鼓励,当然一个作家的写作未必是要针对进入高考试卷,但是进入了也说明他的文字,适合语文教学。包括他所提供的文字、意境、审美、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哲理等等。”

  谈到如何准备才能在高考语文中考高分,王剑冰说,高考是一个全面素质的检阅,所以阅读在平时是非常重要的,阅读的东西越多,理解的也就越多,掌握的知识面也就越广,所以有着丰富的阅读的经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会在考试当中有很好的发挥,平时的积累非常重要。

  高考战鼓即将敲响,王剑冰也表达了对考生的祝福:“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高考大省,河南的学子承受着更大的高考压力,快到今年高考了,希望同学们好好复习,能够有一个很好展现。”

编辑:张馨予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