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河之洲|唐朝绿卡为啥恁多人想拿?

2018-06-30大河网

阎立本《职贡图》

《步辇图》局部

@焦响乐_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实习生王梅竹

  糖妞我这胖嘟嘟的仙女这次下凡,落在了天宝年间的长安城东。眼前是一片货物转运潭,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船只忙忙碌碌,船上载着来自北方的红毡鞍鞯、南方的红橘、东北的毛织物、西方的绛矾……真是眼花缭乱!

  这当然只是开放包容的大唐缩影,在大唐生活的外国人到底有多少?外国人可以在大唐自由和汉人恋爱结婚吗?糖妞到大唐实地走了一遭。

  奇珍异宝见怪不怪?还是囤点胡椒面实在!

  在玄宗时代,运河系统不仅可以满足漕运、运送丝绢,同时也能够运送外国来的奢侈品。

  沿着大运河游历,大运河与长江接合部的扬州宛若一颗明珠,社会中流行着“扬一益二”之说,连素以殷实繁华支撑的成都也得屈居次席。除了丝织物、毡帽、青铜镜外,享有盛名的是扬州蔗糖,就是根据从印度摩揭陀国传入的工艺制作的。

  追根溯源,这就不得不说说唐朝的海外贸易。作为重要海港的广州,在各大市场和商船上,可以很容易听到操着异国腔调大声讲价钱的外国商人。彼岸的阿拉伯作家笔下也有“停靠在波斯湾港口里的中国船”的描述。不过,后来由于贪官污吏的攘夺,一些外国商船转而驶往河内停泊,于是有了杜甫诗中的感叹“南海明珠久寂寥”。

  到大唐游历,丝毫不缺“活久见”的八卦。这不,一位宰相因为贪污胡椒粉被满门抄斩了。说的是唐代宗在查抄一个叫元载的宰相时,除了搜出金银财宝,更让龙颜大怒的是家里竟藏了800石(几万公斤)的胡椒粉!可别小瞧胡椒这玩意儿,在唐朝可是西域南亚的进口货,贵得很。

  面对外国奢侈品和奇珍异宝,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城市居民,几乎是没有抵抗力的。甚至连天子也要一次次地发布禁令,禁止异兽奇禽以及各种奇形怪状的物品的贡献,以便为群臣作出榜样。唐玄宗继位时,将一大批珠玉、锦绣等珍贵物品放在大殿前付之一炬,身先士卒表达对奢靡之物的鄙视。只是坐稳了皇位之后,他对大量外国珍宝的免疫力日渐失效了。

  糖妞的朋友、唐史学者冯立君印象深的外来物是“撒马尔罕的金桃”,这是产自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地区的一种桃子。唐朝人通过“丝绸之路”广泛吸取欧亚文明,因而对西域粟特地区充满美好想象,来自那里最重要城市撒马尔罕的金桃被披上浪漫的纱衣。

  “唐朝对于世界各个角落物质与文明的汲取是令人吃惊的,很多人了解了这些知识后可能会有一种‘原来我们祖上这么阔’的感觉。”冯立君说。

  外国人想娶唐人为妻?是真爱你就留下来!

  糖妞在东都洛阳的坊间闲逛时,偶尔听到唐人嘴里冒出来“富波斯”“黑昆仑”的说法,这是调皮的唐人为外国人取的俚语代号。唐人还经常在酒宴上摆放一个头戴宽檐帽、蓝眼睛高鼻梁胡人形象的小木偶人,木偶跌倒时指向哪位宾客,这位宾客就必须将杯中的酒喝干。

  若你无意间闯入一座寺院,发现奉祀的不是佛祖菩萨,而是叫不出名的外国神祇,可不要意外。洛阳的波斯寺庙里,来自伊朗的居民虔诚地朝拜着,这些异国的居民地位不低,唐朝政府甚至专门为他们设置了对应官职来监管他们的利益。因为不肯屈服于大食的侵吞,波斯王室还曾流亡唐朝,图谋复国。洛阳出土的《阿罗憾墓志》从文字分析,阿罗撼应当出自波斯王族。

  唐朝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这片神奇的土地。他们中最主要的是使臣、僧侣和商人。都城的外来居民有突厥人、回鹘人、吐火罗人和粟特人等,当然还有大食人、波斯人和天竺人。到达官贵人家中做客,端盘上酒的奴婢很可能是外国人。唐朝蓄奴成风,只要经济基础达标,普遍也会买一两个男奴女婢使唤,中亚的胡姬、朝鲜半岛的新罗婢、南亚东非的昆仑奴都很抢手。

  那些赴唐的外国人入乡随俗,身穿唐服,“回纥(回鹘)留京师者常千人,商胡伪服而杂居者又倍之”。但唐朝政府对此的态度有些纠结,甚至颁布诏令,“回纥诸胡在京师者,各服其服,不得效华人”。广州城内还专门为外国人划定了居住区。贞观二年颁布的一道诏令规定,如果外来居民娶了汉族妇女为妻,他就得留在唐朝境内,绝不允许携带汉族妇女返回故土。

  糖妞不解的是,种种“隔离”的政策,似乎与包容的大唐有些矛盾。唐朝对外国人的心态为何是这样?趁人不备,糖妞掏出手机拨通了冯立君的号码。

  “唐朝有近三百年,前后也是有变化的。”冯立君说,前期开放包容,胡风满长安,但到了安史之乱,唐朝费力平定时引入回鹘等外部势力,因而之后上上下下走向另一个极端,排外意识上升,韩愈就主张过外来宗教都需要淘汰。唐朝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区分胡汉,“华夷秩序”重新被提出。“这是与唐朝走下坡路伴随始终的,很遗憾。不过,历史实情可能会有更多多样性的细节。”

  留学生考中进士想当官?欢迎欢迎!

  如你所想,使臣很多来唐朝是为了乞求恩惠,但不乏怀揣求知理想而来的有志青年。唐代外籍人士在朝为官者不少,文职武将均有,有数字称多达三千,波斯人甚至官拜宰相。

  新罗(今韩国)文人崔致远,少时来大唐求学,18岁中进士,先后任县尉、承务郎等职。28岁奉诏回国,向新罗宪康王献出自己在唐所著文集诗赋,“留唐”归来的他受到重用,是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

  在唐的外国官员中,最著名的要数日本人阿倍仲麻吕,汉名叫晁衡。由于对唐朝的仰慕之情,日本不断地派出遣唐留学生,唐代开元四年(公元716年),阿倍仲麻吕与第八批留学生500余人一起来到长安城。

  唐代对待外国留学生有一定优待,晁衡很快进入国子监太学,重点攻读礼记、周礼、礼仪、诗经、左传等经典书籍。毕业后参加科举,他一举考中进士,引起不小轰动,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他历经三代朝堂。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维都与他来往密切,据说他还赠给李白一件日本的裘皮大衣。

  到了五六十岁时,晁衡想要回故土看一看,谁知天意难违,刚上船就遭遇台风,一直被吹到安南(今越南),差点丧命大海。听闻老友遇险,李白痛哭并写下一首荡气回肠的《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幸运的是,命硬的晁衡又回到了长安。如今的西安市和奈良县各立有纪念碑来纪念他。

  宗教互动更是如此。当阿倍仲麻吕在大唐回国无望之时,唐朝僧人鉴真东渡,成为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并传播了唐代多方面的文化成就。鉴真圆寂数十年之后,电影《妖猫传》里提到的那位空海,终于作为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团的成员来到大唐青龙寺,接受灌顶,学习密法,回国后创立了东密真言宗。

  不难看出,外国人赴大唐时,也有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这种双向交流的风气是如何形成的?冯立君说:“大唐对外国是开放的——你只要携带过所文书,就可以合法来到中国,人来了,他们所携带的异域物品、宗教信仰、多元文明也就进来了。这方面的气质和秦汉、明清不同,倒是和元朝有点像,那就是不分中外、胡汉,华夷一体。”


编辑:娄恒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