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研究历史也要接触一手材料 用记者手法研究历史的学者沈迦接受记者专访

2018-08-09大河网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实习生奚柔

  “历史的拼图,总有一天会有人把它拼完整。”由学者沈迦主编、东方出版社出版的《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首次引进中国,这套书以英国作家谢福芸的视角观察、描绘中国社会从晚清到民国的点点滴滴,对中国近代史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8月7日,沈迦携这部作品来到郑州松社书店和读者分享,并接受了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专访。

  ◆从小说中发现独特史料价值

  这套书包括《名门》《中国淑女》《崭新中国》《潜龙潭:北平新事》。谢福芸以亲历者的视角及丰富的见闻,勾勒了处于新旧社会交替中的中国人在巨变时代中困惑、沉浮、憧憬、奋斗的历程。

  十多年前,沈迦是在研究英国汉学家苏慧廉时,得知苏慧廉之女谢福芸曾撰写过与中国有关的小说,并且畅销欧美。随着研究的深入,沈迦意识到谢福芸所写的很可能不是虚构,“书里提及的许多细节与现实一模一样”。

  为证实真实性程度,沈迦着手比对细节。他在书里看到一张黑白照片,而那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胡适,谢福芸在书中称他为“逻辑学家”。顺藤摸瓜,沈迦将谢福芸笔下有关胡适的内容全部整理出来,与已有的胡适研究结果一一比对,惊讶地发现连细节都能对得上。后来更为广泛的细节得到印证后,沈迦断定这部作品是纪实文学,是以虚构的面目展现非虚构事件。

  虽说是原版引进,但沈迦为作品加了许多基于对内容考证后的注解。谢福芸在写作时有意把人名、地名搞混,所以他在正文保持原貌同时,把能考证的真实信息还原给读者,“从历史研究来讲,对非虚构的研究更有价值,很多材料没有被中国人知道是很可惜的”。

  他举例说,书中有整整一章节写的是谢福芸与胡适在火车上讨论上帝存在与否的问题,而这对于胡适研究者有重要意义。书中讲述了清王朝覆灭,而这一历史事件在教科书上只有短短几句话,但谢福芸记录下了很多鲜活的场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评价该书说:“比历史书写得更准确,更细节,更人性,记载了晚清至二十世纪中叶对中国的‘所见所闻所传闻’,是理解那个时代最直接的历史记录。”

  ◆历史的拼图总有一天会拼完整

  沈迦有过多年新闻记者经历,也下海经过商,如今全身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他说:“历史是一个广袤深邃的领域,研究中英文学历史的许多人都不知道谢福芸这套书。就像在郑州稍微一挖就能挖出个商代的东西,我觉得历史遍地都是宝贝,随便挖。”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沈迦至今还记得大学里学过的这句话,如今的历史工作也深受当年新闻教育的影响,“新闻讲究真实性,历史也讲究真实性,真实是最大的生命力”。

  “和记者采访最前沿的人一样,研究历史也要接触一手材料。”正是秉持这样的理念,当时的沈迦坚持要把谢福芸的原书找来,并将涉及需要求证的材料尽量找到直接相关人核实。

  “历史从来不会断代,天地间发生过的事都是存在的,有时候只是蒙上了一层灰,总有一天会有人把拼图拼完整,所谓文明就是拼起历史这个地图。”虽然身居加拿大,但沈迦始终把目光聚焦在中国近代史,先后著有《寻找·苏慧廉》《一条开往中国的船》等,他说:“写深入的东西需要远观。”


编辑:谭敏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