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马襄城的中国荷球梦

2018-10-14大河网

  荷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本报资料图片

  □河南日报记者 史晓琪 李俊

  “马襄城教授一件事做十余年,十余年做一件事,不畏严寒酷暑,克服病痛侵扰,在推进荷球发展的道路上始终勤勤恳恳。”这是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院士在迎新生“第一课”上讲的一段话。

  马襄城是谁?他与荷球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10月12日,记者走进郑州大学,探寻中国国家荷球队主教练、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教授马襄城与荷球的“不解之缘”。

  “荷球起源于荷兰,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男女混合的队际球类运动。”谈及如何与荷球“结缘”时,马襄城告诉记者,那是在2005年4月,他应朋友之邀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期荷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听说荷球运动不分男女老幼,室内室外都能玩。这不就是推广全民健身的好项目吗?”

  2005年,荷球传入中国只有1年时间,当时国内荷球资料并不完善,马襄城只能靠自己琢磨。他坚持每天学习荷球比赛规则,播放、暂停、回放、再暂停……一段录像带往往要被他来回看好几遍,每天看12个小时以上。“当时介绍荷球的文字写得太抽象,我只能一边看录像,一边琢磨比赛规则。”

  一个暑假的时间,马襄城就研制出了一套完备的集荷球发展史、规则、教学、训练于一体的荷球教学课件。“刚开始还怕没人认。但第二年,我的课件就被国家体育总局指定为全国荷球培训的教学课件,这让我推广荷球的底气更足了!”

  同样是在2005年,因为马襄城的加入,郑州大学正式开设荷球课,成为全国首所开设公共体育荷球课的高校。

  郑大荷球队虽然成立了,但推广的路上可谓“披荆斩棘”。“最开始没有器材,我们就用足球和篮球筐替代;没有经费,我们就自掏腰包出去打比赛……”身患强直性脊柱炎和腰椎间盘突出的马襄城,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为学生开门晨训,下午还要带学生训练三四个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7月,在波兰举办的第十届世界运动会荷球项目比赛上,中国荷球队获得第五名,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

  引人注目的是,中国荷球队的主教练和8名队员都出自郑州大学。“一所高校,将一项国际性的体育运动玩出了中国最高水平。”这一切,和马襄城的执着付出密不可分,他也因此获得“中国荷球发展十周年突出贡献个人奖”“中国优秀教练员”等多项荣誉。

  与荷球“亲密接触”的13年中,马襄城从“门外汉”变成“领军人”,甚至还成了中国荷球在国际上的“代言人”。在将荷球“引进来”大力推广的同时,马襄城还注重推动荷球“走出去”。2017年4月21日,郑州大学国际荷球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这是国际荷球联合会对郑大荷球运动的充分肯定,对中国荷球运动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国际荷球联合会主席扬弗朗索博士说道。

  马襄城仍不满足。带领荷球队取得佳绩后,他将目光瞄向了培养更多的荷球后备人才。

  “和郑大一样,目前国内各大学荷球队员几乎都是‘半路出家’,可以说是‘零基础’。”马襄城说,从2015年开始,推进“荷球进校园”几乎成了他工作的全部。经过3年的发展,我省已拥有35支荷球队。“但我觉得还不够,趁着还能干,抓紧培养更多的人才,让荷球发展后继有人!”


编辑:王亚辉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