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寻根之旅在宛城:探寻曾姓渊源 领略烙画魅力

2019-04-10大河网

  大河网讯 4月8日,"传承中华文化暨寻找乡愁"两岸媒体姓氏寻根联合采访活动继续进行,记者团一路南下来到了历史文化名城——南阳。

  曾姓:历史悠久,名人众多

  方城县作为中华曾姓始祖地,成为南阳寻根之旅的前哨。许多人对于方城烩面印象深刻,经常拿来与郑州烩面进行对比,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是古缯国遗址的所在地。《辞海》记载,"曾",古国名,作缯、鄫。2014年落成的古缯国博物馆占地近1万平米,建筑为汉代遗风,采用"回"字形的三进两院制式,由南向北依次坐落着前殿、远祖殿、曲烈王殿、忠孝殿,分别供奉着黄帝、曲烈和曾子塑像。殿门广场东西两侧入口处还分别有一座石牌坊,两侧为文化长廊,图文并茂地讲述着曾氏始祖曲烈受封缯国、儒家代表之一曾子烹彘以及文学家曾巩、清代名臣曾国藩等曾姓人物的历史故事。古缯国博物馆既满足了曾氏族人祭祀聚会的需求,还具备良好的收藏、展示功能。目前曾姓在百家姓中排名32位,人口约1200万。

  曲烈王殿

  解说员讲解曾子的故事

  武侯祠:千古人龙,忠义千秋

  说起南阳,就不得不提"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不得不去看看闻名遐迩的武侯祠。武侯祠坐落在南阳城西卧龙岗,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屡有修葺,至今已有1800年历史,诸葛亮十年隐居躬耕正是在此地,也是汉帝刘备三顾茅庐之地。 这个时节的武侯祠,松柏森森,柳絮飘舞,在香火烟气的氤氲下显得沉静肃穆。两岸媒体记者团漫步在青石板道路上,两侧可以看到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句:李白曾写下"当其南阳时,垄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刘禹锡则赞叹"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在碑廊里,陈列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手书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碑刻,字体龙飞凤舞,在讲解员的解说下,更能体会到岳飞当时"泪如雨下、挥涕走笔"的心境,听来令人动容。如今,不少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一瞻"陋室"之容,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智慧化身的崇拜和对忠义双全的景仰从没变过。

  武侯祠内松柏苍翠

  复建草庐

  广为人知的"草庐对"

  烙画:精美工艺,指尖传承

  俗话说,南阳有三宝,玉雕烙画出师表。看过了岳飞手书碑刻的出师表,记者团一行来到南阳市烙画厂。烙画,顾名思义,是以烧红的烙铁作笔,以绝妙的控温技巧,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作画,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海内外誉为"世界艺林一绝"。走进烙画工艺师傅的工作室,室内十分安静,师傅们戴着白手套,手握电烙笔,轻轻在画布上游走,笔头似乎跳跃着星火,升腾起阵阵焦灼的烟气。 师傅们有的在画花鸟,有的在画人物,大家注意到一位约莫四十多岁的男性师傅在画《清明上河图》(局部)。据他介绍,只有经验老到的画师才能绘制这幅图,而他已经从事这一行业二十多年了。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大家也体验了一把烙画绘制,发现远没有想象中那样轻巧——与普通画笔不同,烙铁笔头的形状和软硬度是固定的,虽然温度是可控的,但是下手轻了,画笔无法着色,下手重了,会把画布引燃。初学者更是不得其法,画出的线条深浅不一、粗细不匀。可见画上一分钟需要苦练十年功啊!这样精美绝伦的工艺,不愧为南阳市引以为傲的"宝"。(夏妍)

  烙画:《清明上河图》(局部)

  伏案作画的工艺师傅

  烙画师傅指导记者作画


编辑:史海山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