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勇往直潜!远离大海的郑州有一群富有冒险精神的潜水爱好者

2019-04-13大河客户端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王玮皓

图片来自受访者

  潜水,起源于古人类向海洋未知深处的探险活动。中国潜水的历史最初是作为谋生手段发展起来的。距今1700年前的中国史书《魏志倭人传》中,已经有了海边渔夫在海里潜水捕鱼的场面描写。

  中国最早的潜水员是采珠人。随着人们对水下的不断探索,珍珠蚌类开采虽有风险却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因此人们对潜水的追求越来越大。人们不再只满足于对自然资源的探索,转而将目光投向人类本身的财富——开始进行海底寻宝。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曾派数千名善游泳者到泗水中去寻找周代沉没的宝鼎,一次能派出数千名潜水者,可见潜水在那时应用广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五代时期还出现了专门的潜水爱好者。到了明代,甚至有了简单的潜水工具。在不断的改进中,潜水也成为战争中的一种"出其不意"的战术。

  二十世纪初,从水面上吸取空气的"面罩式潜水器"问世,逐步发展成有带空气瓶装置的开放式"空气潜水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潜水运动在欧洲流行起来,并随之诞生大量专业潜水组织。

  潜水作为一项运动来到中国是1959年,在当时国家体委的推动下,一些潜水俱乐部或者航海俱乐部相继成立,竞技潜水应运而生。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风靡世界的休闲潜水进入人们的生活,深入海洋已不再是一个童话般的心愿,而是一份令人惊喜不已的浪漫。

  娱乐圈里,酷爱潜水的明星不胜枚举,黄渤、李光洁、金城武、吴京、彭于晏……吴京自称"潜水是我的专业,演戏只是副业",《战狼2》中,吴京还亲自上阵来了一段水下搏斗的好戏;此前热播的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中,演员袁姗姗考潜水证的艰难道路牵动着许多观众的心;正在拍摄的《紧急救援》,是中国首部聚焦海上救援的电影,主角彭于晏接拍后在意大利进行了两个月的深海潜水训练。

  如今,潜水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休闲运动,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潜入了神秘的蓝色世界,在未知的空间里享受着探索的乐趣、于动静之间发掘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悟。我们脚下的地球,有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着。在水下,哪怕只是1米,也是一个新奇、神秘的世界,生活在陆地上的我们,总是对神秘的海底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潜水运动应运而生。

  徐徐潜入清澈明亮的水中,洋流轻轻拂过身体,色彩斑斓的海底生物呈现眼前,阳光被水折射出点点光芒,在眼前跳动闪烁,那种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感,让人忘却世间纷扰。在远离大海的郑州,也有一群拥有好奇心又富有冒险精神的潜水爱好者,执着于探索神秘瑰丽的海底世界。

  ■潜水已经成为他的生活方式

  见到郑州小伙马云辉之前,他刚从东南亚返回国内,今年,他只在国内待了半个月,其余时间都"泡"在海里。更疯狂的是去年,他在东南亚过了10个月的潜水生活,因为每次下潜都要消耗一罐压缩空气,朋友给他起了个绰号"刷瓶狂魔"。马云辉笑着告诉大河报记者,他已经把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地的各大潜水点玩了个遍。

  在去年之前,马云辉只是有过几次简单的体验式潜水,但领略过海底世界的神奇后,他始终念念不忘。"海底漫行那种失重的感觉非常奇特,而且你会感到从来没有这样贴近最纯粹的自然。"2018年春节后,马云辉就背上行囊独自来到印尼,考取了潜水执照。"学潜水时我还不会游泳,但就是胆子大,一个团队里8个考证的,还有1个小女孩,我为什么不敢?"

  潜水为马云辉开启了一个神秘的世界,那里蕴藏着千变万化的奇景和珍宝,等待着他的探寻。"每天起床看着大海,就有想跳进去的冲动,一天潜水3次,一次在一个小时以内,每次都有不同的乐趣和发现,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会遇到怎样的新惊喜,不亲自置身于水下是不会懂的。"马云辉说,每天除了潜水,他就跟各国的潜友聊天,结交新的朋友,感受不同的文化。

  对于马云辉来说,潜水像是有一种魔力,一旦扎进海底世界,就很快上了瘾,潜完这一次,马上又开始制定下一潜的计划;潜过这一片海域,又开始向往另一个更高级的海域,欲罢不能。这一年,他用掉了400多瓶压缩空气。

  ■盯着一窝小丑鱼能看上半小时

  东南亚是几大洋流的交汇处,温暖的水温孕育出了独有的"珊瑚三角区",这片1.8万平方公里的水域,生存着种类繁多的珊瑚、不计其数的鱼类,是全球潜水者的天堂。

  "我现在还记得第一次看到海龟时的兴奋劲儿,我跟着游了很久,还有以前梦寐以求想看的小丑鱼、珊瑚、鲨鱼……总觉得怎么看都不够,当你下到水里之后,周围的一切都变安静了,没有任何噪音,只有你和水底的另外一个丰富精彩的世界。"

  马云辉说,在马来西亚的诗巴丹,只要下水就能见到"杰克风暴",成千上万条杰克鱼像飓风一样刮过来,游到飓风的中心,鱼群在你身边围绕一个方向打转,是一种难以表述的震撼;在菲律宾的薄荷岛,色彩斑斓的小鱼绕着珊瑚不知疲倦地钻进钻出,如果深入到30米,就会有鲨鱼环伺在周围;印尼的巴厘岛不仅有大型蝠鲼、翻车鱼,还有丰富的微距潜点、小到几毫米的海洋生物;曾经发生在菲律宾的宿务海战,留下了大量沉船,有运输舰、战舰,如今也都成为潜水者一探究竟的去处。

  "开始的时候,很容易被大型海洋生物吸引,比如翻车鱼、海龟或鲨鱼等,会觉得非常震撼。但随着潜水次数的逐渐累积,不同的人会分化出不同的兴趣点。有人喜欢跟着洋流随意飘荡,有人偏好大货(大型海洋生物),有人迷恋种类丰富的软珊瑚、硬珊瑚、海扇等,有人更喜欢看到个头小、新奇可爱的海洋生物,而我可以盯着一窝小丑鱼看半个小时。"马云辉说,今年五一,他要到埃及红海进行7天的船宿潜水,这段时间,潜友们会吃住在船上,可以领略不同潜点。

  ■持有潜水执照,海底世界才会敞开大门

  在不少人印象中,潜水就是戴着潜水镜和呼吸管潜入海面,然而真正令人着迷的是水肺潜水,但想背着压缩空气瓶深入大海探索,在世界各地,都必须持有潜水证。

  王世军是一名拥有8年潜水经验的资深潜友,多年来,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如今,他已经拿到了PADI潜水教练资质(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of Diving Instructors 国际专业潜水教练协会的英文缩写),并把这份爱好转变成了自己的事业之一,他在斐济开了自己的潜水店,并在郑州开设了悦潜会潜水俱乐部。"主要就是在朋友之间扩散,为想潜水的人提供一些帮助。"

  王世军说,目前全世界有很多知名组织在负责培训和颁发潜水证,如世界潜水联合会(CAMS)、国际潜水教练协会(NAUI)、职业潜水教练协会(PADI)等。以PADI为例,其组织颁发的证在全球有100多个国家承认。最初级的是OW(开放水域初级潜水员)潜水证,需要通过理论、平静水域训练、开放水域训练三个步骤的学习。

  "主要是熟悉各种潜水装备、潜水环境、潜水技巧以及健康急救知识等,以及水下的各种手势、面罩进水、氧气枯竭等各种状况应对,经过理论和实操考试,一般来说4天时间就能拿到潜水执照。"王世军说。按照OW执照的标准,允许下潜的深度为18米,下个等级则是AOW(开放水域进阶潜水员)执照,可以潜到30米,并能做夜潜等多种更为有趣的活动。再往后,还有各种专长课程、名仕潜水员、潜水长、水肺教练等执照。

  "拥有教练执照,就可以开设PADI的分支机构,也就是潜店。潜店在世界各地非常多,为潜水者提供船只、气瓶,并配备一名熟悉海域的当地潜导等服务,但要负责核实每个潜水者的资质,没有资质的人则可以在潜店学习考试。"王世军说。

  "大部分人无法亲近潜水运动是因为对水的恐惧,实际上潜水运动并不要求会游泳,也不难学,主要是习惯的改变。初学者在水里会像蹬自行车一样踩水,而正确的方法是要像鞭子一样摆动;在水中身体一歪就用手扒水,但实际是靠浮力控制重心。"王世军说,当你拿到了潜水执照,地球上另外71%的世界,将正式向你打开了大门,而只要考到AOW级别的执照,就足以玩遍世界各地大多数的潜点了。

  ■事故多发生在海面遵守规则就很安全

  顿涛是一名狂热的户外运动爱好者,登山、越野、滑翔伞、潜水……新奇的运动他都玩了个遍。多年的潜水生涯,让他成为了郑州小有名气的潜水员。2012年,顿涛加入了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为队友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装备。每逢水下救人、寻找遇难者,都有他的身影。2017年,顿涛还获得了郑州市五四青年奖章。

  "潜水这个技能完全是玩出来的,能用来做公益,何乐而不为?"顿涛说。多年的潜水生涯中,顿涛非常自豪的一点就是:"我真没有遇到过什么危险,这主要是每次潜水前做好一切准备,而在水下要遵循科学的潜水技巧、方法和安全守则。"

  经常在世界各地潜水的王世军,听到的意外案例有不少,"绝大部分的原因都是潜水员本身犯了错误,很多人是在上浮之后被船撞到"。王世军说,潜水者升水时,要设置醒目的水面浮标,这样开船的人看到就会避让,反之就非常危险。"记得有一次在菲律宾,一名中国潜水者与大部队失散,独自升水后没有设置水面浮标,被船只撞到后身亡。尤其在假期,海面船只会非常多。中国人喜欢速成,很多人一味追求乐趣,忽视了系统学习,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就容易慌乱发生意外。"

  王世军说,潜水考证的过程就是对潜水员的严格培训的过程,但地点多了自然有尺度松紧不一的情况。"潜水跟开车一样,经验越多,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才会游刃有余。"

  ■无数次邂逅鲨鱼从未感受到危险

  海底除了自然美景,一些失事的飞机、沉船,还有神秘森幽的海底洞穴,都是潜水者探险的乐园。"洞穴潜、沉船潜等需要参加特长课程学习并取得资质,一般的潜水执照是不行的。"王世军说,洞穴潜水要去那些经过勘探的,因为洞内已经放置了引导绳,跟随着绳子进出就不会有问题。而探索沉船需要更多的技术,在狭小的空间内行进线路、挥蹬技巧、相遇的规则,有一套标准。"前一段听说在沉船里有人用脚蹼把沉积的泥沙打了起来,能见度瞬间变成零,没有经验的人会完全迷失方向感,导致恐慌。"

  "无论你多么迷恋水下世界,一天以内最多也只允许下潜3次,也就是使用3瓶压缩空气。"王世军说,因为压缩空气中含有氮气,水下的高压环境下,潜水者吸入过多会产生"氮醉",俗称氮中毒,导致人产生幻觉,感觉不到呼吸困难,失去方向。

  "此外,很多人担心鲨鱼会咬人也是一个误区,大海里无论再大的生物都是很和善的,不会主动攻击人,在斐济潜水能看到大量的虎鲨和牛鲨,它们害羞、敏感极其聪明。看见从身边游过的潜水员,总是带着好奇的目光去打量,试探,但并不会主动攻击人类,我也无数次和鲨鱼近距离接触,同游,从未受到来自它们的任何伤害。"王世军说。

  ■合格的潜水员都会热爱环保

  潜水的文化就是海洋保护的文化,在潜水圈有一个共识,合格的潜水员肯定会是一名环保主义者。主演《流浪地球》的河南老乡李光洁除了演员这个身份外,还是摄影爱好者、潜水发烧友。去斐济看软珊瑚,去墨西哥看鲸鲨,去塞舌尔看海龟……随着潜水经验的积累,李光洁对海洋生物越来越了解。2016年,李光洁成为"PADI 海洋健康大使",这是全球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 PADI 水肺潜水员。不仅如此,李光洁还为保护鲨鱼行动拍摄了公益短片,举办"光之海洋·鲨鱼——李光洁公益摄影展"。

  "在水下,你会觉得自己才是外来的客人,不忍心打扰五彩缤纷的珊瑚和鱼类家园,那些和你自己一样存在的生命,会激起你无限的保护欲望。"马云辉说,潜水员不吃鱼翅、不看海豚表演、不往海底扔塑料瓶,潜水的时候不触碰海洋生物都是基本的原则,大家会尽最大可能维护海底世界的纯净。

  "水中的动植物其实比实际上看起来的要脆弱许多。不管是因为蛙鞋的摆动、摄影机的碰撞甚至是轻轻的碰触,都可能摧毁珊瑚数十年的成长。"王世军说,玩潜水这些年,亲眼目睹一些罕见的水下物种逐渐减少和消失,特别是塑料垃圾的剧增,令他对大自然多了一份敬畏与珍惜。日常生活中,他都会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去年,王世军号召郑州的潜水员组成了一支志愿打捞队员,到燕山水库发起了一场"打击水体垃圾"的公益行动。未来,他希望将这类环保活动变成一种常态。

  ■郑州的潜水氛围并不浓厚

  在一些潜水爱好者看来,潜水在郑州目前还是一个小众的休闲运动,氛围并不浓厚,潜友分散在不同的小群体中,人数不是很多。

  "每次出去潜水,遇到的基本都是沿海城市以及北上广这些大城市的潜友,甚至连兰州等一些偏远地区的潜友都比河南的多,可能他们更为渴望大海。"王世军说,潜水不仅是一项耗时的运动,还要面临不菲的花费。潜水镜、潜水衣、呼吸管、脚蹼、一级头、二级头(呼吸调节装置)、浮力调节背心、潜水电脑等,一套进口装备配齐要接近万元,对潜水零基础的人,再花两三千元钱参加专业培训后拿到潜水员证书,加上往来的路费,会成为一个不小的门槛。另外,郑州到达潜水地的直飞航班很少,限制了大家去体验的冲动。

  目前,郑州市像悦潜会这样的潜水俱乐部屈指可数,休闲潜水运动也没有广泛的推广,事实上,潜友们可以在本地俱乐部学习理论知识,并到一些泳池进行平静水域的训练,提前完成大部分课程后,再前往海边考取执照,时间就能大大缩短。"凡是接触过的人,基本都会对潜水深深着迷,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潜水在国内的成本才会越来越低。"王世军说。

  有句网络名言叫"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而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如果想要去看世界,那么你不妨尝试去潜水,因为海底世界的风景,你不潜水永远看不到。


编辑:谭敏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