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钱再多,我也不愿离开这片土地”——张效房教授的一堂思政课

2019-04-18大河网

  图/王伟宾

  □河南日报记者童浩麟

  张效房,这位走过了近一个世纪人生的全国“最美医生”、2018“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4月14日,再次回到母校——河南大学。

  作为首讲人,张效房教授走进河南大学医学院“明德医学讲堂”,为到场的500余名师生作了题为《如何在抗日烽火中接受母校教育,学习医学知识,学习做人做事道理》的报告。

  张效房1920年出生于开封,1945年从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74年来,一直在眼科医学界为医、为师。他研究的“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享誉世界,造福了数百万病人。

  报告会上,张效房从1939年自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河南大学医学院说起,介绍了河南大学在抗日硝烟中坚持流亡办学的历程,讲述了当时河大学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凭借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坚持奋发学习的故事。

  张效房给大家讲,在日军侵略河南期间,他跟随河南大学医学院流亡读书,当时学校搬到嵩县,条件非常差,宿舍教室都是民房,教室一开始还是在破庙里面,宿舍冬天透风,夏天闷气,但大家学习都很用功。“为什么学习这么认真?是心里有一种爱国思想。抗日战争开始后,有的同学参军走了,但是大部分人没有走,怎么办呢?能做些什么?一个是宣传,发动群众,演唱革命歌曲,演出抗日话剧;另外一个就是学好医学,为人民治疗疾病,为伤病员治疗伤患,为国家尽一份力量。”张效房说。

  这位近百岁的老人,通过跨越时空的讲述,把人们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艰苦创业的时代,使与会师生无不为之动容,讲堂里不时爆发出热烈掌声。

  张效房的演讲,豁达、开朗,骨子里是他对学术、对事业的认真与负责。老人坦言:“坚决反对有关眼病的虚假宣传,一生行医从不收取患者红包。永远为病人服务!”这位99岁的医者,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自己的誓言。

  一个人活到99岁,还能做些什么?他坚持每周二坐诊,周四查房,周一、三、五到《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辑部上班,这就是张效房如今做的。

  满头银发的张效房,以实际行动感染着报告会上每一位师生。“用心感悟、认真学习老一辈医学大师身上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对事业的热爱,提高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我们思政教育的特色教学。”河南大学副校长孙君健表示。

  “我曾拒绝多个国外知名大学的高薪聘请,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钱再多,我也不愿离开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这句结束语,让在场聆听者再次感受到这位世纪老人的博大情怀。


编辑:史海山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