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帮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助力四野南征…… 濮阳民众立了大功

2019-04-23大河网

  “小红军”参观兵工厂旧址

  1948年5月朱德濮阳视察濮阳县档案馆供图

  我军兵工史上第一门大炮(仿)

  □策划城市运营管理中心统筹孟冉执行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朝李启松文图

  我军兵工史上的第一门大炮出自这里,打退国民党新五军后,这里没了战斗,作为后方,又奋勇支援前线的战斗。

  不仅帮刘邓大军12万主力部队突破了“东方马其诺防线”,还在黄河天堑上搭建一条“平坦大道”,助力第四野战军南征……可以说,这里的民众以“赤诚之心”支援前线。

  这里,就是濮阳!当年,成功渡河的刘邓首长赞扬濮阳民众,“你们为人民立了大功”。

  我军兵工史上的第一门大炮

  说到濮阳解放史,不得不提濮阳市清丰县的单拐村,小小的村庄内却藏着冀鲁豫军区第一兵工厂。在那个缺乏材料、设备、技术的年代,这里生产的大炮、枪支弹药为解放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

  如今,当地政府对兵工厂原址进行修缮后,成立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供人们参观。

  “现在丰衣足食,一天比一天好过,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幸福来之不易,特意带他来实地感受当年这里发生的历史。”4月11日,清丰单拐,艳阳高照,濮阳市民刘虹带着4岁的孩子在此参观,孩子虽小,但从其专注的眼神中能看出他在很认真地听着。“牢记历史,珍惜当前的美好生活。”这是刘虹对孩子的要求。

  此时,幽静的纪念馆中,不时传出阵阵口号声,那是“红军”在宣誓。当然,这些都是“小红军”,他们身穿红军服,

  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幸福。他们都是周边的学生,来这里接受红色革命教育洗礼。“今天来参观的学生特别多,有1000多人。”纪念馆办公室人员说。

  “看,大炮!”顺着学生的喊声望去,确实有一台绿色大炮。200公斤重,口径约70毫米,据说射程可达3500米。

  “这可是我军兵工史上第一门大炮——盖亮号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清丰县原党史研究室主任刘冰田一提起这门英雄的大炮,很是兴奋。

  刘冰田介绍,在解放战争时期,如何才能造出大炮这种技术含量很高的武器?当时,军区在潘溪渡战役中缴获了一门日制九二步兵炮。大炮很好,但炮弹很少,用完了就没了。上级首长就命令兵工一厂造炮弹、造大炮。没有机器原料,就连技术人才也没有一个。

  曾有过军工经验的技师盖亮挑起了造炮的大梁。“组织群众破坏敌人铁路,拆卸钢轨备用;破坏敌人的火车,拆零部件特别是弹簧备用。”刘冰田说,军区人人动手,各显神通。一路冒着枪林弹雨到敌占区买材料,另一路到民间收购。盖亮和技术人员开始没日没夜地仿造。

  把日军九二步兵炮“开膛破肚”,按照基本数据精心仿制,同时进行部分改造,旧貌换新颜,新炮不同于日本的九二炮。1946年4月,我军军工史上第一门步兵炮诞生了。盖亮

  在试制中功勋卓著,军工部把这门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命名为“盖亮号”。

  “随后,兵工一厂又造了七门大炮及多种枪械弹药,五门被送往前线参战,在鲁西南战役等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刘冰田说,其中一门如今陈列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中。

  获悉我军第一门大炮试射成功,朱德总司令从延安发来贺电:“我根据地兵工厂甚多,唯冀鲁豫首开造炮先河,可喜可贺,应通令嘉奖。”

  1947年春濮阳全境解放

  解放战争时期,冀鲁豫区是华北的门户,连接山东和华中地区的枢纽,它位于国民党军向北进攻和人民解放军向南防御的要冲。而濮阳地区地处冀鲁豫区的中心地带,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这里既是解放区,又是前沿阵地。1946年12月初,正当濮阳地区轰轰烈烈地进行土地改革之时,国民党新五军向该地区发起进攻。国民党军队占领濮阳一带后,疯狂屠杀。仅在濮阳县,就有400多人惨遭杀害。

  面对残暴罪行,濮阳一带广大群众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奋起反抗。各县根据斗争的需要,都组建和扩展自己的武装力量,利用人熟、地熟、群众基础好等优势,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或截击敌人的运输队,或攻打敌人的据点,或出击小股抢掠的敌人,或夜间骚扰敌人,或配合正规部队作战等,搞得敌人日夜不宁。

  在冀鲁豫军区和冀南军区部队的打击下,1947年1月下旬,国民党新五军退出南乐、清丰等县,4月初,濮阳全境获得解放。

  支援前线濮阳民众“立了大功”

  56岁的马爱霞,现任濮阳市委党史研究室正县级调研员,她对解放战争时期的濮阳历史进行过研究。4月10日下午,当她向大河报记者说起这段历史时,仍然显得很激动,为濮阳而感到光荣。

  “濮阳打退国民党新五军的进犯后,虽说再没有过大的战斗,但濮阳作为较早的解放区,在支援前线方面,绝对功不可没,濮阳群众的贡献非常之大。”马爱霞说。

  1947年,随着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作为实现战略进攻主要前进阵地的濮阳,首要任务是配合和支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继而实施中原突破,跃进大别山,打开黄河南的斗争局面。

  “那段时间,民众一个个主动地拆木门、掀床板、砍树配合大军造船;同时,各县挖引河、造船坞,征调多名水手昼夜训练。”马爱霞说,濮阳民众为支援大军渡河,民众的积极性都非常高。

  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开始在濮阳、濮县、范县、寿张县(今台前县)、东阿县300华里的沿线上强渡黄河。大军从沿线的孙口、李桥、林楼、于庄等黄河渡口,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国民党部队精心设防的自诩能抵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一夜间全线崩溃。经过3个夜晚的奋战,将12万主力部队全部渡送到黄河南岸。美国军事顾问接到战报惊呼:“东方的马其诺防线失守了。”

  在黄河南岸下船时,刘邓首长握着水兵队长的手说,“你们辛苦了,你们为人民立了大功”。

  助力四野南征搭建180艘船组成的浮桥

  濮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史料显示,1948年,为更好地执行中央军委赋予的新战略任务,粟裕带领华东野战军一、四、六纵队北渡黄河,于3月16日到达濮阳县休整。当年5月,朱德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亲临濮阳视察和动员。通过整军,大大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部队住群众家里,铺柴草、睡门板、守纪律,濮阳民众主动为子弟兵腾房让床。

  “1949年年初,濮阳民众再次帮助第四野战军渡黄河南征。”马爱霞说,三大战役胜利后,第四野战军奉命南下,以与中原军区部队配合,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河。此时的第四野战军,已不是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而是有着各式各样的轻重武器,还有装甲车和卡车部队。

  过黄河时再用摆渡的办法已不能实现,咋办?造浮桥!当年3月,黄河水仍旧寒气逼人,为确保工期和浮桥质量,濮阳民众同战士一起跳入水中作业。经过10多天的奋战,把180余只大船连接在了一起,横跨黄河上,船与船之间用檩条、门板相接,再用铁丝缠、扒钉固定,濮阳民众硬是将其形成了一条平坦的大道横浮于黄河之上。

  当年4月底,第四野战军的数十万大军,以及大批的军用物资,顺利渡河,开启南征。


编辑:史海山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