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请君再看洛阳城
日前,洛阳北方玻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型T系列钢化炉测试成功并顺利下线。曾宪平摄
□河南日报记者董林 张华君 田宜龙 孙勇
洛阳四月春光好,花似锦、人如潮,国色天香尽朝晖。正在举行的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吸引海内外宾朋和投资者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新落成的洛阳城市规划展示馆人气爆棚,每天来此“打卡”者络绎不绝。
在二楼一块整面墙的现代化数码擦屏——“刷新洛阳”前,手指轻轻一划,瞬间打开一扇神奇的“时光之门”,拂去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沧桑,将人们带到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150个小游园遍地开花、110座城市书房星罗棋布、69家博物馆“吸粉”抢镜,伊洛河水清岸绿、鱼翔鸟飞,欢歌笑语相伴,花香书香交融——环境美、人文美、生活美,美美与共,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融入城市的每个角落;
城市快速通道挽起“半小时都市圈”,中亚班列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地铁一号线、二号线、“井字+外环”立体交通网畅通群众“出行圈”——努力构筑百姓“幸福圈”,“以人民为中心”的旗帜高高飘扬;
从港珠澳大桥、“复兴号”动车组、C919大飞机等大国重器,到“嫦娥奔月”“蛟龙探海”“天宫遨游”“墨子传信”等重大前沿工程——“洛阳创新”添彩“中国智造”,用实力彰显中国速度、中国质量和中国精神;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排名升至第47位,“三产超二产”实现历史性突破,产业结构告别“工业独大”,迈向多极支撑——高质量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河南发展新增长极,开启新时代洛阳发展的新征程;
……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洛阳市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以争先进位的新作为、砥砺前行的新局面、豁然生动的新气象,描绘出千年古都绚丽多彩的新画卷。
“跳出洛阳看洛阳”“跳出河南看洛阳”
组团突围——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滔滔洛河,穿城而过,从夏都二里头到隋唐时期“五都荟洛”,道不尽昔日洛阳的繁华和沧桑,也让司马光有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千古一叹。
在涧河之西,高大茂密的法桐树下,一排排绯墙红瓦的苏式建筑,见证了一拖、洛铜、洛矿等7个“共和国长子”的成长,记载着老工业基地的使命和荣光。
千帆竞发不进则退,百舸争流略缓必输。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一度让洛阳“落”了下来:经济持续低位运行,增速甚至滑到全省倒数第二的谷底。到“十二五”末,洛阳经济总量全省占比从“十一五”末的10.11%一路降至9.48%。
占比超过六成的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及其他材料、石油化工、能源电力等主导产业效益低下,利润率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下。
经济发展中“老的不活、新的不多、结构不优、动力不足”等产业软肋问题愈发突出,和省外一些城市比,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追越近。
走进新时代,站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倒计时牌前,人到半山路更陡,船到中流浪更急,洛阳如何奋楫争先、爬坡过坎,抢占发展的“摩天岭”?
在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自创区、自贸区等一系列战略机遇面前,洛阳靠什么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
三山环绕、四水分割、脚下珍贵文物遗存遍布,在新型城镇化和新一轮产业浪潮加速推进的当口,洛阳怎样打破发展空间的瓶颈制约?
“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
理念先行,改变如影随形。进入“十三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新发展体系为支撑,洛阳市谋划并确立了现代创新、现代产业等九大新发展体系和供给侧改革、脱贫攻坚的“9+2”工作布局,打好具有洛阳特色的“四张牌”,让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2018年,对照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跳出洛阳看洛阳”“跳出河南看洛阳”,学习借鉴徐州、襄阳等地经验,洛阳市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要求,对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和党的建设高质量作出部署,完善提升“9+2”工作布局,以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建设高质量的副中心和增长极。
思路决定出路,视野决定高度。“跳出洛阳看洛阳”,突破了“身在庐山”的思维模式,洛阳率先在城市发展的屏障上撕开口子、打开新空间。
“发展的资源禀赋,往往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优势劣势,关键在于你怎么看怎么干。”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说,“比如,用新发展理念看,三山环抱使城市更有韵味,四水中流让城市更有情趣;‘两手一摸河洛文化,双脚一踩秦砖汉瓦’,丰富的地下文物遗存,彰显的是洛阳深厚文化底蕴。”
避免城市病,不能再“摊大饼”。借鉴江苏的苏锡常、浙江的杭州大都市区,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雄安新区,组团发展模式成为洛阳的现实选择。
打破“一亩三分地”,下好协同共赢“一盘棋”。发挥洛阳中心城区与周边偃师、伊川等六县区之间距离都不超过30公里的先天优势,洛阳市科学规划,提出了“一中心六组团”城市发展战略。
“洛阳中心城区与周边六县区,通过生态对接、交通连接、产业承接,着力打造古今辉映、板块互簇、山环水润的城市形态风貌,让居者心怡、来者心悦。”洛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副局长郭建平说。
——生态对接。不再靠成片的厂房、各种建筑连成一体,而是利用生态廊道、基本农田等实现中心城区与组团县区的自然隔离。
——交通连接。完善中心城区与组团县区之间的快速路网,形成“五放射、六连环”的快速交通组织,构建起30分钟交通圈、经济圈、生活圈。
——产业承接。优化产业布局,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对耐火材料、铸造等工业企业“退城进园”,疏解转移到组团县区的产业集聚区。2020年年底前退出比例超过50%,2023年年底前实现全部退出。
——践行“两山论”。在距离中心城区较远的栾川、嵩县、洛宁、汝阳四县,着力打造南部生态涵养区,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打造洛阳绿色发展样板与生态屏障。
——以文化城。坚持走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的“文旅”融合之路,统筹推进隋唐洛阳城等大遗址保护重点项目,加快“博物馆之都”建设,为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提供载体,为城市增添古色古香的韵味。
观念一变天地宽。“一中心六组团”城市发展战略的推进实施,使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生态、融合、适度、集约、高效组团发展的新洛阳城,正日益鲜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山环水润,生态宜居的洛阳城市一角。曾宪平摄
催“老树”发“新枝”,做大新兴产业
产业突破——切换“绿色跑道”,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
产业是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骨骼,代表着一个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和特色。
3月31日,河南忠旺铝合金精深加工有限公司在伊川揭牌。忠旺集团投资210亿元,在洛阳打造年产100万吨的铝合金精深加工项目。
与此同时,在洛阳高新区,投资150亿元的银隆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工人正热火朝天地进行二期(纯电动商用车)联合厂房的钢结构施工。
左手牵铝业巨头忠旺集团,右手牵新能源汽车龙头银隆,洛阳在产业招大引强、“延链补链强链”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立足优势、结合实际、瞄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洛阳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五大主导产业、六大新兴产业、五大特色产业”的现代产业体系。一场改造提升“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役轰轰烈烈地打响。
4月12日,在位于伊滨区的中信重工伊滨高端制造工业园,几台专门为洛阳地铁1号线定制的“牡丹号”盾构机正加紧生产,“洛阳地铁洛阳造”迈出第一步。而在该园区路北的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制造智能工厂,经过智能化改造,公司已实现“用机器人制造机器人”,消防等特种机器人生产处于国内领先。
依靠主导产业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机器人开疆拓土,中信重工成为洛阳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围绕高质量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洛阳市积极推进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大数据、军民融合、轨道交通等六大产业园建设,并选取中国一拖、中航光电等15家优势企业,实施提质倍增计划,着力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和一批百亿级企业,带动洛阳这一老工业基地进行深刻的产业变革。
“洛阳坚持以创新为动力,新老并重、双轮驱动,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洛阳市市长刘宛康说,一批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绿色化改造、智能化改造”实现“老树发新枝”。
传统产业重“改”。洛阳古城机械有限公司通过绿色化改造,废渣、废铁、废气、废水产生量分别降低20%、30%、15%和20%,每年节省能源成本500万元以上。阿特斯光伏电力(洛阳)有限公司通过技术改造,企业三期太阳能电池组件项目设备效率比行业平均水平提高了25%,而能耗却下降了30%,核心竞争力更强了。
新兴产业重“育”。洛阳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做大做强文化旅游、物流、金融、电商、“互联网+”、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在洛阳大数据产业园内,“芸豆会计”智能做账系统上线不到两年,已为近50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每天新增近千家用户。目前,洛阳大数据产业园集聚关联企业1000余家,大数据产业爆发增长成为洛阳新兴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
投资30亿元的格力中央空调项目正进入施工尾声,投资50亿元格力冰箱和晶弘洗衣机项目又开工建设;洛阳石化改变过去有油无化、多油少化的产业结构,谋划百万吨大乙烯项目,向产业链高端进军……
洛阳“围绕理念落地构建体系、围绕体系推进谋划专项、围绕专项实施抓好项目”,实施“97172”合理有效投资行动计划,调优、调高、调强、调绿产业结构,让重大项目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
数据显示:2018年,洛阳生产总值4640.8亿元,同比增长7.9%,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1.5%,高于全省7个百分点。而规模以上工业能耗下降10.47%,降幅大于全省平均2.5个百分点。
更为可喜的是,“新兴超传统”格局形成。去年,洛阳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21.7%和23.9%。
“通过‘565’现代产业体系构建,2017年洛阳实现了‘三产超二产’,告别了长达半个世纪‘工业独大’的局面。现代服务业与工业交换领跑位置,共同成为拉动洛阳高质量发展的‘动车组’。”洛阳市工信局局长赵站伟说。
唤醒“沉睡”的科研成果,化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
创新驱动——让更多创新创业人才实现梦想
GPS天线、鲨式呼吸信号灯、无人驾驶……4月8日,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一辆外形科幻的无人驾驶拖拉机成了“网红”,引来与会客商纷纷围观,几位外国客商还掏出手机与这台拖拉机合影。
这台“超级拖拉机1号”,也是国内首台纯电动无人驾驶拖拉机,去年10月在洛阳下线。而它的研发团队可谓实力雄厚:河南省智能农机创新中心牵头,中国一拖、中科院计算所、清华高端装备洛阳基地等通过“关键技术攻关、核心器件研制、重大装备集成”等联合打造而成。
“超级拖拉机1号”已成为协同创新的“洛阳样本”。目前,该中心研发的“神农1号”芯片首片下线,“珊瑚”操作系统成功开发,正加速攻克中国农机自主创新体系最后的“壁垒”。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洛阳科技创新资源丰富,有各类科研机构600多家,科技人才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如何不让科研成果“躺在柜子里睡大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洛阳市牢牢抓住创新这一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集中全力打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军民企地对接转化、市场化运作和人才成长“四个通道”,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用改革激发活力,用创新激发动力。
在国家自创区洛阳片区,洛阳对标中关村、武汉东湖等先进,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加快自创区建设“30条”政策大礼,并出台了创新“金十条”、“1+4”人才政策等支持创新发展的政策,打破户籍、身份、人事关系等制约,下放科技成果使用、收益和处置权。
在河南自贸试验区洛阳片区,“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专网搞服务”,洛阳在全国率先走出“三个一”放管服改革新模式,并同步复制推广到自创区、高新区;设立企业登记“单一窗口”,企业开办24小时内完成、最快60分钟办理完毕……
4月19日,在清华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基地的中试车间,一排排激光喷嘴快速“亲吻”涂有强化材料的金属构件,一层“保护衣”顺利“穿戴”完毕。可别小看这“薄薄的一层外衣”,运用激光增材强化技术,能使铁路尖轨使用寿命延长3倍。
基地副主任邹怡蓉博士介绍,基地成立短短几年,已引进创新团队8个,有近70名研发人员从事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智能检测、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其中清华博士、硕士20名,是省内“清华浓度”最高的单位;985、211高校毕业生及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占比超过70%;35岁以下青年人才超过2/3——人才阵容堪称“豪华”。
“清华基地能很快实现人才的集聚,既有平台的磁场作用,更与洛阳良好的产业基础、优越的创新环境密不可分。在洛阳,我们技术研发可以大显身手,能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邹怡蓉说。
洛阳市通过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河南)直通硅谷创新创业大赛、创业之星大赛等活动,千方百计搭建创新创业的竞技场,不仅促使创新成果就地转化,更引爆了老工业基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火热激情。大赛已经成为国内外人才、资本、技术、产业等对接的高效通道,培育了神策数据、智充科技、中科慧远、讯飞幻境等一批知名企业。
结合地方产业特色,洛阳持续实施“河洛英才”“河洛工匠”“玉洛汇”计划,构筑人才“磁场”。仅以“河洛英才”计划为例,截至去年底,前三批累计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7个,两院院士等各类专家33名,第一、第二批落地团队已获得1.14亿元财政扶持资金,多个团队项目驶入实质化运营“快车道”。
做好关键小事,疏通群众获得感最后“一米”
精准为民——“普惠”“特需”兼顾,塑造有温度的城市
63岁的西工区退休职工石晓伟,每天送完孙子上学后就爱到小区附近的小游园散步。“现在家门口就有小游园,里面还有健身器材。大家一来到游园,心情立马畅快多了。”他乐呵呵地说。
蓝色海绵地坪,红色慢行步道,中心广场,健身器材,按2A标准建设的旅游公厕,绿树环抱,草色青青,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这些成为西工区新建游园的“标配”。仅2018年,该区就投资1100余万元,先后修建了8处小游园,总面积达44923平方米。
“城,所以盛民也。”新时代洛阳之美,既美在鸿篇巨制的“大写意”,更美在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的“工笔画”。
小游园,大民生。
洛阳的大公园、大游园、大花园并不少,按城市生态覆盖率匡算,洛阳绿化率领先全省。光一个隋唐植物园就有四五千亩,长十多公里的洛浦公园,又是几千亩。绿化率虽高,可老百姓的获得感却并不明显。
“问题在于老百姓身边的绿色太少了。”洛阳市文广旅游局党组书记、副局长章勇说,“群众讲实际,公园、大游园离得远,不可能天天去玩。小游园就在老百姓身边,最能满足日常休闲健身需求,群众的获得感蹭蹭蹭就上来了。”
大游园提升城市形象、小游园方便群众生活,洛阳市三年间陆续新建、改建了150多个小游园,让市民“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从小游园建设切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和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启动“四河同治、三渠联动”,顺势多管齐下修路、拆违、治水、治堵、治脏乱差……带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质。如今,40公里的洛浦公园、30公里的伊河游园,像两条绿带贯穿洛城,涧河、瀍河绿带也正在建设。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8%,绿地率达到36.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7平方米,“以绿荫城”“以水润城”得到了生动诠释。
办好民生实事,洛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特需”兼顾,做到规划见实事、规划见民生,精准为民、精准施策。
聚焦群众冬天取暖难问题,洛阳市把集中供热作为重点民生实事推进,中心城区三年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85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由2016年的40%提高至2018年的80%以上,让洛阳告别了小锅炉、小煤炉,暖了民心、蓝了天空。
瞄准群众的文化需求,2017年起全面推进“河洛书苑”城市书房建设,已建成“河洛书苑”城市书房115个,着力打造“15分钟阅读文化圈”。在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节期间,持续推出“旅游年票不受限、部分公园不收费、社会车辆不禁行、餐饮住宿控涨幅”以及“体育场馆限时免费开放”“市区景点+县区景点折扣”等文化惠民政策,让“书香花香辉映,诗和远方同行”。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修路就拥堵”问题,洛阳市创新思路举措,在古城快速路和王城大道快速路规划、围挡时,规划并先建好保通路,方便市民出行。
去年年底,洛阳市委主要领导来到平日最拥堵、市民反映最强烈的堵点调研,倾听民意,提出了七个治堵举措: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完善路网、开展专项整治、增加停车位、提高公交分担率、信息技术支撑、倡导文明出行。
洛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王伟说:“除了‘七策治堵’,我们更注重解群众‘心堵’。”比如,通过跟帖留言、媒体做客、现场解答等形式,加强与市民沟通,疏解大家情绪,群众理解了,施工顺利了,路也顺畅了。
“直击群众‘最难处’,把群众身边具体而细微的‘关键小事’落实落细,真正解决好群众获得感最后‘一米’问题,让每一步、每一环、每一件都看得见、摸得着、可感触,让群众对幸福的每一份期盼都有着落。”洛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琰君说。
4月10日,在第37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式上,曾连续4期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守擂成功的中学生邓雅文,向全世界讲述了她心中的“洛阳故事”:当年开工、当年建成通车的古城快速路创造了“洛阳速度”;“修路先保通”提升了“洛阳温度”;牡丹文化节的文化惠民“大礼包”,展示了“洛阳态度”。
一年一度东风劲,洛城春色倍还人。
守护绿水青山涵养“洛阳品质”,创新驱动打造“洛阳样本”,调整结构探寻“洛阳路径”,切换“绿色跑道”为老工业基地转型贡献“洛阳经验”,深化改革转换动力激发“洛阳能量”,打好“四张牌”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洛阳智慧”。
一座青山绿水和生态修复的宜居之城,一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典范之城,一座产业转型和创新再造的活力之城,一座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魅力之城……洛阳,正站在全球的高度,背靠历史的厚度,面向未来的广度,向世人绽放着新时代的芳华。
四海宾朋如相问,请君再看洛阳城!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