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深度融合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发言摘要

2019-05-25大河网

  编者按

  为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庆祝河南日报创刊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组织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深度融合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来自宣传部门的有关领导、相关行业协会负责人、全国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省内部分媒体负责人围绕媒体深度融合,深入探讨传统媒体转型发展之路。本报摘要编发,以飨读者。


  着力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祝燕南

  我作为广播电视界参加这个会的代表,向河南日报创刊7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这些年走出的辉煌历程感到骄傲。

  不管是广播电视也好,报纸也好,不管我们出生的年代或者年龄怎样,现在我们面临的是同一张考卷,就是媒体融合这张考卷。赶上这样的时代,作为媒体人,非常兴奋,也非常幸运。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媒体融合发展,指出了媒体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认识上,帮我们丰富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处在这么好的政策环境和时代背景之下,最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必胜信心。

  就实践层面看,我的判断,现在媒体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第一,有了一定征候,但没有形成气候,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还没有形成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新型主流媒体。第二,技术应用的程度还很不充分,我们目前的技术应用都是单一的技术应用,技术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局面没有发生。第三,目前的发展阶段还处在多终端的多种传播形态的一种状态,报、网、端、微、屏,方方面面都有。这种传播格局是比较复杂的。第四,普遍完成了简单的流程改造,把好吃的肉吃完了,再往后就是硬骨头了,怎么做,这就需要去探索。

  要正确认识媒体融合、转型升级。转型,一不是转外形,仅仅改变一下传播形式。二不是转性,不能改了性质。党媒姓党,不能更名改姓、改旗易帜。实际工作中,稍微不尽心,就流于形式;稍微不留意,就滑向反面。

  进一步深度融合要在几个方面加大力度。第一,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二,加大人工智能技术为“头雁效应”的新技术应用。第三,加大新型主流媒体的规模化建设,分别打造几个区域性的全国型的国际化的传播集团。第四,加大全媒体中不同介质的传播特色建设。第五,加大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内容的互动和开发。

  媒体融合是一场不可避免的自我革命,革命应该有革命的勇气,革命的智慧,革命的战略眼光。我相信这场仗肯定能打赢。祝福河南日报能够越做越好,打出好成绩。

  媒体融合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秘书长 金鹏

  一、媒体融合、全媒体发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产物,也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

  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文化产业最初的核心产业就是出版,和媒体发展密不可分,无论是技术应用、传播宣传、文艺评论等,都离不开媒体。传统传播媒介与新媒体相互融合,利用共有资源和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对文化产业技术进行革新,加快文化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快速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就能够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媒体融合为媒介、创新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新形态。

  二、媒体融合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新的想象空间。

  传统媒体发展至今,拥有专业的人才储备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积累了较为稳定的受众群,品牌优势明显。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提升信息传播效率,丰富信息内容,使受众范围更加广泛和多元;同时,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大众对媒体信息的需求已从原有的被动接收固有信息转变为依据个人爱好选择不同的信息,媒体融合后,可根据受众心理和不同喜好,传播多样和个性化的媒体信息,因此更加关注受众需求,形成双向互动。

  媒体融合是以先进的数字技术做支撑,这也是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将数字技术融入文化产品,提升文化要素的创作和生产方式,打造高附加值的文化消费。从内容资源看,通过媒体融合,文化内容将以音乐、电影、舞蹈、动画、游戏等不同形式通过新媒体介质传播,打破传统文化消费渠道单一且受制的状况;从传播途径看,媒体融合的新技术使流通渠道多元化,媒体融合通过对文化产品多要素的开发,打通了不同文化产品的流通途径和销售渠道。

  总之,运用媒体融合,对文化进行生产、传播、消费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方启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抓住了当前媒体深度融合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从四个维度对全媒体进行了深刻阐述,对融合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判断,为我们全媒体推进工作提供了科学遵循,这对媒体融合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是一项重大的课题,对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而言,既是重大机遇,也是重大挑战。需要我们秉持媒体融合,主流舆论阵地的初心,携起手来,共同研究全媒体时代传播特点和规律,把握好本质和相互联系,加速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近几年,河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关于媒体融合的决策部署,全力打通中央、省、市、县四级媒体传播,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互联互通,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为代表的河南省主流媒体,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求新求变,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介质融合,再造采编流程。媒体融合的亮点纷呈,新媒体产品爆款频出。

  以项城市为代表的信息融媒中心正在成为联系基层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桥梁和纽带。2018年6月,中宣部部长黄坤明来到河南调研,对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年以来,我们已经连续召开了四次县域融媒体的推进会,目前105个县已经有69个县级融媒体挂牌,着力打造宣传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新时代的河南,有讲不完的出彩故事,怎么把我们的精彩故事讲得更好,传得更远,是媒体人需要深入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把我们的媒体深度融合往前推动,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把握四个方面推进深度融合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 董林

  回顾媒体融合发展的历程,每到关键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都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不失时机地科学引领、强力推动。其中,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是“1·25”重要讲话的精髓。我认为要在四个方面认真把握:

  一、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必须着眼于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媒体融合不是为了融而融,为了合而合,必须着眼于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扩大主流舆论价值影响力版图。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这个主战场上,必须牢记“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初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让正能量更强劲,让主旋律更高昂,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

  二、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必须着眼于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四全”媒体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揭示了媒体发展规律。在智能化、物联网时代,万物皆媒,处处皆屏,任何物体都能承载和传输信息,都能呈现媒体内容。场景成为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选项。要把“四全”看成有机整体,在精准传播、分众传播上发力,在有效管用上发力,做到“有效传播、传播有效”。

  三、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必须着眼于机制创新。主流媒体适应时代要求,必须推动机制创新。机制创新是改革的“硬骨头”,是越不过去的关键问题。必须用更加符合传播规律的理念,推动流程优化、平台再造,激发媒体内部活力,连接和调动各种资源,释放更大产能,加快实现主力军挺进主战场。

  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必须着眼于技术驱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技术形成生态,为万物赋能。主流媒体在技术研发运用方面,长期存在短板。当前,传播技术快速迭代,是挑战,也是重大机遇。要保持敏感性,认真谋划,开放合作,力争在关键技术领域掌握主动权,找到一条符合媒体实际的技术支撑路径。

  把着力点放在“一体”上

  □河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赵铁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当前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新闻理念、新闻手段已经严重不适应了。而与全新的舆论生态相适应的新理念、新机制、新形式、新产品还没有完全形成。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关注点放在“一体”这两个字上,发展方向是“一体”,资源要素要“一体”,内容、技术、平台、管理等等都要“一体”化考量,最终才能达到效能的“一体”。也就是说,我们要破除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对立起来、分割起来看的观念,所有有传播价值、产生传播效果的手段、平台、产品,都要一体化地加以应用,不能报不管网、网不管端、端不管云,而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形成铺天盖地的传播态势,达到全覆盖、全天候、无死角的效能。

  这个“一体”,还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一切服务于用户这一个“体”,研究用户特点,把握用户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引导用户的价值理念更加正向和积极。一句话,强化用户思维,从用户的需要反向设计、推演、生成各种产品,真正实现有效传播。不能只看下载量,要看日活度;不能只看推送了多少篇,要看“点转评”。其他的诸如技术、管理、考核等等,都围绕着“一体”来铺展,就能把影响力和竞争力真正做出来。

  河南日报作为全省新闻战线排头兵,这些年来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做了大量创新和探索,但是还远远不够,融合转型永远在路上!进入融合“深水区”,要把握正确方向,把着力点放在“一体”上,坚持不懈,方能锻造成为新型主流媒体!

  媒体融合的几点思考

  □河南省报业协会主席 张建

  媒体融合,是关系到整个传媒界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最近一段时间,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媒体融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就教于各位专家。

  第一,我们现在不能再仅仅讨论媒体融合的必要性了。目前是必须快速推进,否则就是拿自己的生存开玩笑。关于媒体融合这几年的一些发展,我感觉仍然缺少扎扎实实的效果,对日新月异的变化缺少必要的应对措施。

  第二,我观察了媒体融合的一些现状,觉得现在媒体融合大概有这样几种形式。一是机械的融合,把网络、纸媒、期刊简单地捏在了一起,给它命名一个新的名称,就产生了所谓的新媒体形态。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强加。二是现在大家比较提倡的所谓的中央厨房,我自己看比以前是进步了一些。但是在不改变生产流程、不改变指挥体系的前提下,也是不伦不类的。所以我给它起个名字叫硬加。三是以传统的理念、传统的手法、传统的领导方式建立所谓的新媒体,在理念、流程、思维等方法都不变的情况下,对表现的手法做了一些调整,我们就把它称为融合。我给它起个名字叫“生加”。我看现在大部分媒体都停留在这个阶段,还达不到有机的融合。

  第三,媒体融合究竟融什么。我觉得现在我们更多是自我融合。我希望媒体融合是一种开放式的融合,是与社会的融合。开放的传媒体系承担的功能不仅仅是信息传播,功能应更深刻、更广泛一些。现在媒体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情结。无冕之王的情结将使我们永远不能放低身段来搞好服务。二是我们要研究互联网企业发展的规律,这是我们在实施媒体融合时经常忽视的一个东西。成功的互联网企业都是以服务立身,而我们是以无冕之王立身。我觉得现在研究媒体的服务是回归,是回归到为人民服务上来。

  把握好媒体融合中技术与人文的关系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丁柏铨

  在媒体融合当中会运用大量的先进技术,比较突出的有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传感器等。随着传播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另一个问题却凸显出来了,那就是怎样保持,或者弘扬人文精神?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集中体现为对人的重视、尊重、关心、爱护。在媒体融合的过程当中,技术和人文的关系究竟应该怎样处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也十分严峻的问题。单纯依靠技术或者过分依赖技术并不能在采访当中把握报道对象丰富的人文内涵,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当中依然要做到三个“亲”,亲自观察、亲耳倾听、亲身体验。

  亲自观察。记者通过自己的眼睛,以及其他感觉器官,去感受现场的场景,发现特色和值得抓取之处。这是生产高质量的新闻作品的重要前提。特别是要观察人,包括观察采访对象、报道对象的表情神态,言谈举止,以及进而窥探其心理世界。

  亲耳倾听。带着机器人去倾听当然也是可以做到,但是我觉得总不如记者仔细去倾听更有收获。机器人听人的话可以做得不错,但是它在解读采访对象、报道对象话语当中的潜台词方面,总是比不上经验老到的记者。

  亲身体验。没有亲身的体验是写不出出彩的新闻作品的。有一种采访叫体验式采访,记者采访什么人,报道什么人,就去体验他的工作、他的生活、他的情感历程等,我觉得这个是获得特定情景当中的特殊体验的工作方式,这样的工作也难以交给机器人,交给技术去完成。

  因此,我们在媒体融合的过程当中就面临两大任务。一个任务是融媒,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要深度融合。另一个任务还要融学,实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使技术得到人文社会科学的浸润和支持。

  5G应用背景下媒体融合发展的前景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 张明新

  在未来3到5年里,5G将会全面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场景里。5G的传输非常快,清晰度很高,不延迟,不打断,整个传输的过程变得很顺畅。信息的传播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和状态。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对媒体融合发展的前景应该有预见性。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四全”媒体,就是对5G应用背景下媒体融合发展总的格局总的趋势所做的方向性的判断。

  首先,5G时代,万物皆媒,媒体的渠道泛在化。媒体成为一个信息采集,信息存储,信息分析的工具,万物互联。

  第二,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够实现智能化和数据化。

  第三,媒体产品的体验大大优化。技术的发展使传播渠道和载体越来越符合人性,视频这种传播方式会在生活中大大普及。这种方式是沉浸式的,随时随地,只要需要,就可以处在一个相对比较真实的场景当中。

  第四,内容的分发变得更为精准。媒体更加懂得用户,它更加了解用户的需求。在5G时代,我们生活的场景、工作的场景是多样化的,媒体向用户推送的内容就更加的精准。全效媒体,这个效就包含这样的意义。

  第五,传播无国界化。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语音识别,文本的转化变得非常的容易。中英文之间能自如地切换。

  媒体融合的起点和落点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陆地

  媒体融合的起点是改变,落点是为了提升、提高。我们改变什么呢,改变四种状态。一种是技术的落后状态,一种是理念的落后状态,一种是内容的落后状态,一种是服务的落后状态。那我们要提升什么呢?第一,内容的质量;第二,丰富内容的数量;第三,提升内容传播的速度;第四,提高或者改善我们服务的方式。这四个提升如果我们完成了,那么我们的融合之路,或者说我们融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我认为融合是一系列运动,假如把媒介的这场运动比作一种物理的运动,融合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我们要想融合必须打碎某种东西,必须把它变成颗粒很小,那么我们就需要一种碰撞。实际上我们所有的融合来自于一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从理念到内容,到服务方式的全方位的碰撞,这种碰撞既是一种技术的必然,也是一种市场发展、社会发展的必然。

  媒介的融合不仅是媒体机构的融合,也不仅是技术的融合,人员的融合,或者是媒介形态的融合。我认为,今天要把媒介当成一个产业,当成一个链条来做。媒体融合最重要的,应该是媒介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今天的媒介产业要在每一个链条都具有独立的价值,像银杏树一样,我要树干有树干的价值,要枝叶有枝叶的价值。让整个媒介的产业链实现,每一个环节具有独立的价值,这样只有互动增效,不会相互制约,或者减少相互制约,这也是一种媒介观念的革命。就是说我没有内容,我这个渠道的价值仍然是存在的。我可以不传播新闻,但是我可以传播政务信息、社会的各种服务信息。媒介融合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媒介产业和社会上很多产业都可以融合。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需要解决的问题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张举玺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如何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增强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计算机教育背景,同时具有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的人才。

  第二,融媒体的关键一个问题是资金的支持,这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得非常迅猛,设备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可能有的更新是以年为单位的,但是有些关键的环节和部位就是以月为单位了。所以学界就认为,所有新装备换代都需要大笔的资金。设备更新换代的过程就是个烧钱的过程,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新融成的媒介,走不了多远。

  第三,融媒体的核心是解决谁融谁的问题。因为融媒体本身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媒体,是一个发展的理念,或者说是一个发展过程。这个理念以发展为前提,主要是发挥优势为手段,把相同形态的媒体,或者把不同形态的媒体优势互相结合,发挥出来,让单一形态媒体的竞争力变为多媒体共同的竞争力,从而实现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融媒体是让媒体优势得到充分融合,功能、手段、价值得到全面提升的一种运作模式。

  第四,融媒体的前途在于围绕受众去创新,因地制宜闯新路。融媒体不是跟风的,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融媒。还要树立为用户,为受众服务的理念。现在的传播方式多样,图文、图表、动漫、音频、视频等,实现了内容从可读到可看,从静态到动态,从一个维面到多个维面的融合,形成不同读者群的享受。所以融媒体最后的结果是不放过任何一个读者,不放过任何一个受众,这个目的达到了,那么主流媒体的引导力才能实现。

  打造媒体融合发展的标杆产品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杨萌芽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打造了大河报客户端、大河网、河南日报客户端、豫直播、豫视频等一系列现象级的媒体融合平台,发展速度非常快。移动优先成为共识,用户意识深入人心,爆款产品刷屏,新型主流媒体矩阵茁壮成长,引领着全省媒体工作的发展走向。借此机会,对报业集团融合发展战略提几点意见。

  第一,着力打造我省媒体融合发展的标杆项目和拳头产品。融合发展千头万绪,归根到底离不开平台和产品,如何进一步打造现有平台和提升现有产品的聚合力,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提升现有平台的用户规模、用户的活跃度,真正让现有平台成为区域性融媒体平台的标杆和旗帜,真正成为区域性用户的首选和最爱,真正成为河南省信息服务的高地和品牌。

  第二,着力推进媒体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尤其是新闻信息生产传播流程的再造,持续解放融合新闻信息的生产力、传播力、影响力。要立足现有平台,进一步强化跨部门、跨媒介、跨平台、跨区域的一体化组织策划机制,大力推进全媒体报道机制建设,持续推出更多具有刷屏效果的作品,真正占领新闻信息产品的制高点。

  第三,不断深化互联网思维。如今已经进入信息革命纵深的阶段,传统媒介的边界不断消融,生态更加丰富。随着5G时代互联网进入下半场,新的形态不断出现。在这个阶段,所有的平台都应该具有开放的思维。我觉得媒体融合要做加法,更要做减法。现在互联网的基础平台,包括社交媒体,很多已经具备了基础性的要素。在这个时候,没有必要再投入大量的财力建一个技术性的平台,而可以依托现有平台进行一些创新。我们的定位应该是小而精,而不是大而全。如何提供高效的优质服务,在互联网的下半场显得更为重要。

  全是媒体深度融合的方向

  □郑州师范学院传播学院院长 范红娟

  全媒体时代媒体不是越新越好,而是越全越好。文学上有一个修辞手法叫互文,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全媒体,我觉得也是这样一种互文的关系。在现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不仅媒体的界限在不断地模糊,甚至各个行业,各个产业的边界也在不断的模糊。只有模糊才能走向融合,而融合最终的方向就是全。

  “全”是媒体深度融合的方向。现在各个媒体集团都在搞融媒体中心,在搞新闻中央厨房,其实就体现了这样一个方向。媒体全是媒体融合的一个方式,思维方式,发展方式,它主要依托的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同时,这个全也是媒体深度融合的一种发展,只有通过全才能最终走向融。就像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七大类,100多个媒体终端,董林社长在文章中也说到,要扩大地域的覆盖面,人群的覆盖面,以及内容的覆盖面。扩大覆盖面它的指向和思路也是全。所以“全”和“融”应该是一种互文的关系。这当中包含媒体机构之间的融合,比如说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新媒体内部,传统媒体内部,也包含媒体人之间的融合。但更重要的是媒体和社会各个行业和产业的融合。我的理解,我们的传媒产业,或者传媒行业,和其他行业产业并非平行关系,这是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如果把它理解为平行关系,就会出现强融、硬融这样一种情况。就像信息产业是当今社会的石油一样,媒体产业,或者说传媒产业也是其他行业和产业的一个基座,把它当成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行为方式。只有这样跟各个产业进行相融,才不会出现相加、生加、硬加的情况。

  媒体融合要更深、更实、更有效

  □郑州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 石大东

  2013年,郑报集团提出了“宣传全媒体、发展多元化”的发展战略,结束了连续亏损15年的历史,开始盈利。到2016年,利润就突破1个亿,这得益于全媒体和多元化。

  媒体融合,融是趋势,合是方向。在这之前应该有一个——“守正”。守正是基础,创新是希望,媒体融合创新一定应该在大局和大势中找到支撑点、突破点、发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1.25重要讲话提出“四全”媒体后,全国各地市一级层面的报业和广电相继融合、整合。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报业和广电如何融合得更深、更实、更有效,寻找融合发展的突破点和发力点。

  首先,我们认为,媒体融合要往深里走,这是难点也是突破点。郑报集团的实践体会是,有四个方面可以融。

  一是新媒体要融,融的结果是“全”字。作为党媒,全媒体的宣传势在必行,守牢阵地责无旁贷。

  二是采编指挥平台要融,在一些重大宣传和专题策划上,统一指挥、统一策划、统一执行势在必行,也避免多头指挥,增强到达率。

  三是管理部门要融,媒体是业务单位,很多是相通的,管理部门的融合可以减少成本、减少层级。

  四是多元化产业要融,产业的整合能提高效益,使多元副业更好地反哺新闻主业,增强媒体集团的综合实力。

  我们实践中发现,“合中也要有分”。大合并关键是要搞清楚什么能合,什么需分,合不是一刀切,分也不是各守阵地。

  融合的是全媒体指挥系统、新媒体系统及管理和经营系统,分的是各自的传统渠道,这些渠道天然的无法融在一起,是需要分开管理。

  如果把报纸比作汽车,广播电视比作火车,网络比作飞机,它们是有不同的运行轨道的,这些轨道不在一个空间,无法融合,需要分开运营。报纸是印刷厂和发行队伍的传输,广电是发射塔和上星传输,网站是网络宽带传输。我们认为,市级以下的报业广电(不上星)体量小,融合具备条件,省以上的体量太大,应慎重推进。

  其次,媒体融合要往实里走,这是关键也是支撑点。作为党媒,要打造一个如澎湃一样的现象级产品,与传统媒体相呼应,由此扩大影响力,占领主阵地。我们是主流媒体,别人可以不做,我们必须要做。

  第三,媒体融合要往效里走,这是根本也是发力点。说一千道一万,融合如果没有效,就是相加、强加、硬加,这个是没有用的,因为核心就是效。市级和县级融媒中心应该打造一个市级层面的便民移动APP,即打造市级大型生活服务+平台,把智慧城市、水电气暖等整合进来。往效里走就是要为真正的用户服务,积累用户数据,增强用户的体验感,让人们缴费、出行、办证等所有服务都在这个移动平台上,就会有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从深融实际出发,我们认为三个支持很重要。第一,资金支持。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对媒体深融“扶上马,送一程”,除把主流媒体的债务剥离,还要每年给报业广电最少2亿的支持,连续支持5年,让媒体集团在大合并磨合初期的5、6年内能发展起来。放眼全国,已有不少城市这样做,有的甚至10年前就已着手。第二,政策支持。一是给予人才引进政策,允许高规格引进新媒体人才;二是对各单位冗余人员的安置给予政策指导及支持;三是中共中央曾发文,要将一些公共资产、资源和相关文创产业的土地政策优先向主流媒体倾斜,增强其实力和盈利能力,通过上市与商业新媒体在同一竞技场竞争,占领舆论主阵地。第三,容错支持。媒体融合是前无古人的事情,各级党委政府应坚定支持本地媒体融合创新发展,对媒体的不是原则性的创新失误给予宽容,实施容错机制,为始终坚守正确导向和航向的传媒大船保驾护航。

  媒体融合关键是体制创新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 张留东

  洛阳日报在八九十年代已经开始做一些创新,在全国地市报中最早采用电子激光照排技术。1997年12月我们建了自己的网站,就是洛阳网的前身。我们2006年开通了手机新闻网站,2008年在全省地市报中最早开通了手机报,2011年在全省首家推出了4D报纸,2015年自主研发了掌上洛阳客户端。我们2010年借鉴烟台日报报业集团模式,组建了全媒体中心,尝试着进行先网后报。现在集团下属的四张纸媒,开通了PC端和手机端的电子阅报平台,同时开设“两微”,粉丝达到200多万。同时进驻了第三方平台,纸媒在新的平台有了新的影响力。

  洛阳日报新闻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如果按影响力结构分析的话,我们更多的受众是新媒体受众,我们推出的各种产品,音频、视频、H5、AR视图、手机直播已经成为常规产品。洛阳网是河南省“五个一”的新闻网站之一,在综合传播力排行榜上是30强。洛阳网还有个问政平台叫百姓呼声,在洛阳市影响力非常大,有123家单位进驻。我们这几年在视频团队建设上比较用心,目前在洛阳市推出的各种短视频、视频电影,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话语权。中央厨房建设得相对晚,去年年底才开始启动,现在已经投入使用,通过这个平台带动了技术上、流程上深度融合。

  目前,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形成了纸媒、网媒、屏媒三大方阵,多种平台受众超过1000万,其中纸媒占了100万左右,更多的是在新媒体上面。媒体融合是趋势,是方向。但是下一步怎么融,确实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支撑媒体融合的体制创新非常关键,体制不创新,顶层设计不做好,简单的相加、硬加、生加贻害无穷。下一步体制创新怎么改、怎么创新,我们期待省里有一个指导性的意见,也期待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给地市报做出一个榜样。

  创新发展中探索媒体融合之路

  □项城市融媒体中心总编辑 田维林

  项城的融媒体中心成立于2016年10月,融合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三微一端等八大平台。另外,还融合了我们政务部门的70家网站和42家微信公众号,以及1080个微信工作群和户外的宣传点,达到了统一管理,统一运行,关键时刻能够统一发声。

  新闻+政务+服务+文化模式。提高服务效能,拓展经营渠道。打造媒体+政务的模式,建立了政务服务平台,打通了项城市民之家和各镇的服务大厅端口,为群众提供申报审批、投诉受理一站式政务服务。围绕着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建立了脱贫攻坚的数据平台,创新河长制治理化管理平台,通过手机APP可以看到我们各个河流的状况。

  媒体+文化模式。采用超市式供应、菜单化服务、定单式配送的方法,让百姓根据意愿选文化,淘文化,点文化,为群众免费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群众可以用手机一键获取。

  媒体+服务模式。开通了网上水、电、气的缴费功能,开发了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本地圈等生活服务项目。设立了市长信箱、民生诉求,让市民可以直接通过爆料平台反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搭建了一个移动端的媒体监督平台。

  媒体+产业模式。产业是融媒发展的原动力,我们第一个是媒体+房产模式,分为包销模式,起点分成模式,宣传销售模式,成为我们收入的主要来源。

  媒体+活动模式。多次举办文明十讲活动,还有项城春晚、道德模范颁奖等公益活动,每年的活动达到200余场。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我们广播电视的影响力。

  媒体+项目模式。我们承建了智慧植物园、智慧扶贫、智慧教育、智慧农业项目,来拓宽收入渠道。每个项目我们都把服务做到极致。

  本版摄影邓放

编辑:郭同欢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