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看淮阳县大连乡大朱村第一书记曹宝卫的“花样脱贫”
大河网讯(政务记者 孟媛)“省里来个小处长,戴个眼镜有文化。先修大路后通水,建了广场发音箱。装了路灯整坑塘,关心学生想穷人。来到家里不怕脏,说话随和我看行。”这是淮阳县大连乡大朱村老百姓送给曹宝卫的诗,作为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驻淮阳县大连乡大朱村第一书记曹宝卫,驻村以来实心实意想方设法带领村民“花样”脱贫,赢得了村民们的一致“点赞”。
“做些什么,才能让大家劲儿往一处使,日子越过越红火?”曹宝卫驻村以来和村委班子一起“掘地三尺”找穷根,帮大家“量身订制”致富方案。他们在抓党建促扶贫、抓产业“富口袋”的同时,发挥文化旅游行业部门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力抓好文化扶贫“富脑袋”,解决好贫困群众的精神贫困问题。目前,大朱村已退出贫困村序列,整洁的居民区,宽敞的柏油路,设施完善的文化广场,宽敞的教学楼,忙碌的村产业扶贫基地,耀眼的光伏发电,一个美丽乡村已见雏形。
新建的大朱小学教学楼
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基层,厘清思路,转换角色
“我是农村出生、农村长大,但是没有接触过农村工作。”驻村后,为了尽快适应农村工作,曹宝卫首先是搞清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的基本情况,贫困户的具体情况,村脱贫攻坚规划的实施情况,产业发展的进展情况。为尽快熟悉大朱村情况,他经常入组到户,和老党员、老干部、致富能手、贫困群众等聊家常,征询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吃透村情民意的基础上,制定了2018年至2020年大朱村脱贫攻坚规划。他先后多次到未脱贫的20户和已脱贫的78户家中拉家长,说心里话,掌握致贫原因,树立脱贫信心,制定脱贫措施。
谈起第一书记的工作,曹宝卫用5个意想不到来形容:一是意想不到工作强度如此之大。曹宝卫说在村里加班就是正常,不加班就不正常,每天基本上都是晚上八点多吃饭,真正的全天候、全过程、全时态,全身心。二是意想不到工作氛围如此之好。来到村里,大家拧成一股绳,横下一条心,不分你我他,“异性兄弟,亲如一家”。三是意想不到工作标准如此之高。曹宝卫说:“无论在部队工作,还是到地方工作,感觉我的工作标准有一定高度。但是到村后,才知贫困工作的标准更高,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抓好、抓死、抓准、抓出成效。”四是意想不到工作节奏如此之快。由于从上到下,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面对的形势、任务、要求,工作任务转换得很快。五是意想不到工作作风如此之实。从县里到乡里,从干部到群众,都是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说到做到。
对于驻村工作,曹宝卫告诉大河网政务记者:大朱村原来的学校,条件差,6间平房,与大朱村有4100多人口、近200学生的情况不相符。曹宝卫驻村后,接过上任驻村书记的接力棒,继续把学校建设作为大事来抓,协调建设了学校二期,硬化了操场,新建了厕所,配备了教学和体育器材,协调省图书馆捐建了学校图书室。对此,老百姓和学生家长、学生、老师都很满意。
拓展“路子”,让贫困群众腰包鼓起来
产业是群众增收的基础,是脱贫致富的关键。“让贫困群众富起来,关键是要发展产业。只有有了产业,群众脱贫才有希望,致富才有可能。”为了让贫困群众腰包鼓起来,曹宝卫在着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建设光伏发电、扶贫仓库和苗圃花卉基地的同时,成立村返乡创业经济发展促进会,引导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投入50万元,建成光伏发电,年收入4万元
多做实事,让群众乐起来
扶贫不是简单地等同于节日慰问“送钱”“送温暖”,而是要带着真情实意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到贫困户家中,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解惑于民、施助于民,下足“绣花”的功夫,让贫困户的粮仓和钱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
驻村后,曹宝卫在大朱村不仅开展了一系列的助学助教活动,还对全村所有患有大病的贫困人员落实报销和医疗补贴、建设标准化厕所、升级改造村文化活动广场、设立“乡村音乐厅”每月送一次演出活动等。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引导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曹宝卫联系了8家木材加工厂,建立5个村产业扶贫基地,约180人实现就业。此外,联系越南国家丛剧院、省公益无限艺术团、省越调剧团等艺术院团以及豫剧院、京剧院“文艺轻骑兵”送戏到村等活动均受到当地群众一致好评。
据悉,曹宝卫在大朱村成立村返乡创业经济发展促进会以来,已返乡创业6人,收到3.5万元现金和物资捐赠。正在规划建设大朱村苗圃花卉基地,已流转土地50亩。
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