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新安农民学者潜心研究园林和农史学 和二月河同时获全国自学成才奖

2019-06-22大河网


  张宗子实地考察 路永摄影

  和二月河同时获全国自学成才奖的农民学者

  口述人:张宗子 采访整理: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实习生程贺

  张宗子 新安县铁门镇韩都村农民当地园林和农史方面学者

  初中一年级没读完就被迫辍学,没有相关学术背景,没有经费支持……在河南新安县,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农民学者张宗子,他发表了20余篇园林和历史方面的论文,并编写20余部著作。

  知道张宗子,是在采写《古人谁实现了水果自由》选题时,查阅到一篇1984年下载量不低的学术论文,署名为“新安县铁门乡农民张宗子”。怀着好奇打听,得知老先生如今已是新安县文化名人,数十年勤耕不辍,不仅在园林和农史方面研究硕果颇丰,而且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了当地文旅事业发展。

  一个普通农民为何会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他又是如何坚持数十年并硕果累累?6月20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来到新安县寻访张宗子。老人头发花白、瘦骨嶙峋,几年前患了胃癌后,依然坚持抄录研究各种历史资料。在泛黄书籍堆至屋顶的书房里,老人通过回忆诠释着“活到老、学到老”。

  管理果园时对问题寻根问底

  我1946年10月出生于新安县铁门镇韩都村,初中肄业,13岁便回村务农,一生只上过六年半学。务农几年后,我觉得还是要读书。借了一套《古文观止》,每天看一两页,要是碰到不懂的地方,就向村里有学问的老先生求教。

  为了读书方便,我要求给生产队的耕牛割草,按斤称挣工分,活虽然累,但可以随时读书。在这期间,我又读了孔子、老子的学说,和《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传统经典。

  1971年,我管理村里的果园,为了管好,我读了《普通生物学》《中国果树栽培学》和其他关于植物学、果树技术的书,也阅读了启蒙时期康德、伽利略、达尔文、赫胥黎等人的著作。曾到离家数十里外借书,也到离家二十多里的县城买过。后来农村开始实行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我开始利用自己的园艺特长,在责任田里育果树苗出售,别人有了钱是修房盖房,我都是把钱用在买书上。

  在果园工作时,有时看园艺方面的书会发现有些问题在各种书里的说法不一样,我会记下来进行对比,再看其他的资料进一步求证,一定要把发现的问题寻根问底弄清楚。

  比如说我国的葡萄栽培时间问题,一般的教科书都认为始于张骞通西域以后,我查证《史记》《汉书》,发现没有张骞引进葡萄的记载,而在早张骞通西域12年司马相如所作的《上林赋》中,却记载着当时汉武帝的上林苑内已有葡萄。我又查证其他古籍证明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前,我国已有葡萄栽培。1984年,我的第一篇论文《葡萄何时引进我国》在《农业考古》上登载,这篇论文的发表激起了我撰写论文的兴趣和勇气。

  我在潜心攻读农史书写论文的同时,坚持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产中,帮助乡亲们发展林果生产,在我的带动下,我们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葡萄村。

  学术大家没因我是农民而看轻我

  1983年,我在郑州买了一本佟屏亚先生著的《果树史话》,这本书对中国果树栽培历史介绍得非常详细,但书里存在一些错误,就对其进行校正并对有些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写信寄给了佟先生。

  佟先生对一个农民能对中国历史有这么深入的研究感觉非常惊奇。我的《葡萄何时引进我国》就是佟先生推荐给《农业考古》主编陈文华的。佟先生是我的伯乐,没有他,我的学术生涯可能就开始不了,我的一生说不定是什么样子。

  为考证有关晋代植物学家嵇含所著《南方草木状》一书的真伪,1985年冬,我到北京中国农科院拜访了佟先生,希望能收集一些有关《南方草木状》的资料。他从农科院图书馆借出了清代吴江沈氏版本《南方草木状》,我在他家里把书抄录一遍。

  后来佟先生又到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影印了1983年《南方草木状》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外学者的全部论文,托河南农业大学刘振亚教授带回河南交给我。

  1989年两会期间,佟先生把我的简历和一些学术文章亲自送交河南人大代表团,请他们帮助解决我的工作问题。后来在河南代表团成员河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吴绍骙的帮助下,当年8月,我就被安排到新安县政协委员会工作,之后又评上了高级农艺师。一个农民获得高级职称,在当时很少见。中国农史学会成立,我还被推举为理事。

  我这个农民出身的学者能够在农史方面有所成就,和恩师们的帮助分不开。这些学术大家没有因为我的农民身份而看轻我,看轻我写的东西,对我请教的问题认真回复,让我至今感动。

  坚持搞学术完全是出于爱好

  几十年来一直坚持搞学术是因为这是我的爱好。我的研究不成体系,碰着啥是啥,通过实地考察、查资料,写出来的都是自己的看法。那时为了求证《南方草木状》的真伪,专程跑到巩义嵇含的老家,实地去看古代碑刻。“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我写东西的原则就是要交代清楚,后人引用的时候也是有根有据,不会让人无法捉摸。

  我现在写的这些东西不是为了职称,不是为了出名,完全是出于爱好,弄出一项成果后,自己也很高兴,能够求证一些东西也是一种乐趣。

  1995年,我获得了由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职工自学成才奖,河南只有三人获奖,其中有二月河先生。

  沉浸研究时,烦恼都忘了

  2010年,我患了胃癌,在病床上坚持看书,坚持做研究是因为我这个人一看书就啥也不想了,脑子就是看书这一条路,其他烦恼的东西都忘了,从思想上是一种解脱。看书写书时把其他东西都忘却了,这也是养生的一种吧。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一种中国精神。人就得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科技这么发达,你不学电脑不用智能手机赶不上社会发展。我学了电脑,还会用文字扫描仪,有些字不好输入,一扫描就出来了。

  2008年退休后我就自由了,全身心地都投入到研究新安人文历史里来。祖祖辈辈在新安这个地方五六百年了,所以我就想弄清楚这里的文化,让后人知道更多家乡的历史,把家乡的历史传给后人。

  新安县搞旅游开发,青要山这个地名最早的考证从我这儿开始。我到山上记记看看,查查资料,发现它是畛河的发源地。黛眉山旅游开发,我从典籍中查找资料,严密考证,提出了黛眉山区域是商汤故里一部分的新的论断,将黛眉山的历史文化前推至夏商之交。2009~2010年,新安县函谷关申报世界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时,我当时编写了25万字的《汉函谷关历史文献辑录》,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历史资料。

  我也没有什么心愿,接下来就是想把我这一生总结总结,六卷本的《新安文史丛编》就是在病中完成的。我写的东西也不像文学作品一样能得大奖,能留下一些别人喜欢看的东西就达到目的了。

编辑:郭同欢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