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中国钧瓷之都神垕镇:生生不息的窑火传奇

2019-07-18大河网

  河南省中部,禹州市西南,伏牛山余脉群峰环抱,小青河、驺虞河从中流过。千百年来,中国钧瓷之都---神垕镇,就坐落在这风景秀美、山环水抱之中。

  禹州市神垕镇的主要特色是钧瓷文化及历史名镇。钧瓷作为中国名瓷之首,起源于此,其钧窑遗址的发掘被评为2001中国十大考古发现。2003年9月,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钧瓷之都”称号,2005年11月12日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4年 神垕镇成功入选“河南十佳美丽乡村”。2016年10月,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唯一活着的千年古镇。

  神垕镇总面积49.1平方公里,镇区总面积11平方公里,总人口7万多人。全镇下辖10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委会。神垕历史悠久,但神垕这个名称的由来一直是一个谜,有很多传说但都不可考。《新华字典》里专用字“垕”字介绍:“垕,神垕,地名,在河南省。”而《辞海》又将神垕作为钧瓷故乡作了简明的介绍。从出土的关沙、红陶、篦纹灰陶推断,早在夏商时期神垕就有人群住,并从事农耕和治陶,由陶而瓷的进化演变说明神垕历史与华夏文明历史几乎是同步的。自唐代出现钧瓷以来,神垕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陶瓷中心之一。宋时称神垕店,明代开始称神垕镇,明清时期流行一首民谣:“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由此可见当时之繁华。

  神垕因钧瓷而繁荣驰名。神垕能作为钧瓷的主产地,皆因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物质条件。当地人常说“ 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 ” 。可见神垕煤、瓷土、釉土资源蕴藏之丰富。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英文单词中“瓷器”和“中国”是同一个单词“China”,虽然学术界认为瓷器的双关含义远远晚于“China”作为中国的本意,但不可否认中国瓷器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力。产于河南禹州的钧瓷,以其独特的窑变艺术被誉为“中华之魂,国之瑰宝”,它位于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始于唐,盛于宋,北宋徽宗时期,在禹州设置官窑,烧制宫廷御用瓷,每年选36件入宫,其余的全部打碎深埋,由于官窑设置在夏启建都的古钧台附近,所以窑名为“钧窑”,瓷名为“钧瓷”,钧瓷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雅堂无钧不可自夸富”的盛誉。

  钧瓷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它造型端庄典雅,胎骨坚实,雕工严整,线条明快,是一种理想的陈列品,一件钧瓷从采料、粉碎、注浆、旋坯等七十多道工序,器物上呈现的窑变色泽,不仅受原料、燃料、釉料等内在条件的影响,还受季节、风向、气候等外界自然条件的影响,烧制难度之大,“有十窑九不成之说”。

  钧瓷最为神奇的就是它的窑变艺术,其它瓷器上的釉色及花纹、图案全是人工着色描绘的,而钧瓷釉色则靠自然窑变而来,所以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说,它的色彩非常丰富,素有“红为贵,紫为最,天青月白胜翡翠”的说法,从不同的角度观赏钧瓷,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和图案,妙趣横生,趣味无穷。

  钧瓷的开片非常奇特,“看似锤击,触之无痕”,用肉眼看到的裂痕像是用锤子击碎似的,但是用手摸却非常的光滑,而且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可以听到“咔啪咔啪”的开片声,清脆悦耳,有长达80年的开片期,它的纹路有冰裂纹、菟丝纹、蚯蚓走泥纹、鱼子纹等自然天成,鬼斧神工。

  正因为上述这些特性,钧瓷又被誉为是“天下神品”。 钧瓷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禹州市钧瓷研究所收藏的“寒鸦归林”“浪花”“世外桃源”等作品,意境深邃,独一无二,新中国成立以后,钧瓷的艺术成就、工艺特色、成品率、成色率大大提高,钧瓷因此也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在中国与世界的外交舞台上,钧瓷频频被选作国礼,“国礼瓷”更是以国家文化名片和外交名片的身份被人们熟知和传颂。

  1959年人民大会堂落成,展厅选用了神垕双龙大花瓶、八角百花盆等5件钧瓷;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一对高1997毫米,底座为宝石兰的钧瓷花瓶“豫象送宝”,又叫“回归瓶”送给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1998年,国家首次发行钧瓷邮票;

  2003年起,钧瓷屡屡被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指定为唯一的国礼,赠送给各国的政要;

  2008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之际,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钧瓷“和樽”作为国礼,担当友好使者。

  东盟博览会至今,钧瓷一直被作为国礼。

  改革开放以来,钧瓷作品多次在全国陶瓷艺术大赛中获得金奖,不仅被用来作为国礼,还被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国家许多单位和有关部门收藏。同时也被联合国总部和许多国际组织及国际政要收藏。

  神垕镇历史悠久,至今保存着众多的古寺庙、古民居、古祠堂等历史文化遗存。

  神垕老街

  神垕老街位于神垕中心镇区,比较完好地保存了清末以前的老街道。神垕老街由5座古寨组成。老街有多座寨门,寨墙高大坚固,而且都有炮楼,古时主要用作军事防御和抵挡匪患,防范洪灾。每个寨子都有一个文雅的名字,如东寨为"望嵩",西寨为"天保"等,而且和城门一样,用青石丹书镶嵌在寨门之上。同时,每个寨子都有不少传统建筑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宅、胡同。

  神垕老街建筑沿街两侧布置,景观独特,古街、古庙、古窑、古宅、古桥等等,建筑类型十分丰富。其中,主要古庙宇有伯灵翁庙、关帝庙、文庙等;主要明清民居有郗家院、白家院、温家院、霍家院、王家院、辛家院等。近年来当地政府围绕钧瓷发展旅游业,重新把老街修复,重现了当年中原名镇的风采。

  伯灵翁庙

  伯灵翁庙也称窑神庙、火神庙,是钧瓷文化的象征性建筑,也是神垕“中国钧瓷之都”、“火艺之都”的重要标志,现已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伯灵翁庙位于镇区一条老街的中段,它始建于宋代,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和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两次重修。该庙为庭院式群组布局,主要建筑物有窑神殿、花戏楼、道房、东西日月门等。古色古香,气氛神秘。当地人说,正门就是花戏楼,青砖饰墙,铃铎叮当。门前一对石狮,威风十足。门旁两边青色凛凛的石柱,雕工极是精湛。楼脊中心立一麒麟,背驭钧瓷宝瓶,形象生动,透出祥瑞之气。伯灵翁庙窑神殿内供奉着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窑神孙伯灵,相传是东晋年间的能工巧匠,为神垕古代制瓷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所以被神垕的窑工奉为工艺之神。第二位是司土之神。第三位是司火之神。每一位神像背后都有着一段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

  花戏楼

  花戏楼是伯灵翁庙的山门,和伯灵翁庙是一整体建筑。面对伯灵翁庙大殿的一面,是演出用的戏楼,面对大街的一面,是伯灵翁庙的山门,把戏台和山门结合起来而形成过路式戏台。戏楼的结构属于九脊歇山顶,挑角单檐式建筑。屋顶由三色琉璃瓦覆盖,组成古朴大方的菱形图案,屋檐下边有22根攒斗拱和4个转角铺就,面阔四柱三间。面向大街的山门,门额上建有单檐三坡、挑角厦式门楼一座,它依附于戏楼屋檐之下,小巧别致,风格独特。花戏楼天花板方框内,画有各种吉祥图案,戏楼内雕梁画栋,粉壁彩屏,各种青石雕刻玲珑剔透,精巧雅致。整个花戏楼,全是木榫连接,没用一个钉子花戏楼的建筑风格,为研究明清建筑艺术及其风格演变,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

  关帝庙与伯灵翁庙毗邻,建于清代,为晋商所建,是其祭祀议事的主要场所。康熙、乾隆年间,山西商人为神垕钧瓷所吸引,或乡邻结伴,或兄弟同行,翻越重重太行山来到此地经营。晋人善商,镇上所产粗瓷大碗、面盆菜坛、茶壶酒杯、盘碟勺子等一切日用瓷货,装车运到周边地市或开行售卖,或水运外省。时间越长,生意越大,晋商越多。据关帝庙碑文记载,乾隆嘉庆时期,神垕晋人商号近百家,比较大的有仁和义、裕兴公、义泰长、和盛隆、东合成、西合成等。天长日久,部分晋商在神垕娶妻生子,囤货开行,购置土地,造屋建厂。神垕近代瓷业兴盛,经济繁荣,晋商功不可没。晋商在外,讲究团结,尊崇关公,每在一地长期发展,必建庙设馆。

  神垕关帝庙虽说不大,但格局完整。临街是庙门带戏楼,中间的木牌坊,把钟鼓二楼三体合一,新颖别致。向北跨月台进入大殿,大殿正中有关公塑像,关平、周仓分列两旁。关公手捧《春秋》,红面长髯,正襟端座,威风凛凛,使人肃然起敬。

  陶瓷官署

  陶瓷官署是明清两朝,由官府管理并负责神垕陶瓷窑场管理的派出机构,对窑场收税及质量把关的机构。禹县志·山志》载:“神垕镇处乱山中,界禹郏间,四民杂处,陶户数百家,常为盗窥,旧驻外委一员。”

  陶瓷官署位于神垕古镇老街,坐北朝南,前为官署,后为内眷院,东后侧为五层碉楼,名为钢叉楼。该建筑为一进三宅院,进入大门有北影壁、西影壁,垂花门,过屋、上房及厢房均为廊柱式砖木结构,屋门、窗棂木雕精美,檐檩施龙首随雀替,天花板、木隔扇做工精细、彩绘优美。可谓是官的署,也是官的家。

  神垕陶瓷官署古建筑群,与众多历史遗迹共同见证了神垕的陶瓷业发展历史。

  神垕古寨

  神垕有许多古寨,其镇区就是由古寨组成。每座寨都修有高大厚实的寨墙,有的高达3丈有余,厚2尺多,固如城墙。寨四周和寨墙上建有炮楼,主要用作军事防御和抵抗匪患,防范洪灾。每个寨子都有文雅的名字,如东寨为“望嵩”、西寨为“天保”,寨名用青石丹书镶嵌在古寨门之上。东寨建于清光绪20年,墙体为青砖结构,墙基高2米左右,均为巨石砌成,墙高10米左右,厚80厘米见方,绕东寨一周,长约6000米。寨门洞高约4米,上部由拱型青砖砌成,门洞长约8米,寨门上方有炮楼,炮楼上有三个炮孔,供瞭望和射击使用。

  过去在行政管理上,每寨都设有保甲组织和武装民团,以维持地方秩序和防范兵乱、匪患。在教育上,每个寨子都设有学校。因此,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建筑各方面看,每个寨子都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小城。

  钧窑遗址

  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几十处,最为知名的是钧台钧窑遗址、下白峪古窑遗址、槐树湾古窑遗址、苗家湾古窑遗址、刘庄古窑遗址、张庄古窑遗址等。

  在这些古窑遗址中,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 “ 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 ” 。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 “ 唐钧 ” ,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1951年故宫博物院的陈万里先生在此发现一批窑址,1962年该院又对此处进行考古调查,1973年河南省博物馆在禹县钧台、八卦洞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证明此窑在北宋徽宗时期最为兴盛,是专门为宫廷烧制瓷器的窑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2000年9月对位于下白峪、刘家门一带的神垕钧窑遗址考古发掘证明,始于唐代,盛于宋。2001年3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0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李华云)

编辑:张馨予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