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在郑州开幕 56个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2019-09-09大河网

  会徽方队和会旗方队步入会场

  大河网讯(河南商报记者高鹏郑超张晶晶/文影像新闻采辑部/图部分内容综合自新华社)

  9月8日晚,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郑州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出席开幕式。

  一场以“中华民族一家亲·携手奋进新时代”为主题的精彩文艺演出拉开序幕。演出分为“礼赞中华”“出彩河南”“拥抱梦想”三个章节,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讴歌了新中国70年的伟大成就,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演出最后,各族同胞满怀深情,一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场内出现象征新中国70华诞的数字“70”,共同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本届运动会为期9天,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解放军代表团以及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的7009名运动员将参加射弩、押加、独竹漂等17个竞赛项目和194个表演项目的比赛。运动会期间还将举办民族大联欢等文化活动。

  开幕式上,这个200人的“女团”跳了70分钟

  微笑、跳跃、挥手、摇铃……在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开幕式上,有一支最早上场的队伍,她们青春靓丽,穿着粉色的“石榴籽”志愿服,扎着高高的马尾,整齐划一地蹦蹦跳跳,迎接着每个代表团进场。

  她们充当着整个开幕式的背景,当观众的目光被各个表演节目吸引时,她们可能被暂时忽略;当大家欢呼时,她们摇起手铃,“哗啦啦”的铃声又吸引着观众,和整个会场沉浸在热烈的气氛中。

  这个“存在感”极低的队伍,属于仪式标兵队,由200个女生组成。当长达70分钟的表演结束后,刘洁茹如释重负。刘洁茹来自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据她介绍,这个“女团”成员是从郑州各个高校选拔的,从7月20日开始训练,要从每天下午5点训练到晚上9点半,“我们是整个开幕式表演时间最长的队伍。”

  开幕式共8000多人参演,功夫小子占四成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共有8000多人参演,而塔沟武校就贡献出3200名演员,独占四成。

  开幕式17个表演节目中,塔沟武校学员参演了其中的13个,其中《金色大地》《纵横枢纽》《和合太极》《威武少林》4个节目则由武校独家包办。其中,在《威武少林》节目中,第一个出场的柳奎屹今年只有9岁。

  7月初接到演出任务后,塔沟武校迅速从3万多名在校生中筛选出3200名平均年龄16岁的学员,开始本届民族运动会开幕式节目的排练。

  8月初开始,每天早上,浩浩荡荡几十辆大巴车把学员拉到郑州奥体中心实地排练,晚上11点收工后,再奔波53公里回学校休息。开幕式总导演丁伟表扬这些功夫小子说:“这是我见过的最能吃苦、节目质量最高的演出团队。”

  这个引发现场观众尖叫的蒙古族小伙是谁

  “快看!他来了!”观众席上,突然有几个观众提高了音量,甚至到了尖叫的程度,就连刚结束表演回到休息区的演员,也打开手机看直播,一睹他的风采。

  只见奥体中心倏忽间变为一望无际的青青草原,马头琴琴声悠扬,群马奔腾上场,一名蒙古族青年站在马上放歌。他演唱的是《骏马归来》,尽管是蒙语,但欢快的节奏迅速“燃爆”全场。据了解,这个让现场观众尖叫的小伙儿叫阿云嘎,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他很小的时候便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放羊和歌唱。

  从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专业毕业后,他被话剧导演田沁鑫一眼相中,担任北京歌剧舞剧院创排的原创音乐剧《天桥》的男一号,随后加入了北京歌剧舞剧院,成为一名音乐剧演员。

  奥体中心上方轻型透明网幕面积超3000㎡

  开幕式的不少“黑科技”让演出更加惊艳。威亚数控技术让演员的登场方式别具特色,维吾尔族舞蹈家踏着飞毯从空中悄然落下;藏族背鼓从空中而来,众人绕鼓而舞;脚踩平衡车的演员在场地中穿梭……新技术、新手段为观众带来全新视听体验。

  “在舞台设计方面,我们以多层次环绕中心悬挂的‘同心圆’LED幕成像结构,突出各民族同胞紧密团结在一个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本届民族运动会开、闭幕式总制作人吴艳说。

  舞台上,75块总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轻型透明网幕,通过威亚数控技术手段,实现自由升降,以灵活多变的形态呈现影像,并与130余台高清投影机覆盖上万平方米场地的地面影像相呼应,立体构成视觉内容,形成地面、空中、立面多维度的表演空间。

  除去网幕、威亚等技术手段外,本届民族运动会开、闭幕式在电视播出中结合最先进的虚拟技术应用增强了电视画面效果,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和现代视觉科技手段的魅力。

编辑:臧小景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