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探访郑州老街道和老人:商都历史文化区中的主战场——郑州市东大街

2019-09-23大河网

  郑州东大街近景

  2000年,东大街正在扩宽,几位老人在回望自己居住的老房子。

  东大街扩宽后建的雕塑

  开篇的话:每一座城市,都是从一条条街道发展而来。而老街道上,铭刻着一座城市的记忆。

  如果说,摩天大楼是一座城市的天际线,那么老街道便代表着这座城市的亲和力。老街道是有温度的,它经历了沧桑,见证了荣耀,飘着柴米油盐的烟火气,系着里谈巷议的人情味。

  我们有一千种理由赓续传统,却没有一条理由断裂文化。郑州,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有着属于本地记忆的老街道。大文豪苏东坡曾在郑州的西大街上写诗,慈禧和光绪曾走过郑州的东大街回銮,民国时的大总统徐世昌,曾经在郑州书院街上求学,历史上的无数重大时刻,都曾在郑州的街头闪回。

  如今,我们探访老街道和老人,就是在解锁郑州人的一段段记忆。住在老街道上的老人,有太多的情感和情结萦系在这里。他们见证历史,亲历变迁,他们是行走的鲜活历史,念兹在兹,他们的身心健康,需要关注和关怀。

  即日起,大河报推出“无限极关爱行·探访郑州老街道和老人”系列报道,今天为您带来第一篇。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丁丰林文白周峰摄影

  1901年农历九月二十八晚,郑州迎来了它在历史上级别最高的两位贵客:前一年从北京仓皇出逃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回銮路上途经郑州,要驻跸两日。只这两天,郑州知州李元祯就白了头发。随后,帝后的銮驾将经由郑州东大街离开。

  旧时郑州民谚说:穷东街,富西街。诚然,和旧时郑州的其他街道比起来,东大街少了几分繁华,但多了厚重,这里的古迹和文物遗址众多。从商城遗址,到文庙古建筑、子产祠、开元寺等,在郑州全力打造的商都历史文化区中,东大街是主战场之一。

  慈禧在郑州待两天郑州知州白了头

  东大街,位于郑州市管城回族区辖内,在老城大十字口以东,东起城东路,西至西大街,全长1.37公里,是旧时郑州东西向的主街,和西大街一起,连通郑州城的东西城门。

  东大街也是拥有逾千年历史的老街。在明清时先后称敏德街、东街,1927年曾改名中山东街,“文革”时改名解放东路,1978年后恢复东大街街名至今。

  一条东大街,交会了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商城遗址,留存着两千年岁月的东汉文庙,在一百多年前,这条街上还曾留下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脚步。

  发生在1900年的庚子国难,让中国的都城再一次沦陷。这一年的农历七月二十,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和一众随从仓皇出逃到西安。一年后,《辛丑条约》签订,慈禧一行开始从西安起驾,踏上回銮之路。銮驾出陕西,进河南,沿黄河一路往东走到开封,然后再折向北,经由河北返回北京。其中,在到达开封之前,銮驾曾在郑州停留了两日。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杨红林编著的《慈禧回銮:1901年的一次特殊旅行》一书中,对当年慈禧路过郑州的情形有着详细的描述。

  书中记载:1901年的农历九月二十八晚上,慈禧銮驾从荥阳抵达郑州,“驻跸州衙中。随行王公大臣则散居南街、西街各士绅宅。”

  郑州的“州衙”在历史上一直没变过,就在管城街的北口,也是现在的管城区政府所在地。慈禧住在了衙门里,随行的王公大臣,有的住西大街,有的住南大街,没有住在东大街的,这或许正应了民谚里“穷东街,富西街”的说法。

  皇帝和太后同时驾临,在郑州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安保工作自然是重中之重。州衙门下发了通知,要求全城“鸡入笼、狗上绳”,保持安静,不得惊扰。

  銮驾在郑州待了两天后,农历十月初一上午,车驾自州衙出,出郑州城东门,去往开封,走的就是东大街。

  为什么要走东大街呢?管城区文化和旅游局文物文博专业馆员郑晓旭告诉记者,东、西大街自唐代以来,就是郑州的主干道,也是官方的驿道,连通着郑州的东西城门,是人们东来和西去的必经之路。

  在慈禧出发之前,当时的郑州知州李元祯早已征发民工,整修道路,使之“宽三丈,高一尺”,上铺黄沙称为“叠路”。还在距城东20里搭建彩棚,以供侍从人员休息。自县城至中牟县界,数十里间老少乡民夹道“看过朝廷”。

  为了办好皇差,知州李元祯累得够呛。《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志》中写道:銮驾启跸之日,(李元祯)步行随侍御轿左右,直至跪送车驾离境,竟不能起立。口中还连称“老佛爷平安过了圃田,我辈有命矣”。经人扶起又不能行,乃雇一手推车送至车门,再由衙轿接回寓所。数天后才能出庭理事,但已经“须发见白”,其精神之紧张,张罗之劳累,可以想见。

  郑州最热闹的庙会旱船舞很有名气

  东大街上的名人多,古迹也多。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商城遗址自不必说,这里还有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曾几经兴毁、多次修缮的郑州文庙,以及兴建于唐开元元年(713)的开元寺,后又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在寺中修建的舍利塔。

  《郑州文物志》中记载:开元寺舍利塔,塔高50多米,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建筑,后毁为十一层。原先每层均有棚板和木梯,人可盘旋登塔观景。四周风景幽雅,古柏参天,晴日遥望蓝天,浮云掠塔而过,历史上素有“古塔晴云”之称,是郑州著名的八景之一。

  可惜的是,开元寺舍利塔曾屡次遭受毁坏,后世仅留有塔基埋入地下。博爱街社区的老书记陈春枝回忆说,在1970年代,在郑州第一人民医院院内,曾挖掘出舍利塔的塔基,以及一些石刻,后来塔基被填土、封实,从此完全泯灭。开元寺舍利塔原来所处的地方,后来被叫做塔湾。今天在第一人民医院西边有一条小街,名叫塔湾西路,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而郑州的文庙以及邻近的城隍庙,着实承载了很多老郑州人的记忆。每年一度的盛大庙会,是郑州民众最喜爱的热闹去处。

  民国5年(1916)的《郑县志》中记载:“庙会最盛,自十五日起,士女答赛拈香,或奠献花果,或恭悬匾额,或割股披红,或枷锁伏罪,并有卖买赶趣,香茶细果,酒中所需。凡儿童玩物,例如彩妆傀儡、莲船战马、饧笙鼗鼓、枪刀剑戟、零碎戏具,在在成市。至一切耕具农器,尤属色色俱备。”

  对于旧时的郑州庙会,陈春枝印象深刻,特别是庙会上的旱船舞表演。

  “东大街的旱船舞,在郑州市都很有名气。一到春节和庙会的时候,热闹得很。也没人给发工资,都是群众自发的,就图个高兴热闹。”

  在河南作家、民俗学家孟宪明主编的《图文老郑州·老街道》一书中,也对东大街的旱船舞有记载。书中介绍,旱船是用竹子和铁丝扎成一个中空的船形,周围用彩绸花纸围起来,用绸带系在舞者的腰间。旱船除一人坐船外,另有一人撑篙,一人划桨,扮成船夫。表演时的主要形式有“跑场”“亮相”“舞把”“拨水”“卧船”“划桨”“撑篙”等。坐船者与撑船者密切配合,表演各种划船的动作和姿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坐船的都是男青年,但都要化上浓妆,男扮女装,才有滑稽的效果。庙会的时候一演岀,一街两巷站的都是看热闹的人,拥挤不动。”陈春枝回忆说。再后来,随着时代发展,群众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旱船舞也已没人表演了。

  陈春枝今年70岁,在10年前从社区主任退休后,她依然每天为社区的事情操劳,不辞辛苦,本报也为她送上了由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专为老人备下的生活用品套装。

  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正酣东大街新貌呼之欲出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东大街也依靠自己紧临市中心的优势,一改“穷东街,富西街”的旧印象,飞速发展。在解放初期,人民政府曾多次对东西大街进行翻修,铺成了柏油路面。2000年初,随着二七商圈的崛起,东大街也借势再次进行了升级改造,街道两边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成为郑州知名的商业街。

  在2016年底,经历了10多年的考察论证之后,投资近百亿元的郑州商都历史文化起步区正式开建,将按照“一心、两轴、三街、四区”勾勒态势,打造出一个集历史、文化、创意、艺术、科技等元素为一体的世界商都文化创意旅游示范区,其中,东大街就是文化区建设的主战场。既有厚重的历史,又有崭新的风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东大街将成为郑州古今交融的形象第一街。


编辑:魏蔚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