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从穷得“鬼见愁”到富得不下山,辉县市这个村为啥能走上致富路?

2019-10-08大河网

  河南商报记者 宋红胜 文/图

  下着小雨的南太行山,会让人误以为身处江南。

  地处辉县市境内的万仙山郭亮洞和回龙天界山,同是国家级红色旅游景点。十一假期期间,河南商报记者踏雨进山,在这两处景点探寻现代版的“愚公精神”。

  “绝壁长廊”郭亮洞,缘何被誉为“世界最险要十条路”之一

  10月4日下午,雨越下越大,气温越来越低。然而,来郭亮洞参观的游客却有增无减。

  人们所说的郭亮洞,就是位于辉县市沙窑乡郭亮村的一条挂壁公路,被称作“绝壁长廊”。“这就是电影《举起手来》郭达赶毛驴车的取景地!”游客们穿着雨衣,纷纷拿出手机拍照,难掩兴奋之情,更惊叹于郭亮洞的“险”。

  尽管下着雨,郭亮洞的游客还是很多

  郭亮洞有多“险”?据万仙山景区的工作人员张辰华介绍,郭亮洞位于红岩绝壁之上,海拔1700米。郭亮洞长1250米,蜿蜒在120多米高的红岩绝壁上。郭亮洞被称为“世界最险要十条路”之一、“全球最奇特18条公路”之一。曾经的郭亮村,三面环山,一面临崖,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出村的路,是在90度石崖上开凿的石阶,称为“天梯”。“天梯”仅容一人通行,没有防护措施,经常有村民和牲畜摔到崖下。

  郭亮村的村头

  “为了让子孙不再行走险峻的天梯,1971年秋,郭亮村村支书申明信带领13名壮士,挥锤打钎,凿石开洞。”张辰华说,苦战的5年,他们打烂了4000多把铁锤,耗尽了12吨六棱钢钎。工程进行到最困难的第5个年头,辉县250多名教师自备干粮,与郭亮人一同鏖战,终使郭亮洞于1977年5月竣工通车。

  悬崖上筑起了8000米盘山公路和1000多米穿山隧道

  10月5日清晨,河南商报记者从郭亮村离开,驱车约60公里的路程,来到了与郭亮村情况有些相似的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

  今年56岁的张荣顺,是回龙村的党支部副书记,也是当年修路的副指挥长。他告诉河南商报记者,曾经的回龙村,包括17个自然村,村民散居在大山里,进出大山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和一道陡险的“老爷梯”。

  村民的处境有多难?张荣顺讲述了这样一段民谣:“住在深山沟,守着光石头。穷得叮当响,鬼见都发愁。小伙打光棍,闺女往外走。”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里依然是“运输靠人背,磨面靠石碾,吃水靠肩挑,照明靠油灯”。

  如今的回龙村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业兴。”为了崖上380口人的安全出行,1997年冬天,回龙村党支部书记张荣锁领着150名党员、民兵,组成“筑路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大山。他们住岩洞、睡地穴,野人般地苦干3年,硬是在千仞绝壁上干筑起了8000米盘山公路,在百丈悬崖中凿通了1000多米长“S”型穿山隧道,结束了回龙人“下山难”的历史。2002年,张荣锁被评为首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如今的回龙村,也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样板。

  “郭亮精神”“回龙精神”都是现代版的“愚公精神”

  无论是万仙山郭亮洞,还是回龙天界山,游客们无不赞叹两条山路的“鬼斧神工”,无不敬佩那些开山修路的前辈们的不惧艰险、艰苦奋斗的“愚公精神”。

  回龙天界山

  “看到郭亮洞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的学生娄帅府告诉河南商报记者,他从电影《举起手来》的镜头认识了郭亮洞。“身临其境的感觉,和在网上看资料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种震撼,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震撼之余,娄帅府还在惊叹,“这种工程怎么可能是人力开凿出来的?”“郭亮洞的开凿,展现出了山区群众的智慧。”据张辰华介绍,在无电力、无机械的条件下,如何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路呢?郭亮人有自己的办法。他们腰系着麻绳,悬于峭壁之上,握紧铁钎、舞起铁锤,在红岩绝壁上凿出一排排炮眼。将炸药安放在炮眼内,爆破出工作面,然后再拿着工具徒手深入凿挖崖壁。

  无论是郭亮洞,还是回龙盘山公路和“S”型隧道,都有一种牺牲精神在里边。在修路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时,回龙村党支部书记张荣锁捐出了自己的百万家产;共产党员董勉样、张荣平在排险中壮烈牺牲……

  “‘回龙精神’是啥?就是现代版的‘愚公精神’。”据张荣顺介绍,除去正常游客,每年专门来回龙村学习红色文化的达2万多人次。

  旅游带动当地发展,村民说“不致富对不起老前辈”

  顺着郭亮洞往上走,尽头就是郭亮村。郭亮村的东边,被改造成了一条步行街,一边是农家乐,一边是商铺。10月4日下午的雨一直下,天黑得也早了一些。大约5点半,步行街的灯亮了,“云游居”的老板赵喜龙也开始忙活起来。

  上个世纪90年代,来郭亮村旅游的人多了起来,当地政府也在谋划如何以乡村旅游带动乡村发展,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开农家乐能挣钱不?”正在赵喜龙犯嘀咕的时候,2002年,乡政府组织郭亮村的部分村民到洛阳重渡沟,考察学习乡村旅游的经验。通过学习,坚定了赵喜龙开农家乐的念头。2003年,赵喜龙等村民开办了第一批6家农家乐。

  “借了四五万,贷了四五万,加上自己的所有积蓄,我都投到了农家乐上,盖了30多间房子。”赵喜龙说,当年他净挣了4万元,之后收入逐年增加。当河南商报记者问起现在的年净收入时,赵喜龙腼腆地说“大概20多万”。旁边的张辰华说:“你这个数字太保守了吧?”赵喜龙频频点头笑了起来。

  “老前辈受了那么多的罪,不仅给我们修通了出山的路,更是给我们铺好了致富的路。不致富,那都对不起老前辈!”赵喜龙说。

  在回龙村,一排排现代公寓矗在山脚下,学校、医院、广场等一应俱全,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张荣顺说,以前是山上的村民想下山,现在山上的村民都不愿意下来,在村里搞个农家乐,再卖点特产,比出去打工要挣得多。“自从天界山景区成立后,村民们的就业渠道就更多了,家家户户没闲人。”如今,回龙村的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万多元。

编辑:史海山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