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数说豫成就㉕|精品城市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 产城融合的济源又富又美

2019-10-09大河网

  大河网讯(政务记者 申华 视频 牧堃 王双飞)居太行王屋之奇、得黄河济水之利,10月9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河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召开济源专场。本场主题是“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 建设新时代又富又美济源”,邀请到了中共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书记、中共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委会主任、济源市人民政府市长石迎军介绍济源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视频链接https://yxfbcms.dahe.cn/mobile/news/press-detail/5069/2)

  “70年岁月如歌,70年沧桑巨变,70年筚路蓝缕,70年砥砺前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济源走过了一段又一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振奋人心的发展跨越。”张战伟表示。济源地方经济从弱到强,人均生产总值从55元增加到87683元,居全省第二,增长了1594倍;济源工业增加值从不足90万元增加到381.8亿元;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618元增长至33307元,居全省第三,累计增长48.7倍;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42元增加到18446元,居全省第二,累计增长439.2倍。1988年撤县建市,1997年实行省直管体制,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和人均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2017年6月,济源获批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站在了跨越发展的历史新起点。2018年,生产总值完成641.84亿元,增长8.3%,增速居全省第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1亿元、增长24.1%,增速居全省第一,税收占比84%、居全省第一。在2018年省辖市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中,济源排名第一。今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长8%、居全省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8.3%、居全省第二,税收占比78.4%、居全省第一,多项经济指标创近年来同期最好水平。

  工业强市、旅游富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济源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和白银生产基地,是河南省重要的钢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基地。济源立足现有工业特点,强化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逐步构建起以有色金属为主导产业,钢铁及装备制造、化工、能源新能源、食品饮料为支柱产业,生物医药、环保科技、新型材料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的“1+4+4”产业体系。以智能、绿色、中高端为方向,围绕白银、铜锌、优特钢深加工,做足延链补链文章,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着力打造有色循环经济和现代装备制造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豫光连续11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4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清水源、艾探电子、王屋纳米、白云生物等新兴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高成长性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29.5%和30.3%。

  济源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济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带来了重大机遇。正在全力创建王屋山(济水源)5A级景区,“世纪工程”黄河小浪底,“猕猴王国”五龙口,“高峡出平湖”的黄河三峡,曲径通幽、山泉叮咚的小沟背,承载着岁月光阴的王屋老街、那些年•小镇,成为游客网友争相打卡、点赞的网红旅游目的地。工业强市、旅游富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济源高质量发展的脚步越走越坚实、道路越走越宽广。

  精品城市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

  城乡一体化是济源的特色和优势所在,济源早在2005年就被确定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2014年又被确定为全省唯一在全域范围规划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目前城镇化率达到62.4%,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达到80%以上。

  以绿荫城,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41.6%、37.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79平方米,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以水润城,重点建设了小浪底北岸(济源)灌区、河口村水库、蟒河口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引水入城、河湖连通,打造城市水系、再现济水风光;以文化城,注重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文化元素、彰显文化气质,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全民文化素质,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以业兴城,依托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吸纳了大量农村人口、外来人口转移集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到济源安家落户。大气秀气灵气的精品城市与星罗棋布的美丽乡村交相辉映、交流互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拓宽了济源的发展空间。

  政务服务“秒批”“通办”营商环境评价全省第一

  “改革要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动真格”,近年来,济源形成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改革亮点,先后承担了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全省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等30余项国家、省级改革试点任务。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率先在全省推进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综合成绩排名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推出政务服务“秒批模式”,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时间全省最短;济源营商环境评价在全省排名第一,被评为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市。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效明显,连续三年在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会议上作经验交流,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入选“2015中国改革年度十佳案例单位”。中小城市改革、低碳城市建设、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多项改革工作经验在国家级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并作为全省唯一城市代表参加了第二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解决群众办事八个方面堵点问题改革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可参考模式,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创新项目、职业教育改革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经验案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脱贫攻坚与惠民“礼包”守护幸福感获得感

  “济源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连续多年保持在70%以上。”据石迎军介绍,济源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目前5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已全部脱贫退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92户7107人,已累计实现脱贫1849户652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3%。

  济源率先在全省试点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对城乡优质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市域内就诊率达到91%以上,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7.1%;先后为市民送去12年公办学校学生免学费、城区公交全免费、农村小学在校生免费营养餐等民生“大礼包”,持续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济源加快推进市镇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真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甚至是“最后一百米”。济源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今天的济源,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焕发出繁荣发展的勃勃生机。

  张战伟最后总结道:“壮丽70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济源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奋斗新时代,济源人民将继续传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加快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建设又富又美济源,奋力谱写中原更加出彩济源要出重彩的绚丽篇章!”

编辑:史海山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