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父亲捐资助学、儿子掏钱修路,临颍村民为这对父子建功德碑!

2019-10-10大河报·大河客户端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刘广超 通讯员 王利生

  父亲捐资助学,儿子掏钱修路。10月10日,记者了解到,在漯河市临颍县杜曲镇,流传着一个父子接力助学修路的故事,村民们为了牢记这对父子的善心义举,还修建了一座功德碑。

  【在青海生活40年,父亲返乡捐资助学】

  记者了解到,今年65岁的李富民(笔名李沛),老家在临颍县杜曲镇大孟村,是一名在青海人民医院工作的退休干部。据李富民介绍,他5岁时就随父母去往青海支边,小时候对家乡只是一种朦胧胧的感觉。

  “我长大成人在青海工作后,年迈的父亲却带着母亲回到家乡生活,担忧父母的身体,我和姊妹们劝父亲不要回去。”李富民说,但父亲李海全却告诉他们,落叶归根是中国人的心结,他在青海工作近40年,退休了就应该回家乡生活,和乡亲们在一起。

  在李富民的父母回到家乡后,逢年过节李富民也会回到河南老家几次,到家乡看看父母,又和亲戚续上了亲,一家人其乐融融,直到这时他才懂得了老家河南乡里乡亲割不断的情、丢不掉的魂。

  据李富民介绍,父亲李海全在老家生活时,尽管有退休金,生活不愁,可父亲却时刻想着家乡的发展。在九十年代,村里正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李海全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给大孟村小学捐赠了1万元,用于奖励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

  如今在大孟村小学能看到,学校的使用部分办公桌椅和档案书柜,还都是李海全当年捐赠的,墙上悬挂着1997年杜曲镇人民政府授予李海全“捐资助教、万世之泽”的光荣匾额。

  【牢记父亲临终遗言,掏出25万为村修路】

  “我父亲临终的遗言,是要我们几个孩子一定不要忘记家乡,常回家看看,受父亲的影响,我们对家乡的感情也越来越深。”李富民告诉记者,他的妹妹李香莲联系了4个年龄大的老人,每年都为他们寄钱寄药,回老家时还带上大包小包对他们问寒问暖。

  李富民也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变化,决心为家乡出点力。临颍县杜曲镇大孟村有1000多人口,下辖孟村、郑阁、谷庄三个自然村,地处偏远,特别是交通滞后的问题尤为突出,村主干公路破旧狭窄,坑洼不平,车辆出入困难,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不便,道路的不畅已严重地制约了人民生活的改善提高,延缓了村经济发展的进程。

  要想富,先修路。村主干公路硬化的建设,是破除交通瓶颈、提升村中优势的关键之举,修路已成为全村上下的共识。大孟村两委班子在党支部书记孟志勇的带领下,决定三年之内把全村的道路整修一遍,实现家家户户通公路。

  为记住李富民的义举,村里命名了富民路、感恩路

  大孟村的公路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中,去出现了资金短缺的难题,李富民得知消息后,立即与党支部书记孟志勇取得联系,先后两次捐款共计25万元用于村里公路建设,让乡亲们早日走上幸福的大道上。加上政府匹配资金,如今,大孟村共投资100多万元,全长10多公里的水泥道路全部施工完成,孟村、郑阁、谷庄三个自然村公路实现了村村连、户户通。

  【父子接力为村民谋福,村中建立一座功德碑】

  “我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帮助乡亲们修了路,尽了一个村民应尽的义务,可乡亲们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李富民说,为了使全村人永远牢记他和父亲的善心义举,大孟村两委班子和全村村民为他和父亲修了一座功德碑。

  今年清明节,李富民回家祭父,走在宽宽的水泥路上,他的眼泪忍不住落了下来,他在父亲的坟上祭奠时说:“爸,您的教诲我全记下了,您的儿子为村里修路捐了钱,现在村里道路宽敞,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好,您就安息吧。”

  李富民父亲为村里捐款的大孟小学

  李富民说,现在村里正在实施乡村振兴工程,扶贫车间、村里文化大院都需要建设,他想在有生之年,再为村里发展出把力,再帮一帮乡亲们致富,也希望家乡人民幸福安康、生活蒸蒸日上。

编辑:郭同欢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