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探访郑州老街道和老人丨代书胡同:讼师集散地,今天法治示范社区

2019-10-10大河客户端

  阅读提示丨

  胡同,是老城专有的城市印迹。北京的胡同自不必说,其他有悠久历史的城市,都有自己声名在外的胡同。南京的乌衣巷,武汉的汉润里,天津的大胡同,成都的宽窄巷,这些胡同里弄,已经成为了城市的名片。

  说起郑州的胡同,是专属于老城片区的,最广为人知的,可能就是“代书胡同”了。

  探访:繁华都市区里一条宁静的古巷

  代书胡同,位于郑州市管城回族区西大街和管城街交叉口西侧约100米路北,胡同整体呈Y字形,长260米,宽4.5米,大致东西走向,东起管城街,西至营门街,南连西大街。

  从繁华的西大街,向北走进代书胡同,两侧墙壁青灰色的色调,路边茂盛生长的绿植,让人顿觉清静。在喧闹的主城区,一步便可跨入这样一处古朴清幽的地方,古老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向北走30来米,在胡同迎门的地方,是一处小型广场,上面立着一尊郑板桥的雕塑,雕塑手持的竹扇上写着“难得糊涂”四个字。雕塑身后的影壁墙上,写着代书胡同小记,讲述代书胡同的历史由来。小记两边,写着郑板桥的两句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两句诗,描绘出的正是代书先生心系百姓,为民执言的品格。

  胡同到此,开始向左右两侧分被延伸,左侧向东直至营门街,右侧的巷道则进入代书胡同小区。在右侧胡同里,有一颗“倔强”的老槐树,生长在两栋居民楼之间的小过道里。枝干遒劲,枝叶繁茂。据代书胡同社区工作人员陈梦琦介绍说,这棵老槐树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树龄,现在被专门保护起来,它是代书胡同历史的见证,现在每逢初一十五,还会有人在树下祈福。

  继续前行,脚下的青砖路面,头顶的檐瓦门楼,两侧的仿古院墙和门洞,都别有风情。在一处画有“代书印象”的瓦墙四周,茂盛的藤蔓遮住了半面墙,墙壁上的老式自行车,需要用叉杆撑开的窗户,无一不让人联想起那个年代的过往。

  历史:聚居法院旁,代书先生为民执言

  所谓代书,即代写文书之意。代书胡同和郑州的另一条老街道——法院西街互为倚成。两条街相隔只几十米,而且渊源颇深。

  在旧时,普通人家写家书、状子、呈文或者对联、帖子什么的,都是要请秀才们代笔的。一是因为旧时会读书识字的人少,二是写状子、呈文什么的,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巧,一般人是不知门道的。

  比如诉状,作为古代的公文文种之一,由来已久。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由于讼师职业的大量出现,以及日益增多的诉讼案件,为了便于官府人员的审理,官方对诉状文书的写法格式做出了一定的规矩。

  在明朝,有一本名为《萧曹遗笔》四卷书,署名为“锦水竹林浪叟辑”,作者今已不可考。此书的第一卷开篇便是“做状十段锦”,揭示了明代写状子的十条格式要领:朱笔、缘由、计由、期由、证由、成败、得失、截语、结尾、事释等。此外,书中也对诉状进行了标准化格式的分门别类,包括“人命告辜式、人命告检式、告辩盗状式、告奸情状式、告地土状式、告婚状式、告赌博状式等等,不一而足,已非专业人士不能操作了,这也是讼师出现并成为职业的一个原因。

  管城区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博物专业馆员郑晓旭介绍说,在郑州的法院西街上,明朝时曾设有监狱,清朝时设有管狱署,民国年间始建郑县地方法院,都是和诉讼、刑狱紧密相关的场所。

  原管城区档案局局长蔡豫告诉记者,在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当时郑州有一位管城驿丞王敬祖,奉朝廷的命令,在州治西南创建了管城驿,驿站的北边,就是现在的代书胡同,再向东北不远,就是州府衙门。代书胡同正是得此地利之便,成为当时政府衙署之外的一些讼师,以及代人书写呈文、状子的文人们聚居的地方。

  关于“代书”的形成,流传有多种说法。代书胡同的居民们口口相传的一种说法是,在过去,胡同里曾住着一个私塾老先生,很有学问,平时经常给大家帮忙写封家书、对联、帖子什么的,后来也代人写诉状,因为诉状写得好,官司打得赢,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找他写诉状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他一些文人见状也到此聚集,为人代书,还在门前挂起“代书处”的牌子,代书处越来越多,这条胡同也就被大家称为“代书胡同”。

  那么,在被大家称为“代书胡同”之前,这条胡同又是叫什么名字呢?

  在代书胡同里,有一位72岁的老人白桂月,世代住在这里。白桂月老人回忆说,在过去,这里并不叫代书胡同,而叫“黄殿坑东沿”,因为这里以前是一个很大的水坑,叫黄殿坑。黄殿坑原来也不是个坑,是清代一个官员的官宅,因为犯了事被朝廷抄家,连宅子里的土也被附近居民挖走,时间久了就被挖成了个大坑。代书胡同的位置,正好在黄殿坑的东边,于是人们便以“黄殿坑东沿”来称呼这里,后来才改称代书胡同。

  白桂月说,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黄殿坑都还存在着,坑呈圆形,大小有60多亩,水多坑深。在夏天时,坑里蛙声一片,蚊子也多,还经常有人游泳。建国后,在对老城区进行改造时,黄殿坑被填埋了,但是黄殿坑这个名字流传下来,今天在代书胡同里,还有几个楼院是以黄殿坑命名的。

  现状:曾经的讼师集散地如今的法治示范社区

  在白桂月老人的记忆中,以前的代书胡同,房屋低矮老旧,道路很窄,泥土裸露,污水横流,“一下雨水就埋到膝盖,出门都得穿雨鞋”。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郑州的城市建设,代书胡同也经过了多次修缮,特别是前些年的旧城改造期间,政府出资硬化平整了路面,疏通了下水,亮化了街灯,整个社区的面貌都焕然一新。在2002年4月,北下街办事处还专门以代书胡同为基础,成立了代书胡同社区,一来为保护胡同遗址,二来更方便为居民办事。

  72岁的白桂月老人,经历了代书胡同的过往,见证了代书胡同的变迁,如今虽已年过古稀,但依然为了社区事务热心张罗,我们也为她送上了由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为关爱老人而备下的生活用品套装。

  一方面是环境的日益改善,另一方面,代书胡同仍传承了“代书”的精神,这里是郑州市第一个获得“河南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称号的社区。

  社区工作人员陈梦琦介绍说,代书胡同原本就有代书帮人打官司的历史,在社区成立后,即把建设“普法型社区”作为工作突破口,成立了社区普法学校、社区法制阅览室、社区人民调解室等,还聘请了一些熟悉法律的人士组建“社区法制宣传服务队”,向居民提供法律服务,调解各种矛盾纠纷。此外,社区还将平时调解的案例编成《以案说法》简报,散发给社区居民,通过群众日常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小事,帮助居民理解法律条文的内涵,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社区还邀请管城区人民法院的退休法官,定期到社区给居民讲解法律常识,帮助居民解决法律疑问。

  除了获得“河南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的称号外,近年来,代书胡同社区还先后获得了“河南省文明社区”、“河南省预防青少年犯罪先进集体”、“郑州市人民调解先进集体”、“郑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郑州市市级文明单位”、“郑州市十大魅力社区”等荣誉称号。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史海山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