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原|芒砀山上西汉梁国众王陵
梁孝王王后墓东墓道及墓门
柿园汉墓中的《四神云气图》壁画
梁孝王陵
金缕玉衣
□苏湲
梁国是汉代诸侯国中的大国,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带,历经八代200余年,诸侯王、王后等死后,皆葬于芒砀山各山头。
芒砀山在永城市北约30公里处、方圆不足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连绵的10余座山峰,周围则是一马平川。芒砀山主峰的最高处,海拔仅156.8米,它南临保安山,东依僖山,西眺黄土山、铁角山,北望磨山、马山。芒砀山平淡无奇,却因为西汉梁国王室墓葬群而名闻遐迩,著称于世。
已经发掘的王陵级墓22座,时间贯穿整个西汉,是我国汉代王陵最集中的一处。这些陵墓多凿山为室,其结构之复杂,规模之宏伟,工程之浩大,全国罕见。这里出土器物2万余件,还发现有壁画、陵寝建筑基址等,墓葬群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开山凿石规模宏大
芒砀山西汉梁国墓地,位于今天苏、皖、鲁、豫四省交会处,这一带存留的其他古迹也不少。由于西汉梁孝王刘武是汉景帝的胞弟、窦太后的宠儿,西汉梁国不仅地当要冲,“居天下膏腴之地”,其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在各诸侯国中也曾首屈一指。梁孝王夫妇的陵墓,开山凿石,规模宏大。
梁孝王墓被编为保安山一号墓,是最重要的一座。保安山位于芒砀山东南,即文献所载“砀山南岭山”。在这座山上,共发现三座大墓、两座大型陪葬墓和无数的中小型陪葬墓。三座大墓分别是梁孝王刘武、王后和其子刘买的陵墓,墓葬规模大,结构复杂、完备,充分显示出梁国早期的鼎盛与强悍。
梁孝王死后的葬地,史书多有记载,《史记·梁孝王世家》曰:“砀有梁孝王之冢。”清光绪年间编纂的《永城县志·古迹》中载:“孝王洞在保安山之东麓,其中有十字街,饮马池……”
梁孝王墓位于保安山南山头,墓门朝向东方,一条30米长的斜坡墓道,由山坡中部的梁孝王寝园直达半山腰,在地下掩埋了2000多年。1991年,河南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志清带队,在这里发掘梁孝王寝园时,在寝园西侧南部发现一道断面,它是通向墓口的一条墓道。
梁孝王陵墓,是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浩大工程。建造者首先选择岩层深厚、石质坚硬的山段,作为建墓的位置,然后劈山开石,凿造出一条东西长约9米、宽约5米的露天平底墓道,再在墓道两侧,用长方形石条和楔形石条券,筑为两侧倾斜、中间平直的石拱顶。梁孝王陵墓全长90米,最宽处约30米,直达保安山腹地,巍巍壮观。据记载,宋代时,孝王墓已是洞门敞开,游人不断,早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威严与肃穆。北宋淮南人陈纲,游历芒砀山时,看到了“狐鸣陈涉孤坟坏,金尽梁王石室空”的苍凉情景。
沿着甬道向内走去,循序渐进,展示出层层深化的自然趋势,肃穆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走完石条券筑的墓道,向前又是一条东
西长约4.5米、宽约2.75米、高约2.4米的长方形甬道。甬道的南、北两侧,各凿出一个进深约7米,横宽5米的耳室,可能是车马室。当初,为梁孝王送葬的大型车马队,在安葬仪式结束后,也许有一部分被停放在了这里,为梁孝王亡魂出行时使用。
进入墓门,是一条倾斜19度的长廊甬道,长26.5米、宽2.4米、高2.3米。甬道直达山腹地,连接梁孝王的墓室。这条甬道比前段打造得更加光滑,凿制也更加精细,显然,已经进到孝王陵寝的主体部位。
长廊甬道的下端,南、北两侧各有一个耳室,北耳室大约100多平方米,巨大而空旷,可能是军械库,可存放数以万计的兵器,供死者用于军备。中国古代战争频繁,兵器寓意着防卫和征伐,也代表着国家的强盛与权势。
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梁王在平定“七国之乱”后,“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梁王制造的数十万兵器,可能一部分作为殉葬器物,随葬于这间石耳室内。
斜坡甬道的尽头,是第二道石门,门道内,安装有自落闭门栓的设施。当时送葬的队伍从这间阴森冰冷的洞穴中退出后,一道道沉重的石门自动落栓,永远与外世隔绝。
走入第二道石门,即为主室。主室南、北两侧,各开凿有三个套间石室,各有不同的用途,有孝王的起居室、议政厅、贴身侍卫使用的下房等,展现的是墓主人的生活场景,那一定是万事俱备。《史记·梁孝王世家》载:“孝王未死时,财以巨万计,不可胜数。及死,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金。”
主室的中部,还安装有一道石门,把主室分为前、后两部分,后室是安置墓主人棺椁的地方,前室是祭奠的享堂。主室外墙,环绕四周是宽2米、高2.2米的回廊,回廊和主室之间,有厚厚的石墙相隔,全长76米,体现了古代园林建筑中曲廊环绕的艺术风格和建筑意趣,给这座单调沉闷的石墓室,巧妙地添上了繁复绚丽的一笔。
张志清带领考古队清理东侧墓道口时,在墓道底部发现20余枚“货泉”,这种钱币是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进行第四次货币改革时发行的。根据货币排列的形状,当时为成串放置,不过钱绳已腐烂,猜测是盗墓者遗失的。据此推测,该墓可能在新莽时期或东汉初年,已经被盗。
另据《曹操别传》记载:“操盗掘梁孝王墓,破棺得金宝万斤。”由此可见,这座墓中的宝物十分惊人。曹操可谓一代枭雄,干出掘墓盗宝的事儿,相传是为了筹备军需。
1994年,西汉梁孝王陵寝的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天下第一石室王陵”
南距梁孝王墓约200米处的大型崖洞墓,为梁孝王李王后之墓,其规模远远超出了梁孝王墓葬的规格。它是由两个墓道、三个甬道、前庭、前室、后室和34个侧室以及回廊、隧道等部分组成。其东西全长210.5米,最宽处72.60米,面积达1600余平方米,容积达6500余立方米,为梁孝王墓室的三倍,与汉代同类墓相比,可谓“之冠”,仅墓道、甬道、前庭及各侧室门道内清理出的塞石,就有3000块。如果不被盗墓者破坏和打碎,根据墓道实际需要的数量,应该在6000块左右。这些塞石每块重约1.5吨左右,大都刻有序号,记述了每块塞石所在的位置,还刻有干支纪年,工匠的姓名等。考古专家说,王后陵年代早于北京十三陵1300年之久,规模大于定陵两倍之多,可谓“天下第一石室王陵”。
李王后墓是依照当时的宫殿建筑而设计的,结构复杂,纵横交错,各个部分井然有序。根据甬道出土塞石上的刻字可知,这座庞大的地宫,分为“前庭”“东宫”和“西宫”,均建在一条中轴线上,由东向西,逐次递进,层层深化,给人一种震慑力和强大的压抑感。
考古工作者在清理墓室淤土时,发现了一些残存的玉衣片,是从李太后入殓时穿的金缕玉衣上散落的。玉衣,盛行于汉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的葬服,在使用上形成了定制。玉衣完全用玉衣片制成,根据死者的身份和地位,玉衣片之间,分别用金缕、银缕、铜缕编缀,也称玉匣。梁国陵墓群虽然早被盗扰,但还是能见到零散的玉衣片,有的墓中甚至出土1000多片,可见玉衣在梁国墓地是被普遍使用的。
李太后死后,与梁孝王同葬在一个陵园内,南北并列,属于夫妇并穴合葬墓。王陵中还有一条长达53米的相思甬道,相传是梁王与王后地下相会的通道。
为什么她的墓会如此巨大?只有一种解释最为可信:梁孝王暴病而死,仓促之间来不及大规模营建,只得匆匆完工。而李太后在世的时间长,有充分的建墓时间。
◎“敦煌前之敦煌”壁画
柿园汉墓,位于保安山东南400米的余坡上,低于保安山主峰30米左右,被当地群众称为北山。1986年,当地山民在北山采石时,在山顶炸出一个洞,露出一座墓门,因为它靠近芒山镇柿园村,被称为柿园汉墓。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考证,该墓确认为梁孝王长子、梁共王刘买的墓。
墓室多次盗掘,考古工作者仍然有许多惊喜。他们在墓道底部的石坑内,发现一处钱窖,铜钱摆放得非常规整,总计225万枚,约重5500公斤。此外,还有15000件铜或鎏金车马器,彩绘陶俑。
尤其是主室内的三幅大型彩色壁画,非常惊人。壁画分布在主室顶部及南壁和西壁门道两侧,初发现时,色泽鲜亮如初、浓艳欲滴,当时就引来了大批的专家、学者和画家。
主室顶部的壁画,保存完好。墓顶壁画南北长5.14米,东西宽3.27米,面积为16.8平方米,与主室顶部面积大小一致。
这幅劫后余生的《四神云气图》,色彩稳重,亮丽浓郁,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院。画面的内容,是汉代壁画常见的青龙、白虎、朱雀、灵芝及云气图。主体部分,一条长须飘逸、巨齿睁目、四足腾越的巨龙凌空飞起,龙身修长,如伸直计算,长约7.5米,通体施以青灰色,遍布珍珠似的鳞片,反射出晶莹的光泽。朱雀绘于龙身上部,它口衔龙角,与龙身的流动性合为一体。白虎绘于龙身的下部,昂首奔跑,追随青龙于左右。龙头前方,龙舌卷起一只头似鸭嘴,身似鱼类的怪兽。画面中心空白之处,团团白云起伏飘动、缭绕飞舞,更增加了画面的气势和动态感。
画面的背景以朱砂为底,至今仍然色泽鲜艳,没有褪色,这与当时发达的绘画技术是分不开的。通过X射线分析,壁画采用的是黑、白、红和绿等无机矿物质为颜料,黏固性强,艳丽稳重,红色为辰砂,即朱砂或丹砂,白色为白云母,黑色为辰砂加等量的孔雀石,绿色为孔雀石。
这组壁画早于敦煌壁画630年,被国内外考古专家赞誉为“敦煌前之敦煌,敦煌外之敦煌”。
该墓填补了汉代考古的多项空白,被评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复原汉墓金缕玉衣
芒砀山群峰之间,所有的王陵墓都在山顶部构筑高大的封土冢,墓冢经过2000多年的风雨浸蚀,损毁严重,但是夯土层的痕迹,清晰可辨,考古队根据山顶封土,一般可以找到下面的墓穴。
站在保安山向东北望,可以看到僖山,那里埋葬着梁孝王的子孙,因出土了金缕玉衣而闻名。僖山是芒砀山群最东的一座山,相传,西周时期的宋僖公葬于此山而得名。
1984年,商丘地区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在僖山东侧断崖处,发现一处墓道和极厚的夯土,遂确定为一座大型汉墓,编为僖山一号墓。这座墓不同于保安山陵墓群,是一座竖穴石室墓。全墓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墓室为长方形,东西长7.32米,南北宽3.67米,高4米,墓道被开山采石炸去一部分,残存11.92米。
发掘队进入墓室后,发现盗墓者是从墓顶挖开了一条盗洞,并砸断了顶部的封石,进到墓室。盗墓者席卷了墓中所有的珍贵物品,仅剩下空空的一座石室墓。
发掘队在坍塌的封土下面,又发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此次出土1000余枚金缕玉衣片、100多件玉器等物。参照河北满城汉墓所出金缕玉衣的制作工艺,工作人员把散落的玉衣片复原为金缕玉衣,收藏在了河南博物院。
1993年底,僖山山顶西侧的一座大型汉墓被盗,公安部门侦破后,缴获300多枚玉衣片,还有玉戈、玉璧等。据犯罪分子交代,在与僖山一号墓相距50米处,还有一座大型墓葬。1995年8月,由商丘地区文物工作队主持,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少量的汉代遗物,被编为僖山二号墓。
根据两座墓出土玉衣片的对比分析和研究,考古工作者认为,僖山一号墓主人,应该是西汉中、晚期梁国的某位国君,二号墓墓主为其王后,尚不能证实他们的具体姓名。
西汉梁国八代九王的陵墓,都集中分布在芒砀山群的各个山头,梁王以外的贵族如臣僚、王室成员等,也埋在附近,还有数以千计世代相袭的守墓人,也葬在陵区周围。
梁王陵墓群“斩山作廓,穿石为藏”,宛如庞大的地下宫殿群。西汉时期,炸药还没有问世,如此精确的开凿,使用的是什么测量工具,哪一种开山方法?如果仅凭人工一锤一钎的敲打,他们是怎样完成的?开山时,数以万计的石料又去了哪里?长达53米的地下甬道,又是如何打造的……西汉墓群仍有许多的未解之谜。
绘图/王伟宾 摄影/牛爱红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