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探访中原“红色地图”|探访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乌云之中见青天 竹沟就是小延安

2019-10-22大河网

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内景 李璞摄

  革命战争年代,斗争的烈火在此点燃:1926年,竹沟镇建立党组织;1938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这里;抗战时期,中共河南省委、中共中央中原局、竹沟地委、竹沟县委先后设在这里。

  □河南日报记者 杨晓东 赵慎珠 河南日报通讯员 余涛

  竹沟三面环山,一面靠水,碧波微漾的大沙河自北而南绕镇而去。这里风景秀丽,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革命战争年代,斗争的烈火在此点燃:1926年,竹沟镇建立党组织;1938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这里;抗战时期,中共河南省委、中共中央中原局、竹沟地委、竹沟县委先后设在这里。

  10月16日,秋风萧瑟。由周恩来题写馆名的“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庄严肃穆,纪念馆由一座座青砖灰瓦的明清民居组成,彼此相连,错落有致,古朴温馨。长方形的院落一进又一进,胡同窄窄,曲折幽深,建筑雕饰素雅,门窗敞明。青砖铺地,寂静无声,行走其间,远去的历史在一个个场景中越来越清晰。

  1927年4月,为迎接北伐军进入河南,遵照周恩来关于在有条件的地方适时举行武装暴动以策应北伐军的指示,共产党员马尚德(杨靖宇)、张家铎等领导确山民众举行声势浩大的武装暴动,首次解放确山县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县级人民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

  1938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竹沟,这里成为河南人民抗日斗争的重要基地。当年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长江以北、陇海铁路以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中原局很快打开敌后抗日斗争的新局面,竹沟成为我党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

  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张爱萍、王国华、陈少敏……一个个共和国的功臣来去匆匆,步履坚定,他们在竹沟运筹帷幄,打开了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敌后抗日斗争的新局面,锻造出一个“红色基地”“革命摇篮”。

  “乌云之中见青天,竹沟就是小延安;一声号令震破天,千军万马上前线。”刘少奇说,“延安有党的领导,竹沟也有党的领导;延安有窑洞,竹沟也有窑洞;延安有抗大,竹沟有党训班;延安有延河,竹沟有条大沙河。这里真成了小延安!”从此,竹沟便以“小延安”扬名全国。

  抗战时期,我党在竹沟开办了一系列的训练班和学习班,每期学员达到几百人,他们毕业后分配到大江南北、淮河两岸,组建了新四军二、四、五师,其中一部分成为三、七师的骨干力量。1938年3月至1939年11月,竹沟先后向敌后出兵17批共4800余人。同时,在竹沟还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团体,抗日救亡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

  竹沟的重大革命作用引起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极端仇视。1939年11月11日拂晓,国民党反动势力以重兵突袭竹沟,我军民奋起反击,终因敌众我寡,被迫撤离,敌人还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惨杀我抗日军民20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惨案。惨案发生后,中共中央和全国抗日军民表示极大的义愤。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张云逸、彭雪枫等同志纷纷发表演说和通电,严厉谴责国民党顽固派的罪恶行径。此后,竹沟地区的军民在我党领导下,继续顽强地坚持斗争,直到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编辑:郭同欢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