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启与承 再看甲骨文发现地 “哪儿也赶不上俺小屯!”

2019-11-03大河网

  □河南日报记者任国战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杨之甜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踏就是秦砖汉瓦。河南地处中原,具有强大的文化向心力。甲骨文正是这种向心力的集中体现。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甲骨学不仅是一门“与古人对话”的学问,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透视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社会生活景致,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思考中国精神之缘起、探索中国信仰之源头,追寻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文化品格之由来,在无形中滋养着我们的价值观。

  在世界上,许多人不知道安阳,但知道小屯,原因是120年前,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120年过去了,现在的小屯村有哪些变化?小屯村的人生活得怎么样?

  11月2日,记者前往小屯村。村子附近,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西南处的商颂广场周围是大片的草坪,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在这里放风筝、玩轮滑。不远处,小屯村宁静祥和,三三两两的村民坐在自家门口,闲适地晒着太阳。

  “世界上只有一个小屯。”小屯村党支部书记何永献今年60岁,谈起殷墟给小屯带来的变化,他很骄傲。

  1998年以前,这个1300多人的村庄,拥有化工厂、三轮车厂等十几家企业,村集体收入一年就有几十万元。“那时候村集体有钱,老百姓日子也红火,年轻人不愁找对象。”何永献说。

  1998年开始,为配合殷墟申遗,村里十几家企业先后关停。不仅如此,由于殷墟扩建需要,2001年,村里81户村民离开祖宅,搬到一公里外的新建小区。2009年,殷墟大遗址公园开建,又有十几户村民搬迁。

  何永献感叹:“俺村老百姓有觉悟,为了保护殷墟,该牺牲就得牺牲。”

  正如何永献所言,小屯村民对殷墟的保护意识一直很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就设在小屯村,考古队员跟村民关系挺好,挖掘等大量基础工作都由村民承担。副站长何毓灵坦言:“基层保护主要还是靠老百姓。”

  65岁的村民田福生在殷墟博物苑内开了一家文化小铺,向游客售卖仿古纪念品。他从2005年开始自己钻研殷商文化,还将姓氏文化与甲骨文结合起来,做成姓氏文化扇、姓氏匾额和姓氏族旗。

  “都说殷商文化里有戏唱,政府这么重视,咱也不能守着‘金山’要饭。”2006年殷墟申遗成功后,田福生和十几个村民自掏腰包,出资20多万元组建起艺术团。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村民们完成了名为“大秀殷商”的舞台演出。

  在殷墟停车场西边,有五六家售卖纪念品的小店,许飞和妻子就经营着其中的一家。许飞告诉记者,2005年,嗅到殷墟可能带来的“商机”,许飞毅然从外地回家,做起经销仿古礼品的生意。“一个月收入万把块钱,还能守着家,比在外头强。”许飞很知足。

  “村周边环境越来越好,尽管村民的生活谈不上富裕,但是每天享受绿色生活,品读历史文明,就凭这,哪儿也赶不上俺小屯!”站在村口,何永献笑着说。

编辑:张馨予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