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道情大戏《红尘》《王钝》郑州上演 “老”道情戏编出“新”花样

2019-11-06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少锄二亩地,也要听听道情戏”“宁可面发酸,也要看看太康道情班”,在豫东南、皖西北一带流传的民谣足以说明太康道情的受欢迎程度。为了让郑州市民欣赏到原汁原味的道情戏,11月4日、5日晚,道情大戏《红尘》《王钝》在河南省儿童影剧院上演。

郑州上演原汁原味道情戏 戏迷直呼过瘾

11月4日演出的《红尘》讲的是“马前泼水”的故事,该剧曾获河南省县区级戏剧大赛金奖,本次作为河南省青年艺术人才扶持项目,经过加工打磨后再次亮相省会郑州。

11月5日演出的河南地方戏曲艺术传承创新发展加工提高作品《王钝》,曾获“河南文华大奖”“河南文华导演奖”等奖项。该剧主题鲜明,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道情戏剧形式展示王钝居官清廉、勤政爱民的形象,是一部廉政教育的好教材和具有正确导向与现实意义的优秀作品。

李艳玲、刘粉霞、罗爱华、张小花、孙贤港等太康道情中坚力量的精彩演出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现场除了郑州的观众,还有从商丘、驻马店、原阳等地远道而来的戏迷。徐占领带着一家三口来看戏,他告诉大河网记者,十多年没有在郑州看到道情戏了,这次抓住了难得的机会,好好地过了把瘾。

道情戏表现家长里短民间俚俗 充满乡土气息

太康道情源于远古道教的经文说唱,始于明末清初,明清时在皖北地区流传,清代后期从沈丘一带传入太康,形成道情剧种。豫东一带的道情艺人吸收借鉴了曲艺、豫剧、越调等有机成分,经历代艺人的不断加工、完善和改进,太康道情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太康道情唱艺新颖,唱腔欢快流畅,以唱功为主,其声腔或低回宛转、妩媚柔情,或俏丽活泼,或欢快激越,以声腔塑造人物,擅长叙事抒情,表现家长里短、民间俚俗,充满乡土气息。

2006年,“太康道情”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改变思想勇于尝新 “老”道情戏编出“新”花样

策划此次活动的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原名为“太康县道情剧团”,成立于1957年,2012年划转为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康道情戏”的保护、传承和展演任务,已开办三期道情艺术培训学校,为道情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新的血液。近年来,太康道情艺术中心不断转变思想,先后编排出了《王金豆借粮》《双拜寿》《富裕之后》《婚姻的驿站》《红尘》《张廷秀私访》《王钝》等30余部精品剧目,获多项大奖,常年活跃在豫、皖、鲁等广大农村,深受群众喜爱,年演出600余场次。

策划此次活动的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天印被选举为团长时,正值稀有剧种日渐式微,他不等不靠,一直在太康道情传承、保护和发展上下功夫,他请戏曲专家为演员讲课,派人员外出学习。坚持带领剧团为农民送戏下乡,每到一处都与群众打成一片,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庄户人家的剧团”。


编辑:张馨予  审核 :新闻总值班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