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一园一馆一场”感知母亲河

2019-11-09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薛迎辉/文 王铮/图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美的故事在基层。在记者节这天,一群记者们以一种特别的方式——重走黄河路,来庆祝自己的节日。随着2019“走进黄河”集中采访活动的启动,我也开始了自己为期5天的黄河采风之旅。

  11月8日,郑州黄河地质公园临河广场。举目远眺,大河之景尽收眼底,一幅指点江山的画面也浮现脑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最近,这里成为网红打卡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一掷地有声的话语,也成为沿黄两岸人民保护母亲河、奔向美好生活的新动力。

  左侧望去是桃花峪公路大桥,一桥飞架大河,连通着郑焦两地。桃花峪作为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成为黄河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虽恋恋不舍,黄土高原终将遁去,也从此黄河进入一马平川的下游。没了山川之险,只能用大堤来约束任性的黄河,“千里大堤始于足下”此之谓也。

  右侧隐约可见处是2014年修建好的黄河铁路大桥,也是百年间通过该地质公园的第3座大桥。晚清时期外国人修建的京汉铁路黄河大桥,1960年中国人自己建造的京广铁路黄河大桥通车,2014年新启用的郑焦城际黄河大桥。3座大桥见证了郑州火车拉来的城市,更诉说着百年中国的时代变迁。

  如果说,沧桑的黄河大桥是黄河上的一个点,那么郑州迎宾路上的黄河博物馆则是母亲河的缩影。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浓缩的黄河史,从流域地理、民族摇篮、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到人河和谐,这里有着道不完的黄河故事与黄河文化:九曲黄河、人文初祖、诸子百家、五大古都(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安阳)、城摞城奇观、潘季驯治河、地上悬河、新中国70年岁岁安澜、20年不断流等,植被扩大、泥沙减少,随着黄河大坝修建和资源利用的发展,沿河两岸不断上演着“绿进沙退”“由害变利”“由穷变富”的多彩故事。博物馆里看大河值得您一瞧,多彩的黄河故事更值得您用脚步丈量,用心去倾听。

  当然,你若想弄明白黄河之所以为黄河,黄河地质公园里的黄河地质博物馆或许可以解答你心中的疑惑。从地质时期变化、黄土及黄土高原成因、气候变化、出土矿物及动物化石等,这里有着权威而不失有趣的科普。此外,领着孩子,看着展示黄河两岸的传统戏剧、民间艺术、婚俗民俗等等,当然运用着光影技术的制作的时光隧道等诸多新体验,可能是他们的最爱吧。

  黄河不仅滋育补养了两岸人民,更让人民爱恨交加。“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开封城摞城”等,无不诉说着人民的苦难和不幸。而在黄河历史上,1938年是绕不开的一道弯。

  时值全面抗战爆发第二年,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军南下,竟然以水代兵,花园口扒口虽然给日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却让3省44县百姓流离失所,更留下了影响至今的黄泛区。国民党后来尽管立碑有堵口记,但事实怎能轻易抹掉,花园口事件记事广场上的八卦六面亭碑、八副石雕像等,至今读来仍然让人痛心不已。

  也是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开启了治河新篇章。1952年10月底,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黄河治理好”的伟大号召;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河南期间,更是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要治理黄河,更要把黄河打造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别样记者节,走进母亲河。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数十名记者从郑州出发,分东西两路前往开封、新乡、濮阳、三门峡、洛阳、焦作等沿黄地市,用“脚眼脑笔”去感受黄河变化,沉下心去接地气,用脚步丈量、用温情采访,去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

  节日里践行“四力”,我们此刻就在路上!

编辑:臧小景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