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七旬“憨老头”爱收藏 超市变纪念馆成当地文化的“交流中心”

2019-11-13大河网

书箱的捐赠者袁养训之子袁化明向记者展示书箱的用法

袁养泽、袁化明在长智镇乡愁纪念馆合影

袁养泽在向记者讲解他收藏的一盏明末清初的铁铸油灯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郑松波实习生陈尊孝文图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开封市通许县长智镇长智村75岁农民袁养泽利用自家门面房建起“长智镇乡愁纪念馆”,短短数月时间引来3万多人参观,不仅如此,这一百多平方米的纪念馆还成了当地文化爱好者的交流中心,字画挂满墙……

  “憨老头”喜欢收集乡愁超市改成纪念馆

  袁养泽今年75岁,是长智镇有名的“憨子”,他给自己的微信取名“憨翁”。“憨翁”并不憨,在“长智镇乡愁纪念馆”开办之前,谁家有啥老物件,他心里门儿清;纪念馆开办起来后,谁家的老物件还没有被纪念馆收藏的,他都一一记录在册。老乡们说他憨,大概基于两点:一、他家有间10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上下两层,临路,原来租给别人开超市,每年租金有两万块。去年他命令儿子:“不要租给别人了,我要开纪念馆,租金我给你。”当然,老子是不会付租金给儿子的,可这实实在在的两万块钱却真的没有了。二、老袁是个手艺人,会修理燃气灶和液化气罐。在他的纪念馆后面,就是他的液化气站,靠修理和销售燃气灶、液化气罐,每年也能有笔不小的收入,但是老袁没钱,他的钱都花在了收藏老物件上。“就算有些东西是亲戚朋友免费送给我的,但是人家来了,我不得管人家喝顿酒?这也是笔花销。”老袁绝对不是憨子,他的藏品有的连县博物馆、市博物馆都没有,要想寻找“乡愁”,您得先找老袁。

  纪念馆外观虽简陋不少藏品是绝版

  长智镇乡愁纪念馆位于长智镇政府西十字街东南角,看上去十分简陋,但是里面却有很多难得一见的宝贝。老袁嘴比较笨,但是介绍起自己的宝贝来头头是道。老袁指着纪念馆门口右侧的一套石碾说:“这套石碾据我考证是乾隆二年打造的。为什么能断定是乾隆二年呢?我们村原来有座庙,这套石碾就在庙的旁边,有碑文记载,这座庙建于乾隆二年,修完庙后,还剩了一些银子,乡民们商议后一致同意用剩下的银子打了这套石碾。”进入纪念馆,一个刻有“福禄寿喜”的门楣格外引人注目。“这个门楣人家本来要烧锅(通许方言,意为‘烧火做饭’),叫我看到了,就收了回来。过去讲究门当户对,普通人家的门楣上一般都刻两个字,这个门楣刻了四个字,说明过去这户人家是大户人家。”老袁的藏品中,很多记者没有见到过。他指着一个竹编的箱子告诉记者:“这是过去的书箱,竹子编制,里面糊的是桐油纸,不怕风雨。这是我们长智村的一个秀才,也是我的四爷,也是长智小学的首任校长袁振高先生的遗物。”在书箱旁边是一个榆木箱子。这个箱子其实是一个钱柜,老袁介绍说:“这是明清时期国家在乡镇催收税银的钱柜。你看,这边还有个睡柜,过去大户人家藏匿金银细软用的,关键时候还能藏人。这些藏品县博物馆、市博物馆都没有。”老袁对外展示的藏品有160多件,多数为乡村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最早的为明末清初,最晚的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亲戚朋友很支持纪念馆成了文化交流中心

  老袁的收藏绝大多数都不值钱,最贵的不过几百块。但在农村生活过的三四十岁人会对很多东西感到熟悉.,比如纺车、磨盘、牲口套、煤油灯、织布机、太师椅、独轮车、扁担……看到这些,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小时候的各种生产、生活场景。“俺家还有个捶衣裳槌,你要不要?”正在采访时,纪念馆对门的胡秀容老人来问老袁。“拿来看看呗。”老袁应道。“这睡柜就是俺家的。”胡秀容告诉记者:“这东西家里放不下,扔了可惜,放在这儿还能有人看看。”“这箱子多少钱啊?”记者问。“要啥钱啊,我还得叫他叔呢!老头也没钱。”胡秀容说。袁化明是书箱主人袁振高的重孙,是远近闻名的乡村书法家。他是老袁的侄子,管老袁叫大伯。老袁相当一部分藏品来自于他家的捐赠。因此,老袁说他才是“馆长”。对老袁办这个纪念馆,他全力支持。“现在十里八村的书画爱好者,经常到纪念馆里看一看,交流一下,我们都开玩笑说,这是我们长智的文化交流中心。这里不仅留下了乡愁,也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老袁的亲戚、朋友、同学听说老袁要办纪念馆,很多人给他送来家里的老物件。在老袁的藏品中,凡是贴有红纸条标有姓名的,全部都是捐赠而来。曾在长智镇担任党委书记的李彬听说后,专门书写了“乡愁”二字,装裱一新给他送来。很多书法家、画家也都捐赠作品,因此除了老物件,老袁的纪念馆里挂满了书画作品。

  希望能有块地,建个像样的纪念馆

  老袁对收藏的态度是“只进不出”。曾有一位开封市的饭店老板,相中了他收藏的兑臼,想300块钱买一个。老袁说:“就是给我1000元我也不卖,人家捐给我的我不可能卖,只要进了我的纪念馆,贵贱不出手。”

  老袁有个“账本”,上面记载了还有哪些老物件纪念馆没有收藏,这些老物件现在在谁家。他说:“现在藏品多了,这100多平方米就不够用了,虽然楼上还有一层,但是上上下下不方便,我也不可能把藏品都摞起来,那样不利于参观。所以,我最大的希望是能够有块地,建一个像样的纪念馆,再修建一个亭子,竖块碑,把捐赠东西人的名字都刻上。”从去年10月开始筹建,到春节前正式开馆,“乡愁纪念馆”开门迎客还不到一年时间,但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接待了3万多人来参观。最令老袁自豪的是春节的时候,很多在外创业打工的老乡们带着老婆孩子来纪念馆参观,边看边给老婆孩子讲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和家族的历史,有欢笑也有眼泪。“我觉得乡愁就是要让年轻人知道过去的苦,才能体会到今天的甜。所以我给纪念馆贴的对联就是‘浓浓乡愁齐歌盛世太平悠悠往事莫忘党恩浩荡’。等我将来不在了,我希望将这个纪念馆捐给国家,让这些乡愁得以保留!”老袁说。


编辑:张馨予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