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黄河在此“一分为三”,自此水旱从人

2019-11-19新甘肃

  新甘肃

  冬季黄河封冻时的三盛公水利枢纽。(磴口县文体旅游广电局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金鑫

  沿着黄河,一路向北,甘肃日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守护母亲河,建设幸福河”沿黄跨省采访组于11月14日抵达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这里是黄河的最北端。

  黄河流经这里时,性情变得恬静而平和。这里黄河河面变宽,水流速度放缓,河床上满布沙洲、岔流,这一段黄河的河道很不稳定,常向南北迁移,河水达洪水位时,形成一片汪洋,不分干岔。但也正是黄河在阴山和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的摇摆冲刷,因此形成了沃野无限的河套平原。

  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一项有着“塞上都江堰”美誉的水利工程坐落于此,从而造就了“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经典。

  她,就是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

  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于1961年,是河套灌区的引水龙头工程,也是黄河上目前唯一的以灌溉为主的一首制大型引水平原闸坝工程,堪称“万里黄河第一闸”。

  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主要包括顺水、挡水、取水三类设施,在这里,黄河被“一分为三”。北岸干渠进水闸全长105米,共有9孔,闸下连接的便是被当地人称为“二黄河”的总干渠,“二黄河”全长230公里,设计总引水量45亿立方米,为河套灌区1100多万亩农田提供了灌溉水源。南岸干渠进水闸又被当地的人们称之为“三黄河”,主要为鄂尔多斯高原近40万亩耕地提供灌溉用水。

  黄河河套灌区与淮河淠史杭灌区、长江泯江系都江堰灌区并称我国三大灌区,由耕地、草原和荒滩相间组成,渠道和林带纵横交织,形成黄河沿岸一个较为完备的排灌区。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成就了河套灌区,自此使这里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塞外江南"。

  在农业灌溉之外,三盛公水利枢纽建成后,在防凌防汛、旅游观光等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用。

  “黄河之水天上来” “九曲黄河万里沙”,对于我们甘肃人而言,这样的黄河是我们所熟悉的,而晶莹壮美的黄河冰凌奇观您却不一定目睹过。

  每年12月至次年1月,在黄河三盛公河段,满河冰凌顺流而来,有时如棉絮,有时如磐石,整个河面被雾气笼罩着,像一锅沸腾的饺子。随着气温骤降,一夜之间冰凌完全凝结,黄河上下,“顿失滔滔”。

  次年3月,初春的黄河,就像一条刚刚从“冬眠”中苏醒的巨龙,破冰成汛,挟凌而下,在万里黄河第一闸——三盛公水利枢纽形成一道独特景观。当地人把开河分为两种,一种叫文开河,一种叫武开河。文开河,凌块较小;武开河,水鼓冰裂,震耳欲聋,场面更加壮观。

  “由于黄河开河场面雄伟,每年开河时,都有不少人前来观看,拦河闸看开河已成为三盛公水利枢纽的一个重要景观。”磴口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干部刘旭介绍说。

  然而,这里此时的黄河就如同一位“冰美人”,冷艳美丽,却又危机四伏。冬季黄河封冻时,节节壅水,在气温突变时产生冰塞,冰下水流通过能力减弱,到了春季,上游来水量迅速增大,此时这里的黄河并未解冻,河道被冰块阻塞,河水容易漫灌到两岸,酿成凌汛灾害。三盛公水利枢纽建成后,通过“二黄河”“三黄河”对黄河上游来水进行分流,使得黄河巴彦淖尔段防凌防汛压力明显减轻。

  河套灌区地图。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范海瑞 翻拍

  黄河干流分水闸。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范海瑞 摄

  夕阳映照下的“二黄河”。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范海瑞 摄

  “二黄河”分水口。

  黄河三盛公段。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范海瑞 摄

编辑:郭同欢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