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耍獠牙,吹尖子号,唱四平调……河南七大稀有剧种清华大学玩绝活

2019-11-26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稀有剧种唱主角,活态传承进清华。耍獠牙,吹尖子号,唱四平调……11月26日下午,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里,来自河南的稀有剧种延津二夹弦、安阳怀调、沁阳怀梆、濮阳大平调的演员们表演了他们的拿手绝活,经典唱腔回响在中国著名学府的殿堂里,意蕴悠长。

大河网记者从媒体见面会上获悉,作为“中国非遗戏曲进校园——2019清华大学校园戏曲节”的一部分,11月27日—29日,太康道情、商丘四平调、延津二夹弦、濮阳大平调、永城柳琴戏、安阳怀调、沁阳淮梆等7个来自河南的稀有剧种剧团将连演三天,展示中原大地稀有剧种的万千风情和独特魅力。

据了解,本次展演活动在国家文旅部非遗司的指导下,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支持,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承办。

2018年首次走进清华反响热烈 小剧种再次走向大舞台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提起河南戏曲如数家珍,她说,2017年,李树建带着《程婴救孤》走进了清华,师生们第一次在清华大学的艺术殿堂里感受到了豫剧的恢弘大气和英雄气概。2018年,李树建带着稀有剧种走进清华,越调《老子》讲述先贤上善若水的人文思想,豫剧《北魏孝文帝》讲述帝王的治国理政,商丘四平调《小包公》讲述包公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历程,还有内乡宛梆《潼关台》和太康道情《张廷秀私访》……莘莘学子领略到了地方剧种的独特魅力和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在演出后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历史教授和师生代表反响热烈,都说剧目丰富生动,表演引人入胜。在去年引进5个剧种的基础上,今年7个剧种走进清华大学,除了帝王戏《大登殿》、爱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有《王金豆借粮》《哑女告状》等更贴近平民百姓生活的剧目,带来了清新的乡野气息,和校园文化互补,让青年人在接受现代时尚艺术的同时,更了解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使他们听到锣鼓点,就知道这是来自传统文化的声音。

再次走进清华大学,这次演出有何不同?

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总导演、总策划张建萍说,“全国300多个稀有剧种、河南活跃的有34个,截至目前我们走进了清华、北大、中山大学等100多所高等院校。再次走进清华大学,除了增加三个剧种的演出外,我们还将通过演出、直播、互动、研讨等多种形式,普及地方戏曲艺术,促进民族艺术传承,抢救濒临失传的稀有剧种,推动河南省稀有剧种的发展,为稀有剧种开拓市场、注入活力,让这些非遗项目活起来、火起来”。

天下第一团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天印非常激动,他说:“来这里演出可以说是我们非遗人的‘圆梦之路’。河南地处中原,有非常丰富的地域文化,通过戏曲进清华,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同时也能提升基层院团表演、服装、舞美、道具等水平,把稀有剧种发展好,传承好,保护好。”

用艺术之美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在见面会上对河南基层艺术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稀有剧种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独特的唱腔以及灵活的表演形式,凝结了地方的审美情趣与风俗习惯,承载着地方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原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校园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的主要阵地。2018年校园戏曲节期间,在李树建的号召与带领下,河南稀有剧种首次走进清华,除了演出还设置了戏曲体验、互动直播、八大仓开启仪式以及专家研讨会等板块,同时举办“下社区”和“进小学”系列活动,精彩的河南戏曲文化在清华园引发了非常热烈的反响,清华师生在了解不同剧种地方特色的同时,作品中传递的家国情怀、戏曲美学,给师生们带来启迪和感动。

彭刚表示,相信此次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清华师生更加了解地方戏曲艺术之美、感知中原文化的丰富与多样,有助于树立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用传统戏曲艺术之美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副司长张玉红说,这次演出将向清华师生展现河南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清华学子一定会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得到滋养、提升,河南稀有剧种也一定会因为在清华的展示传播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相信此次活动会对全国大中小学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起到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编辑:杨剑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