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千里共筑豫哈情】强基础、解民忧、惠民生 让哈密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2019-11-30大河网

编者按:他们远离家乡在千里之外的天山脚下真情付出,成为天山的雪莲、戈壁的胡杨;他们把人生大爱挥洒在祖国边疆,把他乡作故乡、把当地人民作亲人——脚步铿锵,飞驰千里,一批又一批优秀中原儿女汇聚天山脚下,通过教育、医疗、产业扶贫、文化旅游、创业就业等方面的援建与哈密亲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今年是第九批河南援疆干部在哈密的收官之年,近日,大河网记者走进甜蜜之都——哈密市,来到伊州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吾县等地,亲身感受河南援疆干部的故事,记录他们为哈密带来的变化。

大河网记者 谭敏

不是哪一朵花都能开在天山冰川上,雪莲做到了;不是哪一棵树都能长在戈壁滩上,胡杨做到了;不是哪一个人都能来援疆,我们做到了......河南援疆干部人才们用行动诠释了这三句话的真谛。

2019年,河南在哈一年半以上医务队员55人、支医3个月以上89人,共诊疗4.7万人次、手术1540台次、救治危重病人2240人次、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新项目51个、填补哈密区域空白37项、义诊巡诊和健康教育57场次、7700余人受益。河南医疗卫生援疆自觉对标对表国家部署要求,紧密结合当地实际,让群众牵肠挂肚的看病远、看病难、看好医生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

“援疆是我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

伊吾县位于新疆东北部,天山北麓东段,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秀美山城。伊吾县是全国人口最少的县城之一,全县2.3万人,面积却有1.9万平方公里,基本上一公里一个人,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大部分还是茫茫戈壁滩和一眼望不到头的山脉。

人烟稀少的荒漠

2017年2月,高湘玲作为濮阳市援疆医疗队队员之一,与5位队友一路颠簸来到伊吾县人民医院。虽提前有过心理准备,但几天下来,还是被医院的现状惊住了。

“医院规模不小,设施也比较完善,但医务人员奇缺,每个科室真正有执业证或助理执业证能够上岗工作的人员也就2到3个人,基本都是住院医师,难以胜任最基础的临床工作。虽然设置了99张床位,但每个科室的住院病人也就2~3个。急诊科只能处理一些常见病,基本没有抢救危重病人的经验,连最基本的简易呼吸气囊都不认识......”

患者对县医院的医疗技术不信任,大部分病人都跑到哈密治疗,县医院基本就是一个中转站。怎样才能获得病人的认可,增加伊吾县人民医院的就诊率,是困扰大家的难题。援疆医生和医院领导班子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沟通,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很快投入实施。

高湘玲到伊吾县人民医院做的第一台手术是从哈密市中心医院“抢”过来的。“病人当时已经住进哈密市中心医院,她到我这儿来是办转诊的。”面对病人的不信任,高湘玲跟病人说:“大姐你放心,这个手术我也可以做,我保证给你做好。”其实大家都知道,医疗上哪有“保证”二字。就这样,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高湘玲在没有专业手术床的情况下,跪着做完来到伊吾县人民医院的第一台手术。

高湘玲(右)

为了弥补医院医疗基础薄弱的短板,队员们紧锣密鼓用三个月的时间整改2016年的病例,还邀请濮阳专家团远程会诊。针对当地高血压病,糖尿病高发的特点,开展下乡义诊活动。三年援疆以来,队员们已经无间断进行了158次义诊活动,覆盖了全县35个自然村。

经过一系列措施,来医院看病的病人越来越多,医院也慢慢把更多的重心转移到临床科室的工作上。

2016年到2018年,医院从全年仅有25台手术增加到全年450台手术,就诊率从不到百分之四十增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基本上实现了“大病不出县”的目标,伊吾县人民医院也完成了从医疗中转站到一床难求的华丽转身。

“在这批援疆医生里,我算是超级服役的老兵了。”高湘玲说,“2018年5月,一年半的援疆期限即将结束,伊吾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一再挽留我,县医院院长黄一丹专门来濮阳与我们院领导沟通协调,做我爱人的工作,希望我继续留下来。”

“这一干又是一年多,现在,距离3年的期限也要到了,令人欣慰的是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医院的管理逐渐规范,医疗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高湘玲欣慰地说,“我们带的徒弟都已经成为各个科室的骨干,我们为伊吾县人民医院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从理论到临床 全面做好“传帮带”

河南援疆医疗专家传帮带地方人才,真正增强造血功能,培养出一支达到或接近内地水平的带不走的医疗队。东临伊吾县,南接伊州区,西毗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北与蒙古国接壤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常住人口不足10万,同样地处祖国边陲,医疗设施不完善,严重缺乏医疗人员,群众看病远、看病难问题急需解决。

2017年河南陆续派出“组团式”援疆专家两批共14名、柔性援疆专家三批共11名到巴里坤县进行医疗援建。专家专业涵盖内科、心血管、外科、妇产、骨科、口腔、眼科、急诊、中医科、儿科、麻醉、放射、皮肤科等,均为当地急需专业。

援疆干部人才

来自安阳市中心医院的张甲臣自2017年入疆工作至今已近三年,主要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同时负责中医门诊及病房医疗。

“巴里坤县人民医院中医科病房是由针灸、理疗科和哈萨克医学科合并组建成立不到两年的民族医学科室,管理、医疗各个方面都未进入正轨。”张甲臣说,因此,在开展正常医疗工作的同时,积极协助所在科室搞好科室正规化建设,建立科室三级查房,会诊,病例分析,疑难病讨论制定,严格按医院核心制度、工作流程及相关规定进行工作。

慢慢地,在张甲臣的带动下,医院中医科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每天来就医的病人络绎不绝,中医科收治的病人在全医院也是最多的。

为从理论到临床全面做好“传帮带”,既发挥援疆医疗专家的技术特长,又结合巴里坤当地医疗需求,积极创新培训模式。张甲臣开的每一张药方上,都详细注明了病人的病症和病状。他说,这是他到巴里坤后养成的习惯。原来,平常他开的方子都留给了徒弟,写明病状是为了让徒弟更快地把技术学到手。

“我是2017年3月份跟张主任学习的,以前学的是针灸、推拿,拜师后又跟张老师学了许多临床诊疗方法。现在,我的技术更全面了。”援疆工作以来,张甲臣带了两名徒弟,其中一名是来自甘肃天水的25岁小伙朱永安。

“跟着老师学习近三年,我已经可以独立解决一些常见病的问诊。很感谢张老师,对我的专业和生活各方面都有很多指导。我会加倍珍惜剩下的两个月时间,以后有机会也要去河南看张老师。”讲到张甲臣援疆工作结束后即将回到河南,朱永安言语里透露着感激和不舍。

朱全安(左)和张甲臣(右)拥抱

“其实我们的关系既是师徒又像父子,之前还跟小朱开玩笑说认他做干儿子。援疆医疗队迟早是要回去的,带好小朱、带好我们徒弟就是为当地群众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永远造福当地群众。”张甲臣说,“回去之后我们也不会断联系,专业或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一定随叫随到。”

据大河网记者了解,2017年年初河南医疗组团式援疆开展以来,对巴里坤县人民医院的发展带动成效明显,2016年县医院门诊患者2.1万人次,2018年为6.8万人次,增长223%;2016住院患者2600人次,2018年为4800人次,增长46%。

完善硬件设施 抓好学科建设 河南组建医疗援疆专家人才团

为推进兵地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援疆医疗资源的综合效益,提高受援地医疗服务水平,降低患者的转诊率,第九批援疆医疗人才到位后,河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即着手牵头,联合哈密市卫计委、兵团第十三师卫计委联合下发文件,建立了《河南省援疆医学专家人才团工作制度》(豫援疆前指文〔2017〕21号)。

河南援疆干部、哈密市卫健委副主任高光杰表示,以计划内人员为主体、柔性人员为补充,根据每名医学专家人才各自岗位特点和技术专长,将派驻哈密市和兵团第十三师的52名医疗专家人才分成外科、内科、妇儿、肿瘤、医技等5个专业学组,各援疆专家人才在完成受援医院工作的基础下,可应邀到其他医疗单位开展多点执业、巡回医疗、疑难复杂病例会诊和学术讲座。

△河南援疆医生、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脑瘤内科主任邹宝忠询问病人恢复情况

“今年以来专家人才团已开展各类会诊320例,充分发挥了援疆专家的综合效用,降低了患者转诊转院率,减轻了当地群众就医负担。”高光杰说,整个的哈密市、县和市级2级的卫生医疗水平明显上升了一个台阶,在哈密市的肿瘤病人已经有90%选择留在哈密的医院进行治疗。

△哈密市中医医院(原哈密市维吾尔医医院)“河南洛阳正骨楼

“在学科建设方面,哈密市中医医院(原哈密市维吾尔医医院)依托河南援疆专家成立了中医正骨科、颈肩腰腿痛专科、骨伤科等三个特色科室,利用援疆资金购置先进医疗设备,增加了治疗手段,明显提升了疗效。”高光杰说,患者族群结构的优化特别是汉族群众成为主要的就医群体,也推动了各民族患者间、医患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很好地促进了民族融合。

△红星医院中原病房楼收费窗口

优先支持医疗设施建设,完善硬件体系。1.26亿元援疆资金建设的红星医院中原病房楼于2019年初投入使用,新增床位525张,显著改善了群众就医环境,提升了医院整体服务水平。在医院规划建设中,河南援疆干部主动进行工作指导,硬件布局和医疗用房设计建设更加符合现代医疗流程,少走弯路,避免浪费,发挥了投资最大效益。

△远程会诊

远程会诊解难题,2019年以来,红星医院与河南省人民医院远程会诊110例,远程培训49次,受众医生428余次,真正让各族群众不出远门就能享受到援疆红利。

  相关推荐

·【千里共筑豫哈情】为了哈密的未来 河南“组团式”教育援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


编辑:郭同欢  审核 :新闻总值班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