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忆峥嵘岁月 传红色血脉 ——探访永城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

2019-12-08大河网

  □河南日报记者王平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刘梦珂本报通讯员袁国豪

  1948年11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在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了伟大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共分为三个阶段,陈官庄地区歼灭战是淮海战役中继碾庄歼灭战和双堆集歼灭战之后,对杜聿明集团进行的最后决战,是整个战役持续时间最长、消灭国民党军最多、胜利最大的一个战役阶段。作为淮海战役的决战场,解放战争在这里迈出极为关键的一步。

  60万军民浴血奋战、3万名解放军壮烈牺牲。为纪念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特建立了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此馆先后荣获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称号。

  初冬的永城大地,清冽、辽阔。

  12月3日,记者走进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景区,园内苍松翠柏、庄严肃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耸笔直的烈士纪念碑,碑体正面镶嵌着周恩来总理的亲笔题词“淮海英雄永垂千古”八个鎏金大字。烈士纪念碑建成于1975年,碑高24.6米,碑顶镶有五星和两支相交的步枪图案组合而成的碑徽,纪念碑底部有贴金的石刻碑文。

  进入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纪念馆,在漫卷的红旗和玻璃钢浮雕组合而成的背景墙的映衬下,多少绝续兴替,多少烽火硝烟,瞬间呼啸而至。只见浮雕左侧镌刻的是解放军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右侧画面表现的是人民群众奋勇支前的壮观情景。背景墙前竖立着一座铸铜雕像,讲解人员介绍道:“铸铜雕像的主题是‘胜利’,一名战士手举钢枪振臂高呼,一位民工手推粮车奋勇向前,诠释了毛主席关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揭示了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

  馆内分为大决战前夜展厅、战役实施厅、战役胜利厅、人民支前厅、缅怀烈士厅等展区,共展出831幅照片、图板、图表,55幅烈士肖像画、场景背景画及战斗场景等,连同多媒体设备一起,全方位、多视角展示了陈官庄地区歼灭战规模宏大、战场辽阔、战斗激烈、人民支前规模空前的不朽画卷,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

  馆内展出的一张发黄的收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张收条上书“收到战犯杜聿明壹名”,落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参谋处第四科。

  1948年12月,淮海战役发展到第三阶段,国民党守军将领杜聿明、邱清泉见大势已去,便带领部队从徐州出逃,结果被解放军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包围在陈官庄。经过一个多月的紧缩饿困、政治攻势,解放军于1949年1月6日发起总攻,共歼敌军26万余人。但是,杜聿明却侥幸从陈官庄仓皇逃出,来到萧县境内。此时,杜聿明刮掉了胡子,换上了农民的衣服。10日黎明,村民段庆香和父亲在庄外拾粪,发现了鬼鬼祟祟的杜聿明。父子二人拒绝了杜聿明送上的金戒指,机智地带领解放军战士活捉了他。这张收条就是华东野战军参谋处第四科专门为段庆香父子开具的。

  杜聿明被俘,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胜利,这也宣告了淮海战役的结束。中国人民和解放军向世人展示了浴血奋战的英勇和前赴后继的壮举,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史上树起了永远的丰碑。

  树碑昭英烈,存史启后人。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温淮海战役的光辉历史,必将激励人们弘扬革命传统,在红色血脉的不断传承中接续前行。

编辑:梁倩文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