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应对疫情的心灵“口罩” 河南1000多位志愿者参与24小时心理援助

2020-02-18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何心悦 通讯员 赵若冰 王克侦)疫情之下的心理创伤不可低估。那么,如何进行有效心理疏导呢?有这么一群人,在春节假期就团结起来,利用网络、电话等方式,帮受助人员筑牢心理防线,守护人们的心理健康——他们就是河南应对疫情心理援助志愿团。

1000多位志愿者参与24小时守望心理健康

河南应对疫情心理援助志愿团(以下简称志愿团)由有丰富心理咨询经验的老师和青年学生共同组成。其中,150名经验丰富的咨询师及594名信阳师范学院师生成为这支心理援助服务的中坚力量。志愿团分为17个咨询组,分别配备了1到2名资深的心理咨询指导老师。

此外,来自全国64所高校的1049名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疫情心理援助宣传队,开展了“线上免费宣传联络”志愿活动,让志愿团覆盖更多人群。

为了做好随时服务,志愿团实行24小时值班。一方面,志愿团面向所有社会群体提供免费公益心理咨询援助服务,同时落实精准帮扶,要求每个志愿者每天做一件实事,完整帮扶一位需要帮扶的人。另一方面,志愿团不断对新招募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危机干预方案”“应对疫情情绪调节方法”“应急心理援助注意事项”等相关培训,不断提供补充后备力量。

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志愿团队一刻也不敢松懈。信阳市心理学理事长杨伯箫担任河南应对疫情心理援助志愿团主任,他在参与心理咨询师的招募甄选工作的同时,每天深入了解团队实时状况,统筹安排,不分昼夜地协调各个联络组与线上联络,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95后志愿者走到一线 为乡亲纾解情绪

作为志愿团负责人之一的孔令龙为了使心理援助工作落到实处,守护家乡父老心理健康,2月15日一天,他走访了平顶山鲁山县新孔庄村96户人家,认真了解乡亲们在家里是否有什么类似心慌、焦虑、失眠、无故气愤等症状以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其中两位老人的情况引起了他的注意,便现场进行心理疏导。

“2003年非典时,我6岁,见过‘白大褂’医病救人,现在,我是一名心理学大学生,我要学着他们,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位95后青年志愿者说。

一位老太太情绪低落,状态堪忧。因为疫情子女无法归家团聚,看着别人家儿孙满堂,她只能思念,寝食难安,也不能出门,夜夜失眠。孔令龙马上用自己手机连线远在上海的老人儿子,鼓励他多与父母说说话。

还有一位70岁五保户,独自生活,因身体伤残,村里为他安排环卫工作以谋生计。疫情期间他想为国家做些事情,由于身体状况心有余而力不足,陷入自责状态中;他想为湖北捐赠100元,但不知捐赠渠道。孔令龙告诉老人:“感谢您时刻感激祖国,我已经以您的名义(捐款人:一名受国家帮助的环卫工人)为湖北又捐赠了200元。您放心,以后您缺什么,联系我,想找人唠嗑,我家随时欢迎您。”

疫情恐慌信息刷不停?专家提三个建议

“我是一名老师,参加工作已经20年了,虽不能像医护人员那样去前线救死扶伤、抢救病人,但我知道也有很多人需要心理援助,希望我们的参与能为他们解决困难。”志愿团咨询服务部主任叶辉辉说。

志愿团祁玲老师的咨询案例最多。一位咨询者因为吃了在超市买的鱼引起发热咳嗽,十分恐慌,经常半夜打电话咨询。祁玲采用一套完整的心理安抚方法:首先耐心倾听,用同理心让咨询者感到温暖,进而找出并解开咨询者的压力源头,然后去找一些科学的佐证和数据来打消他的顾虑,有效减缓他的焦虑感和压力。在祁玲的帮助下,该咨询者逐渐恢复了心理平静。

杨伯箫告诉记者,目前该志愿团咨询最多的主题,是因疫情产生的恐慌。有这样一类网友,每天会不停地浏览疫情有关信息,越看越焦虑,越焦虑越看,陷入怪圈。针对这类网友,杨伯箫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

“首先,要以权威媒体的报道作为主要浏览对象,不去相信谣言;其次,疫情宅家可以捡起自己的业余爱好,如运动、阅读、画画,陶冶情操;还有,这一整段陪伴家人的时光,对于很多上班族来说不常有,可以多陪伴家庭成员,多做亲子交流。总之,转移注意力,去发现生活中的更多意义,可以打破这一循环。”

截至目前,志愿团累计接待2000人次、其中接受深入心理援助的有268人次、来访中度抑郁症询客1人次。

编辑:魏蔚  审核 :新闻总值班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