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延续400年财富神话的豫商传奇——巩义市康百万庄园
作者:李华云
在河图洛书的发源地,在蕴育中国古文化的黄河与洛水交汇处,沿着蜿蜒曲折的伊洛河向西至邙岭脚下,有一处错落有致,规模宏大的庄园,这就是曾经闻名遐迩的中原封建堡垒式庄园——巩义市康百万庄园,又名河洛康家。庄园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之宝地的美称。全国三大庄园(康百万庄园、刘文彩庄园、牟二黑庄园)排名之首,是山西乔家大院面积的19倍。被誉中原古建典范、中国第一庄园。2001年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庄园建筑
康百万庄园始建于明朝中下叶,明末清初已形成规模。在建造规划上,临街建楼房,靠崖筑窑洞,四周修寨墙,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风格为一体。重重叠叠的飞檐斗拱、古色古香的青砖青瓦,依山就势,雄伟壮观,布局严谨,规模宏大。逐步形成了寺沟、张沟等为代表的明代楼院建筑,以龙窝沟、寨上主宅区、南大院、栈房区、店铺、饲养区、祠堂、木材厂、造船厂、金谷寨等不同功能单元为代表的的清代建筑,又辅以碑楼、牌坊、花园等辅助性建筑。平房围着高楼,高楼套着窑洞,院院独立,又院院相通。前后院曲径通幽,能启能闭,启则浑然一体,闭则各成体系。庄园总占地近300余亩,从而形成了一个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功能齐全,气势恢弘的建筑群落。庭院建筑基本属于豫西地区典型的两进式四合院,兼具有园林、官府的一些特点,是华北地区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康百万庄园不仅以其古建特色见长,尤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们称道,其无处不在的细节,让宏大的庄园更是韵味十足。遍布庄园的砖雕、木雕、石雕等艺术构件,华丽典雅,造型优美,刀法细腻、工艺纯熟、内容繁多、形神兼备,其中不乏“拜师求读”、“尊老爱幼”、“立志成才”、“五子夺冠”等富有哲理的雕刻图案,它们不仅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庄园内展出的康家当年使用过的家具、珍玩、名人书画等珍贵文物4000多件,不仅再现了奢华的生活原貌,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习俗。康百万庄园作为历史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及中原地区民风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李传泽称该庄园是“全国硬山式建筑中最完整、最典型的代表”,诸多专家在游览之后称其位“传统建筑之瑰宝,民间艺术之典范”。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康百万庄园是中华民族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是凝固于时间之河的多重性艺术,它见证了一个家族20余代的兴衰荣辱,如今虽已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但拂去历史烟尘,透过时空隧道,我们不难发现飞檐翘角、青瓦高墙,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且还代表着一段血脉相连的传承,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理念,展示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
历史沿革
所谓的“康百万”,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明清以来对以康应魁为代表的整个康氏家族的统称。“康百万”之称,也是由于慈禧太后的封赐而来。
据考证,康家是明朝初年由赵氏携带儿子康守信从山西洪洞迁移到巩县(今巩义市)康店镇安桥西村安家,为解决温饱,康家在洛河岸边开了一个小饭馆。寒来暑往,小店逐渐成为河洛一带知名的客栈。康家第6代康绍敬也步入仕途,并置办土地和经商。到了明朝中期,康家已拥有大量土地和店铺,成了一方富豪,桥西村也由此改称康家店。
康氏家族从第六代到十八代连续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纵跨明、清、民国三朝。康氏家族人物中最为知名的当数:开始创业有成的第六世康绍敬,开辟大河行船、奠定百万基业的十二世康大勇,富跨三省、悬挂良田千顷牌的十四世康应魁,官居三品、大兴土木的十五世康道顺,接驾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两宫回銮、被誉为康百万的十七世康鸿猷。
康氏家族船行洛、黄、运、沂、泾、渭六河,富甲豫、鲁、陕三省,财富无以计数。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民国时期则是“东刘、西张,中间夹个老康”,康百万为中原三大巨富之一,当时曾有民谚曰:“河里行的康家船,岸上种的康家田,路上跑的康家马,栈里借的康家钱。”“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可谓是其当时的真实写照。
成功密码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然而,康百万家族12代兴盛、400多年不衰,彻底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断言。康百万家族是怎么发家致富的?这样一个商业帝国如何能够屹立数个世纪而不倒?有人说康百万靠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靠“贡献”得官。这只是粗线条的肤浅的归结,跨入这片寨墙高筑的院落,听历史慢慢诉说因由,便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康百万庄园的财富神话和商业传奇。
审时度势紧抓机遇
明清时期,传统“抑商”政策的削弱,使康百万家族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康家抓住商机,大胆经营。农、商、官结合,多种手段并举,互为促进,相辅相成。
一是贩盐起家。盐业从汉代以来都由国家经营,国家收入“半出盐赋”,明、清盐法有所改变:“行盐之法”主要由“官督商办”。当时经商暴富非盐业莫属。康家六代传人康绍敬读书致仕,初任河南洧川驿丞,后晋升为山东东昌府大使,担任管理地方水陆交通与官盐、税务的官员。康绍敬官不算大,但他却能利用明代实行“开中法”(以盐业推动边防及内地和重要仓库运输的办法)为家族在山东、河南之间贩盐提供信息和帮助。也为后来康百万家族经营山东,打下了重要基础。
二是“康朱联姻”。有一个有趣的传闻,说是明朝末期时的某一天,一艘小船自洛水顺河而下,行至巩县康店渡口,日晚泊岸。但见夕阳红云,烟霞氤氲处,邙山起伏如五龙朝天,中间一峰岭,正是金龟探海、独占鳌头之势。老者站立船头暗叹,真乃风水宝地也!于是老者携带家小,弃舟登岸访问村人,得知刚才所见之峰岭名曰五圣顶,其下住一康姓人家。老者欣然前去,并将女儿嫁与康家。此后康家家族兴旺,日渐发达,终成一方富豪。那老者原是洛阳朱姓大户,因乱出奔,无意间发现此处宝地,不惜以女相嫁。且康朱相配,有糠(康)猪(朱)得以茁壮,有猪(朱),糠(康)得尽其用,正是天合佳偶。
而历史的真实是,明末李自成攻占洛阳,诛杀明万历皇帝的第二子福王朱常洵,李妃落难,被康家收留,富上加富,锦上添花。其后,十一代传人康惠与李妃之女结婚,康家第十二代子孙皆出其门下。康朱联姻无异为康家的兴盛发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开辟水运。清朝康熙皇帝为了保障京畿地区的物资需求和发展南北经济,特别重视水利问题。他曾经把三件重要的事情刻在宫中柱子上,这三件事就是平定三藩、河务、漕运,并采取了许多激励措施。康家十二代传人康大勇毅然放弃功名,打破传统“士不经商”的世俗观念,辞官下海。突破地域限制,建造大船,投资水运,做长距离运输贸易。在占领洛河造船和水运市场的同时,开辟山东基地。“先有康大勇,后有兰水城”,使康百万家族的经济势力范围,由中原扩大到鲁南广大地区和江、淮沿河一带。
四是军需合同。清朝嘉庆年间爆发于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的白莲教起义,历时九载,是清代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因流动性大,而且多在山区作战,易守难攻,清军耗费极大。康家十四传人康应魁(堂号崇公)及时捕捉信息,疏通清朝军队将领勒保等人的关系,签订长年合同,供应百万清军棉花、布匹等物品,发了近十年横财,开辟了三原、泾阳、富平等棉花基地,“先有康崇公,后有泾阳城”。“头枕泾阳、西安,脚蹬临沂、济南。马行千里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就是这个时期流行的民谣。
五是抗捻赈灾。清朝中后期,继太平天国起义之后的捻军起义,给清朝统治以沉重打击,但也给北方的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康家第十五代传人康道平顾全大局,响应清廷号召,修寨垒堡、操办团练、抗击捻军、保乡保家,使捻军未能逾越康店一步,受到河南官绅和清廷重要官员赞赏。当时,康氏家族酿酒远近闻名,当地百姓云:“下济南,走西口,最想喝的是康家酒”。由于河南兵匪之祸及自然灾害不断,百姓吃不饱饭,康道平宁愿把粮食都赈济百姓,也不再酿造家酒请客送礼。河南知府陆襄便赐给康家一块“义赒乡里”匾额,并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禀报了康家赈灾之举。从庄园保留下来的大量石刻中,有许多是当时乡绅达官的颂辞,康家美名可见一斑。这对康家的生意也有着巨大的助益。
六是迎驾两宫。1900年5月,以英美为首的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之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往西安。一年后,两宫返京途中路过巩义,由于当时河南财政亏空,当地的知府无力接待,于是就让康家出力。康家十七代传人康鸿猷慷慨应允,好事办好,斥巨资准备,盛情接待,又雪中送炭捐资清廷一百万银两。当时慈禧太后满意的说,没想到在这穷山沟里竟然还有百万富翁。第二年,康家被赐"神州甲富康百万"金匾,从而使康百万名扬天下。
多点布局 善于经营
从清朝中期开始,康百万已经和沈万三、阮子兰齐名,被称为中国民间三大“活财神”,到民国初期,"东刘、西张,中间夹个老康",康家依然是中原三大巨富之一。康氏家族的成功得益于经营管理有方。
一是稳妥发展的理念。康氏家族基本采用了“多点布局、多种经营、互为补充、以点连面、长藤结瓜”的企业发展方式。把河南巩县作为大本营,然后扩展周边。根据经营需要,择机在山东、陕西开辟基地。经营品种多元化,钱庄、粮食、油料、棉花、布匹、丝绸、药材、木材、石头等,啥有市场、啥挣钱、啥方便做啥。按康家的判断,"天下平安、丰收者十之一,灾荒、战乱者十之九"。多点布局、远地布局,东方不亮西方亮。即是某个地区有兵荒马乱或自然灾害发生,另一个地方可以继续做、可以补充,以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相公制”管理模式。怎么把生意上纷繁复杂的事务管理的井井有条,康家在管理上动了很大脑筋,就是实行 “相公制”(职业经理人)管理法。相公制采用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即以老相公总管(相当于公司总经理),老相公对康百万家族的当家人负全责。老相公之下设四大相公(相当于部门经理),分工明确,管理内外事务。
康百万家族生意做大之后,在河南、山东、陕西等地分设了很多栈房(相当于分公司),康家的栈房分高、中、低三级,高级栈房设在重要城市和黄河大码头上,如西安府、开封府、济南府等。康家设立三个大相公分部负责河南、山东和陕西区域,管理高级栈房。分区负责的大相公之下设立若干相公,管理中心各栈房。相公之下又设小相公,负责重要的行政和业务工作。
康家最鼎盛时期,在各地设立栈房,分别设置有四老相公、八大相公、三十二相公和无数的小相公。栈房不仅管做生意,还兼管当地的土地的买卖和出租。这种管理很像一条“巨无霸”的章鱼,牢牢地把千里之外的财产紧紧掌控在康家家主的手中,就像我们现在的跨国、跨省、跨区域企业集团一样,节制有效、收放自如。康家还定时或不定时召集各地栈房的相公们回来述职,分析形势,研究问题,提供决策思路。他们就是依靠这样先进实用的管理方法,把家族企业变成为企业家族。
目前在康百万庄园中,保留着的相公窑仿佛还在诉说着当时相公们繁忙的工作场面。
三是重视选人用人。康百万家族打破传统的家族管理或宗亲式管理办法,重视网罗社会人才,他们从各地挑选有潜质的人进入栈房工作,经过实践锻炼,再根据其能力将其分别安排不同的“相公”岗位上。康家人连自己的儿子想当“相公”,也得经过这种方式选拔才可。
康百万家族家业遍布几个省,而康家人又特别恋家乡,不愿长期在外生活。而这些从各地选拔出来的相公们却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康家忠心耿耿,对康家的生意规划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诚信为本 义中求财
诚信是做人之本,更是经商之道,而正确的义利观也是做人和经商的道德要求。康氏家族在经商过程中,坚持诚信为本、义中求财、以义制利、以义为上,营造了和谐的经商氛围。
在庄园幽深典雅的院子里有一口井,井台青石砌成,辘轳静静地横在上面,绳子缠绕出沧桑时光。井旁有一石板,上写“叶氏井”。古井无言,却默默记录着康家人讲诚信、讲义气、重乡情的一段往事。
在康家庄园里怎么会叫叶氏水井呢?导游告诉我们,这口井所在的土地原来是叶家人所有,与康氏为邻。康家扩宅院想买下叶家的地,叶家人表示地可卖但井不能卖,因为水代表着财源。地卖了,还能可以再买回来,财源卖了可要辈辈受穷翻不过来身了。康家以为叶家是想多卖一些钱,又派中间人去撺掇说和,只要地和井一起卖,价钱提高多少,由他们说。说了好几次,叶家还是一口咬定,卖地不卖井。按风俗乡规,付了定金后契约不能改变,地和井就得一起卖掉。如果打起官司,叶家准输。可当时的家主康大勇说:“强扭的瓜不甜。都是邻居乡亲的,咱得尊重人家的尊严和意愿,何必伤了和气呢?”结果康家盖房时就留下了这口叶氏井。
康家做生意重信轻利,有诺必应,有口皆碑。下面从康应魁泾阳焚棉事件中可窥一斑。
清朝嘉庆年间爆发白莲教起义,康应魁在陕西泾阳收棉花,按要求必须在冬天之前发至清军所用之地。但由于受到了当地一些兵匪势力的阻挠,水路运送棉花的船只受阻,棉花有点轻微发霉。一般商家都会低价出售减少损失,但康应魁却将一百多万斤棉花在泾阳河畔举火焚烧。又赶忙从河南、山东以更高的价格收棉以保质保时的送达清军处,正是此举为他赢得了一份长期的军需品订单,获得了巨额财富。
义中求财,重信轻利。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认可度,使这些无形的资产转化为有形的资产,对康氏家族的长期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庸之道 留余他人
康百万庄园中康家主客厅上方,悬挂着一块造型独特的家训匾,也是康百万庄园中的镇园之宝“留余匾”。它的形状看上去既像一幅展开的书卷,又像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金底上面书写着“留余”两个黑色的篆体大字。匾额铭文南宋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句座右铭《四留铭》: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接着是明朝进士高景逸的两句话“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最后一句总结道:“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
在康百万庄园内有很多类似“留余”意思的匾文或对联,体现出康家人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和对天地、对国家、对百姓、对子孙的一种思维及态度。“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康百万家族历代人也确实用行动落实了这一家训。
留余思想要求不可穷尽一切利益归己所有,要实现一定程度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康家热心公益,建学校、赈灾民,修筑黄河大堤等善举有口皆碑。据记载,康应魁75岁生日那年,族人和乡亲来为他祝寿,酒过三巡之后,他当众一把火烧掉了族人和乡亲们欠债的账目。他这种焚烧债契,仗义疏财的行为再一次在中原大地造成轰动效应。康家也因此被老百姓誉为“大善人”、“活财神”而广泛称颂。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忌盈忌满、过犹不及。这是儒家中庸之道的精髓所在。康百万家族平衡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大智慧,既有效消解了一些社会矛盾,也为自己获得了较为宽松的生存发展环境,更是康氏家族繁荣昌盛四百年的致胜法门。
重视教育 厚德传家
康百万家族重视教育,厚德传家。为确保孩子们得到良好教育,康百万家族投巨资设立儿童私塾、青年学馆、藏书楼,花大价钱聘请名师任教。据记载,名师中有举人孙涵三,他学习先人悬梁刺股的刻苦精神,一边背煤谋生,一边读书学习而中举。贡生康裕远,饱经风霜,阅历较深,曾做过知县的幕僚,为人正直,从不趋炎附势,却怀扶弱济贫之志。举人赵凤鸣,学识渊博且品行高尚。远近闻名的三位老师,在康家教了一辈子书,将毕生所学,尽传康家子弟。
置身康百万庄园,抬头俯首皆有匾额楹联与石刻碑文映入视线,内容无一不是以敬老、和睦、育人、行善为准则和家训名言,充满着经纶济世的智慧,蕴涵着深厚的人生哲理。例如,“留余”“致中和”“居贵敬”“行贵简”“端洁退让”“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志欲光前惟是读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持家”“友以义交情可久,财从道取利方长”“心术不可得罪于天下地,言行要留好样于子孙”等等。从这些遗存的匾额楹联当中,我们可感受到康氏家族对于子弟修身养性的重视,值得我们仰望和深思。
在庄园的一个院落里,有一张用青石板雕刻而成的桌子置于中央,它是康家人中秋节拜祭月亮时所用的石桌。石桌看似毫无特别,却暗藏玄机,原来在桌子底部竟刻有一篇文字反写的铭文。中秋月圆时,桌下放置水盆为镜,倒影映见文字。铭文书曰:“顽然一块石,谁道有精神?岂知经镂刻,还能见天真。刮去垢兮磨其光,棱角铮铮類珪璋……”。这篇别具一格、涵义隽永的《石案铭》反映出康家对于子弟的教育可谓别具匠心。就连中秋拜月、赏月之际,也不忘提醒、启迪后代子孙励志进取。玉不雕琢不成器,人不历练不成才,《石案铭》揭示的正是这个道理。
在康百万庄园南院,一间厕所的门楣上刻有“三上成文”四个大字。这一门楣取自欧阳修的《归田录》,意在提醒子孙后代即使是在厕上、马上、枕上,也可以学习和思考。足见康家长辈花了不少心思营造劝学的氛围,为督促后辈勤奋学习的良苦用心。
走在康百万庄园里,每一处的布局、每一处的建筑、每一处的细节,都让人折服而又肃然起敬。它是传统建筑之瑰宝、民间艺术之典范,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家族兴盛的见证,它还代表着河洛文化所孕育的精神文明和商业文明。康百万家族不仅用诚信为本、义中求财的商业道德和锐意进取、善于经营的商业头脑成就了一代财富神话,而且用重视教育、厚德传家的良好风尚和报效国家,报效乡梓的赤子情怀留下了一段古今佳话。
康百万家族的辉煌虽已成为历史,但仍留给我们无尽的沉思与遐想。康百万庄园已经不是单纯的形物,它已化为一种元气、一种精神,渗透和飘荡在辽阔洛水之畔、巍巍邙山之上……
编辑:郭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