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草帽教授”陈兴义:一把“红色钥匙”激活乡村振兴的精神密码

2020-05-06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王辉 通讯员 刘春德 徐春浩)怎么铺地、怎么种树、怎么砌墙、哪里开路……河南理工大学建艺学院原院长、“草帽教授”陈兴义把课题从讲台延伸到了乡村街巷,一次次到农村调研,了解乡村现状、苦思发展对策、亲自指导施工。

作为一个吃大米饭长大的南方人,多年来,他风里来雨里去扎根乡野,和农民一样戴着草帽一起吃北方人的大碗面,村民们亲切地称他“草帽教授”。慢慢地,陈兴义也习惯了这个称谓,后来,甚至连他所带的团队都成了“草帽团队”。

从沁阳市九渡村的第一次试水,到博爱县南朱营村的大刀阔斧,再到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北西尚村的开花结果,陈兴义探索出一条“设计扶贫”的新路,用一把“红色钥匙”激活了乡村振兴的精神密码。

用红色基因“激活”乡村振兴

作为太行山一带革命烽火的主要策源地,焦作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巍峨的太行山脉脚下,其“太行八英”“太行人民的儿子——九纵”等红色革命事迹,正是数千年来勇于牺牲、乐于奉献太行精神的积淀和延续。

为赓续红色传统、凝聚脱贫力量,陈兴义2015年发起组织了美丽乡村行动计划服务团队,多方考察当地红色文化,探索出“设计扶贫”的新路,总结出“打造红色走廊、开发红色产品、形成红色产业”等12条路径,在激活红色基因当代价值的同时,带领老区实现乡村振兴。

“通过精准设计,村里的红色文化真正‘火’了起来。”这是在十二会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作为享誉太行山的红色根据地,海拔700余米的十二会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曾是焦作党政军机关驻地,村内现存有太行区第四专区,焦作市委、市政府等旧址遗迹。

“十二会村红色资源丰富,群众们思想觉悟较高,利用‘红色长廊’把老区生活、生态农业、文化娱乐等串联连来,定会成为一张烫金名片。”陈兴义说。

来到十二会村,村口巨石上“红色十二会,焦作西柏坡”几个遒劲大字映入眼帘。走进村内,几年前陈旧的屋舍、破烂的道路,灰尘满地、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的革命遗迹……如今焕然一新。

村中央一棵1500多年树龄的大槐树被誉为充满传奇色彩的“革命树”。如今,这棵大树正见证村民们的小康生活。

2018年被命名为焦作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2019年成立焦作市十二会村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争取到发展资金2500余万元……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已实现“美丽蝶变”。十二会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连红利说,“村庄之所以最近几年如此受欢迎,主要归功于‘草帽教授’的倾情付出与无私奉献。”

  “草帽教授”陈兴义(左)在给村干部讲解村庄规划方案

据连红利介绍,陈兴义因地制宜规划出“做好红色文章、带动绿色旅游、启动生态采摘”的发展“三步曲”,用红色基因“塑形”革命老区,“激活”了乡村经济。如今,村里的红色遗迹已被修缮保护,具备了红色旅游的接待条件,去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

“只要把好红色文化脉搏,今后还会有更大的惊喜。”一旁的陈兴义鼓励说。

据介绍,为整治山村环境,村内8名老党员组成“突击队”,其中年纪最大的78岁,最小的56岁,他们不讲条件,带头拆除部分院落,抬石头垒护坡,有的还主动拆了自家房子。作为“急先锋”,他们的无私奉献感染带动了整村人,许多村民捐款捐物……

  “草帽教授”陈兴义(右一)在指导村民修缮房屋

“一颗红五星从十二会村的石头房里冉冉升起,照亮了村旁绿色的山坡。”陈兴义还为十二会村免费设计了个Logo,将红色文化与绿色产品紧密融合。生态气候适合种植小米的该村还因此发了一笔“小米财”。连红利说:“去年年底,有个买家一看包装,当场订购了1400公斤,从春节至今,虽受疫情影响,但仍卖出2000多公斤,收入4万多,人均增收1000多元。”如今,村里已决定将生产的柿饼、山楂、红薯粉条等农特产品都打上Logo,包装一番,还计划建个山货市场。

“凡美丽乡村建设成功的地区,都擅长树品牌。许多地区建设的短板在于缺乏品牌意识。”陈兴义说。

目前,围绕“深挖红色基因,激活乡村振兴”主题,这个只有47户、128口人、名不见经传的偏远小山村正逐步发展成一道靓丽的红色风景线。

用红色历史“铸魂”乡村振兴

作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诞生地,寨卜昌村落环境曾“惨不忍睹”。陈兴义认真梳理存在问题,提出“让传统文化‘充满’古田园、让红色历史‘入驻’古民居、让党建精神‘串联’古村落”的思路,凝练设计出“古村落+红色历史”元素的村落标志。通过2年的建设,如今的寨卜昌已成为焦作市首批社会资源旅游访问点、各单位党建活动理想选择地。

“在革命老区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红色历史凝心铸魂的时代作用,让嵌入红色‘芯片’的老区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陈兴义深有感触地说。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让村内曾经被世人冷落的明清古建筑群成了火红之地。”寨卜昌村干部王跃进说。

2009年8月15日,寨卜昌村举办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成立62周年庆祝大会,拉开了该村淬炼红色名片、发展红色产业的大幕。

作为“英雄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部队的诞生地,在陈兴义的设计、推动下,寨卜昌村高举“红色旗帜”,构建“红色先锋”工程,组织老红军、党史干部讲“红色往事”,加强“红色服务”构建“红色家园”,以“红色方阵”为抓手全面推行“红色+脱贫攻坚”“红色+基层治理”“红色+便民服务”......激活基层党建“神经末梢”。

目前,村里修建出一条“春赏花、夏品果、秋怡情、冬康养”的“红色”致富路,彻底解决了老区人民边缘化、贫困化问题,实施全面振兴的梦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用红色文旅“擦亮”乡村振兴

“作为农民的孩子,我对乡土、乡村有着独特、深厚的感情,把热情挥洒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是我的执着追求。”陈兴义说。

从焦作沁阳市九渡村到博爱县南朱营村,再到示范区北西尚村,陈兴义推行的“设计扶贫”呈现出“落地生根、全面开花、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

2013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九渡村是陈兴义接手的第一个设计扶贫村,该村由于建设规划落后、产业单一,村民人均年收入仅数百元,集体经济基本为零,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陈兴义带领团队对九渡村进行整体规划,完成综合性图纸300余张,免费为九渡村制订了“一带两翼六区”的文旅发展规划,打响了“太行石头村,豫北小桂林”的全域旅游品牌。目前,民俗旅游、餐饮住宿、水上游乐、土特产品加工销售等产业逐步形成,年接待游客达到4—6万人次,户均收入在万元以上。

“改变乡村落后面貌,必须有一支有乡村情怀、专业水平的团队。”“草帽教授”团队成员、河南理工大学建艺学院院长王同文说,“多年来,陈兴义正是以自己的行动带出了一支不被利益左右、乐于公益,不被定式约束、敢于创新,不被专业限制、学科齐全的乡建‘铁军’”。

在南朱营村,陈兴义带领团队进行了以农耕文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景观设计、墙体彩绘,演绎出一幕幕生动鲜活的乡村神话,使这个省级贫困村不但顺利“摘帽”,而且扎实了脱贫攻坚的“防滑链”。

“北西尚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一跃成为焦作市示范区美丽乡村示范评比第一名,成为焦作首批社会资源旅游访问点。这个成绩的取得,陈兴义功不可没。”北西尚村干部群众们说。

积极发掘党建文化、乡愁文化、旅游文化,打造以文化广场、国学讲堂、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中心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建综合体;创建以村史馆、乡愁馆、老年文化中心、家风馆、荣军堂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愁文化体验区......“草帽团队”应邀进村后,整体规划设计并推进实施,目前该村党建综合体已成为焦作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党建示范点的亮点工程之一;乡愁文化体验区已列为焦作首批社会资源旅游访问点。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办好。”陈兴义说,“乡村振兴背后代表的是历史和文化,凝聚的是乡愁与记忆。在新时代的命题下,乡村振兴在谱写老街新曲的同时,应为历史留存一份醇厚记忆。在审美层次上与时代接轨,在设计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美丽乡村应该是‘现代生活+自然生态+传统文化’的综合体。”

“您的观点突破了传统思维定式,极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为政府部门提供了极富实践价值的智力支持,为学者提供了全新方向的思维启迪,为乡村振兴事业参与者贡献了行之有效的发展良策。”2019年5月,第四届古村镇大会组委会给陈兴义的邀请函中对他进行了中肯的评价。


编辑:姜秋霞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