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洛阳“泥人赵”——把“洛河泥”捏成新“乡愁”

2020-05-25大河网

赵宏涛痴迷泥塑

  编者按

  河出图,洛出书。

  河洛文化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也正是因为有一批这样的手艺人,他们用执着的追求、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匠心,让河洛文化的名片古今辉映、青春焕发。

  即日起,河南商报开设《河洛手艺人》栏目,以发生在河洛手艺人身上的文化传承为样本,讲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洛阳好声音”,助力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河南商报记者付首鹏文/图

  摔泥、捏塑、刻画……5月21日,在洛阳市宜阳县城东南的红星小镇赵宏涛艺术工作室里,一堆毫无形状可言的泥块,在赵宏涛手里,不到15分钟时间,就变成了憨笑的“中年男子”形象。

  今年53岁的赵宏涛,和泥打交道有40来年时间了,在宜阳乃至洛阳都有“泥人赵”的称呼。

  受家庭影响从小痴迷捏泥巴

  赵宏涛是宜阳县韩城镇官庄村人,他的父亲是当地剧团的编剧,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就喜欢美工艺术。

  “小时候经常跟父亲去剧团,那时候看到美工老师做的各种道具、场景很精美,就特别喜欢。”赵宏涛说,他也就跟着模仿,布个场景、做点小玩意儿玩。

  那时候农村的孩子做各种东西的材料,无外乎泥巴。一来二去,赵宏涛捏出来的东西,看着还很像回事。于是,父亲就带他到处拜师学艺。

  “我们那儿有个叫张乾的,泥塑做得不错,也是洛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那时候就拜他为师。”赵宏涛说,当时十来岁的他,走上了和泥巴打交道之路。

  返乡创业土路子开启新生活

  参加工作后,赵宏涛先后在当地的电影公司和国营陶瓷厂担任工艺美术设计师。2000年,他辞职“下海”,开始了“北漂”的生活。

  “一开始是在北京一家雕刻公司做设计,偶然的机会进了剧组做美工。”赵宏涛说,10年时间,他曾做过《铁道游击队》《沙场点兵》等多部电视剧的美工工作。

  2010年,赵宏涛返乡创业,在家乡官庄村办起了泥塑艺术品加工厂。

  “原料就是就地取材的洛河里的淤泥,经过千百年的冲刷沉淀,很适合做泥塑。”赵宏涛说,“泥塑是有灵性的,必须有自己的风格。作为艺术品,要想有市场,必须引发人们心灵的共鸣。”

  经过一番思考,他把题材定位为河洛乡土文化。于是,憨笑着的山里娃、蹲着吸烟的汉子、说悄悄话的老大爷老奶奶、古朴的豫西民居、老井和辘轳等充满乡土风情的泥塑作品被创作出来。

  泥塑“乡愁”成乡村振兴“新宠”

  在赵宏涛艺术工作室,一座约1.5米高、姿势像是织布老奶奶的泥塑,正在晾干中。

  “这是一个村里搞民俗展示,让我给做的织布场景雕塑。”赵宏涛说,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泥塑也成了“新宠”,不少地方邀请他通过泥塑的方式来重塑“乡愁”。

  赵宏涛说,和传统的泥塑相比,现在的泥塑都比较大,制作流程和技术也不一样。

  去年他做的乡村乐队、过大年、下棋、农耕等反映乡愁、乡村文化的泥塑,被广泛运用于当地乡村建设中,“去年这一块的产值就超过了百万元。”赵宏涛说。

  今年疫情发生以来,赵宏涛还历时40余天做了一座反映战“疫”内容的泥塑,安装在赵宏涛艺术工作室所在的红星小镇文化产业园中。

  “每天来这里参观的人看到这座泥塑,就会去合影。”赵宏涛说,传统的手工艺术,只有和时代结合起来,才能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也是他以后努力的方向。

编辑:谭敏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