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渚清沙白鹭飞回

2020-08-13大河网

  展翅欲飞的白鹭。李景堂摄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李昊祁道鹏

  暮夏时分,地处伏牛山北麓、洛峪河西岸的汝阳县城关镇河西村草木葱茏。8月11日午后,熏风渐起,杨树林下一群孩子玩得正酣,忽见树影婆娑、黑影乍现,三五只鸟腾空而起。那鸟身形灵动、周身雪白,长长的喙和脚泛着青色,在空中舞作一团银光,煞是好看。

  河西村党支部书记张聚才指着落在河边浅滩觅食的鸟,笑着说:“这些白鹭可是‘贵客’。以前不到100只,现在有一两千只哩!”说着又走向岸边,“喏,光那棵树上就挂着三四个巢。”

  山如屏,水如练,白鹭于飞戏翩跹,好一幅恬淡静雅的乡村生态画卷。

  但在5年前,村里还是另一副光景。“那时不少人在河边倒垃圾、洗农药喷头,还有人图省事把污水排河里,河水腥臭。”村民李亮家住河对岸,回想当年情景,他眉头紧锁,“为了拦住那味儿,家里窗户一年到头没咋开过。”

  原本清澈的洛峪河成了人人掩鼻的“臭水沟”,每年春天都来“赴约”的白鹭也不辞而别,一连几年未曾出现。

  白鹭尚可“另谋去处”,村民却难离故土。

  家住深山的孙占宾有3个孩子,吃水都要借牛车跑二里地到河边拉,河水变质后急得直跺脚。

  “不能让子孙后代生活在臭水沟旁边!”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从2017年起,河西村连续两年共投入扶贫资金370万元,疏浚河道2.5公里,新建绿地、护坡3公顷,栽种林木花卉近万株,为河岸穿上“新衣”。

  村“两委”还从村集体收入中划拨一部分,安排十几个贫困户定期巡河,打捞河里垃圾。“活不多,每个月干5次,一年增收两三千元,还不影响农活。”准备出发巡河的段红岩说。

  如今的洛峪河河西村段,河中央,睡莲亭亭玉立,河滩上,白杨猎猎柳青青,月菊、百日红争奇斗艳。

  “睡莲能清洁水质,林木能涵养水源。河水清了,鱼虾多了,生态好了,白鹭也回来了。”张聚才乐滋滋地说。

  “白鹭一来,我们发展乡村旅游更有底气。”驻村第一书记郭俊峰说,这些天老有人来村里拍白鹭,县里一家广告公司还打算在这里建摄影基地。除了民俗体验、生态美景,村里正建的小杜沟民俗旅游景区又添了一张“王牌”。

  归来的不只白鹭,还有外出打工的村民。山清水秀的村景和日渐火热的生态游,吸引他们纷纷“回巢”创业。

  段杰娃在外打工多年,去年回村搞起了农家乐。“小院从翻新到开张不到一个月,每月入账3000多元。”段杰娃说,多亏村“两委”帮忙联系无息贷款、技能培训,才能这么快上手。

  “村里不少人动了心思,像老段这样的还有七八家。下半年小杜沟民俗旅游景区对外开放,肯定能带动更多村民吃上生态饭!”说起未来,张聚才信心满满。

  采访手记

  作为生态质量的指示性物种,白鹭的迁徙轨迹可以最直观地反映出河西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然而,把生态搞好只是发展文旅的第一步。现如今,山清水秀的村子不少,但给人们的旅游体验却总是千村一面。

  要想从同质化严重的乡村旅游市场脱颖而出,必须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旅项目。河西村通过发掘自身优势,将文旅开发的重点放在白鹭、传统民俗等特色资源上,既保留了原有风貌,又与其他村子有所区别。相信,随着村民们陆续返乡创业就业、建设家园,一定能将特色文旅发展壮大,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脱贫致富的“靠山”。

  乡村名片

  汝阳县城关镇河西村,地处伏牛山支脉大虎岭腹地,三面环山,有耕地1800亩,林坡面积580亩,2013年被确定为贫困村。全村共536户210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270人。2018年该村脱贫摘帽。

  原先产业以传统种植、养殖为主,结构单一,群众增收困难。2017年以来,河西村加强路网建设,引进浴盐加工扶贫车间;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乡村发展迎来新机遇。


编辑:魏蔚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