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王道隆:破译死亡密码 为逝者证言
大河网讯 (记者 蔡长伟 通讯员 蒋金玲 刘瑞) 从指甲缝里找到下毒证据,从散落的烟头上发现真凶线索,面对一具白骨复原出死者生前面容……
这不是悬疑探案电视剧里的情节,这是他的工作日常。他就是平顶山市公安局中兴路分局案件侦办大队副大队长、二级警长王道隆。
王道隆是一名法医,从警30年,勘验各类现场2540余个,检验尸体1700余具,检验活体人数16000余人,出具鉴定书18000余份。
缜密勘察,分析精准
公安法医鉴定工作是一项要求高度准确的工作,从勘察现场到检验分析,从物证发现提取到实验室操作,王道隆十分重视案件现场勘查与尸体检验的结合,善于从现场细微之处发现线索。
今年6月份,一栋即将拆迁的家属楼中发现一具高度腐败无名男尸,现场发出阵阵恶臭,苍蝇蚊虫四处飞舞,周围的群众捂住口鼻纷纷逃离现场,王道隆接到任务后,二话不说一头扎进现场。
高度的腐败的尸体,虽经过重重检验,仍然没能有新的发现。死因就像一团迷雾,让办案人员一筹莫展。这时,在尸体下面的木板下,一个塑料瓶瓶盖引起了王道隆的注意,凭直觉,他认为这不是普通的瓶盖,甚至可能和死因有着莫大的关联。经鉴定是农药瓶的瓶盖,经过尸体解剖从肝脏检验出体内有农药成分。结合其它证据,最终认定死者系服毒自杀。
事后,周围群众见他说,干你们这行的真辛苦,没日没夜,又脏又累,王道隆很坦然地说,“不管再苦再累,只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死者‘说话’,可以为破案提供关键证据,苦一点累一点不算什么。”
夏天的高温、冬天的严寒、高度腐败的尸体、血腥的现场等等,这些普通人避之不及的恶劣环境,却是法医王道隆工作中最习以为常的一部分。
忠于职守,技术精湛
对一般人来说,死亡就是结束。但对刑事案件中逝去的人而言,死亡意味着又一场“对话”的开始。这场“对话”的解读人,就是法医。
3年前的一起杀人案让他记忆犹新。在案发现场勘验时,因被害人与嫌疑人长期居住在一起,现场取证相当困难;在尸体检验时,受害人颈部无索沟、口唇无损伤及无异物,对造成被害人机械性窒息死亡的作案工具一直无法确定。
如何确定作案工具成为了侦破此案的重中之重。
王道隆调取了多年来的杀人案资料,仔细比对尸体相关的各类数据,再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现场情况及尸体损伤,最终大胆认定作案工具是较为柔软的宽面物质。
随后在证据面前犯罪嫌疑人交待了自己违法犯罪的事实,印证了王道隆的现场分析是正确的。
多年来,王道隆养成了一个习惯,见疑不放,每个案件不论疑点大小,都要认真总结分析。在关键时刻,这些详尽的资料和数据派上大用场了。
王道隆以自己练就的一身专业技术本领,默默无闻,全身心地战斗在公安工作的第一线,攻破了一道又一道难题,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疑难案件。
潜心研究,守护正义
“为生者权,为死者言。”这是法医的职责使命,也是王道隆从事法医工作的准则。
王道隆说:“法医用专业知识去剖析死因、重现犯罪现场、确定死亡时间等,不仅关乎着案件侦破和诉讼问题,还回应着百姓的期待, 所以检验结果要准确、准确、再准确,不能出丝毫差错。”
作为单位技术骨干,王道隆紧盯法医技术和刑侦理论的最新发展,不断加强技术理论和法律知识学习,不断探索刑侦技术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积累了大量的工作实战经验,仅工作笔记就上百万字,练就了过硬的基本功,成为了法医行业的佼佼者。
他撰写《刍议外伤性嗅觉丧失的鉴定问题》《论面向社会服务的法医临床学鉴定结论的审查》等多篇论文在不同的刊物发表,与他人合写的《法医学心脏检验理论与实践》一书也已出版发行。
近年来,王道隆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多次被评为全市优秀人民警察、全市公安机关国庆70周年安保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全国“两会”安保工作成绩突出个人等。
深耕法医三十载,岁月流转一轮回。如今,50岁的王道隆怀着对法治的精神,对逝者尊严的敬畏,坚守初心,履责担当,在破译死亡密码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编辑:姜秋霞 审核 :邓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