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为《神都志·应天长歌》国风机器人演出多次发文点赞
国庆假期,《神都志·应天长歌》国风机器人演出在隋唐洛阳城应天门精彩上演,得到了广大游客的一致好评。清华大学微博、官网多次发文,点赞《应天长歌》。

▲清华大学官网新闻截图

▲清华大学与洛阳文保集团微博互动
本剧由洛阳文保集团和清华美院交互媒体研究所统筹,墨甲机器人团队、窦辉视觉工作室和叶枫工作室共同制作。
▲潘沪生接受采访
作为全国首部机器人舞台剧,《神都志•应天长歌》国风机器人演出以全国首创的多款音乐机器人为主演,充分利用声、光、电等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手段,与真人表演相结合,创新演绎大型国风音乐机器人科技舞台剧。

演出讲述了一位古代匠人打造机甲偶人,为武则天登基大典献礼的故事。剧中,六台机器人和三位真人演员共同配合演出。此剧建立在奇幻的穿越线索之上,以浪漫情怀突显机器人的神秘能力,这些机器人角色都具有浓郁的中国风特点,剧情的构建完全基于史实,引发透视历史细缝的遐思。



机器人演员在演出中分别演奏了竹笛、箜篌和击鼓,还会“说相声”。

剧中两个非常风趣的宫灯机器人演员——胖坨坨与瘦坨坨。胖坨坨一开场就为观众献上了一首它“自己写的”rap,全剧音乐由旅奥青年作曲家天啸先生作曲,并试用音乐复现大唐盛世文艺的高妙。

演出者为来自北京的音乐剧专业新秀演员及洛阳本土优秀的年轻演员,他们以专业实力和敬业精神完成了与机器人演员无缝配合的、有艺术感染力的人机互动。
▲演员接受采访
作为一支具有突出舞美表达能力的创作团队,在本剧演出中,使用了构造复杂的机器人、绚烂的灯光设计、舞美设计、服装设计、剧情创作以及音乐制作,使观众有如直抵大唐盛世的幻境体验。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在演出现场,观众自发的阵阵掌声,是对这场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创新演艺的最大肯定。掌声响起的地方,都是有关家国情怀、民族自信的情节,可以说是不仅“科技含量高”,更是“立意主旨好”。
▲游客采访
正如清华大学在文章中讲的那样,将机器人表演和舞台演出相结合,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机器人和演员在舞台上的配合能够表现出更加细腻的情感交流,为机器人交互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而结合历史文化元素的机器人舞台表演,也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