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除了看展览 我们在美术馆还能怎么玩?

2020-10-29大河网

郑州美术馆新馆展览记者许俊文摄影

孩子们在樱桃美术馆写生受访者供图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王珂

  几天前开馆的郑州美术馆新馆,600张首日预约门票3小时被抢空,本土公众对艺术的期待跟渴望可见一斑。

  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顺河路的郑州升达艺术馆,每周末的艺术会客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圈内人和圈外人。远在“美丽乡村”樱桃沟的樱桃美术馆,间或有市区的艺术爱好者驱车前来,周边村落的学校中小学生成群出现,展厅内黄土原料制作的装置作品、画框中的河滩地仿佛是他们熟悉的而又全然不同,好奇、观看、临摹,园区内驻场艺术家为孩子们做着简短的现场解说。

  此外,郑州市区及近郊各处、商业空间,零星散落着一些“美术馆”,有的只是一套不足百平方米的单元房,展事有一搭没一搭的,海报也只是放在自家门口,连楼上楼下的邻居都不晓得自己身边就藏着一座美术馆。

  在雄心勃勃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美术馆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不妨来打望下公立美术馆之外的风景。

  你逛了个“假”美术馆?

  刚开始寻访美术馆,大河报记者即被内行告知:平时见到的好些“美术馆”,未必真是美术馆,更多的其实是画廊。

  二者的区别在于管理批复单位和业务范围,以及由此而来的政策待遇。2015年,时任河南省美术馆馆长的化建国曾主持了一个全省民营美术场馆的调研,并开展省内基层美术场馆队伍的培训,“当时许多场馆办展览,在专业性上都相当欠缺”。摸底调研才发现,真正注册的民营美术馆很少。

  “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是经文化部门或民政部门批复管辖,明确非营利性质的美术展馆,应当有场馆,有馆藏,面向公众办展览并免费开放,承担一定的公共教育职能,常规不允许进行艺术品交易;相应的,能够享受一些文化部主导的政策,譬如馆长的专业培训、一些项目资金补贴。”

  目前为止,郑州符合这个定义的民营美术馆有樱桃美术馆、彩虹盒子、中美术馆三家。

  郑州升达艺术馆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是企业家捐建,交给郑州市美术馆作为分馆使用,去年底交给郑州市文投运作,但不是公立美术馆,跟省馆、市馆在运作上有天然差异。更多的冠以“美术馆”名称的机构、场馆,严格意义上是画廊或文化公司,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所做的也通常是商业性展览,交易是主体业务。

  美术馆还能怎么玩?

  10天前,河南省美术馆馆长于会见在升达艺术馆做了一期开放式对谈,跟前来的艺术爱好者面对面交流艺术。

  这是升达艺术会客厅系列活动之一,该活动每周末进行,不到半年已做了几十期。每期邀请一位或几位艺术家与来到现场的观众对话。对话通常有主讲艺术家的作品展同期进行。

  活动有特别冷场的、比较小众的,也有爆满的,“大部分都不错,年轻人占比较大”。

  “艺术会客厅的形式仍在摸索中,开始时我们也不知道会变成现在的样子。”馆长冯世夔说。

  起初发布在B站的是对谈现场直播,两个多小时全程,做了一段时间,点击量停留在两三百,“没人看”。改,现场录了视频剪辑发布;后来,前期介入,到艺术家工作室去拍,跟艺术家深聊,制作短视频发布;现场活动之后,回顾总结和提炼,继续延展、发酵。“这已经是策展的内核了。”

  升达艺术会客厅制作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会见大地”短视频的操盘手毛玥瑶,是团队最年轻的成员,1997年出生,考取了伦敦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专业硕士生,因疫情延迟一年入学,加入了团队。

  在于会见那期的视频中,其作品并没有出现,也没有他的影像。“提取了于老师作品中的元素,进行了二次创作”,配合内容总监任璐所做的文案,成为一件独立的完整的影像作品。而观看感受跟观看艺术家的作品是统一的、吻合的,也是强烈的。

  团队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加入,操作中迅速吸收年轻人接受的方式,get到年轻人的点。

  “我们没有圈子,我们是个平台,选择的艺术家不局限于体制内外、江湖、学院,也不框于某种形式,期期有碰撞,一直在复盘。”冯世夔说。

  艺术没有边界,平面到立体,单一到多元,静态到动态,单向传递到互动,时间、空间、理念上,不设边界。怎么好玩怎么来。“其实我们就是做了一件最简单的事,就是美术馆该干的事情。”

  升达艺术馆践行着一位美术界前辈的话:美术馆的服务对象是公众,而不是艺术家。有这句话垫底,一切迎刃而解。

  艺术会给乡村带来什么?

  从郑州市区出发驱车一小时,即可抵达4A景区樱桃沟,穿过樱桃树林之间驾驶体验极佳的道路,一座气息独特的红砖楼房在村居中间显现——这里就是樱桃沟艺术园区。

  园区由一座上世纪90年代的废旧工厂改建而成,拥有一座800平方米的美术馆,13个艺术家工作室,驻场艺术家们在这里创作、生活、办展,并面向周边学校开展美育公益课堂。

  园区里的樱桃美术馆常设艺术展,除了市区来的观众,周边的村民跟孩子也会前来“围观”。馆内正在进行的“垚——黄河故事写生展”,征集艺术家沿黄河省内段写生,呈现新鲜出炉的作品。

  驻园艺术家刘博主持公益课堂,在创作之外,教孩子画画给了他又一重身份。走在村里,时常有村民跟他热络地打招呼“刘老师”;每年5月樱桃下来的季节,村民挎一篮自家新摘的樱桃来送给老师们吃;带学生到林子里写生到中午,总有学生家长主动送饭。旁边正疯跑的幼童会突然在画架前驻足,盯着看,静默许久。许多微妙的变化每天在发生。“不敢说改变什么,就是有那些微妙的、细微的不同,小小的惊喜、美好、小确幸。”

  美丽乡村的美丽艺术会带来什么?或许并没有什么,艺术就像是抛下大海的漂流瓶,里面保存了人心中最珍贵的东西,和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樱桃沟艺术园区创办人朱志庆是艺术爱好者,园区是他的精神领地。十几年前就开始关注艺术园区,去许多个城市考察,“一座城市需要一个这样的存在,一个文化味道的场所”。

  受邀为樱桃美术馆策划开馆首展“80、90后艺术展——星象”的化建国说,这个园区并不大,但已是形态比较完整的艺术园区,有展馆,有规范的身份,有比较专业的运营方式。美术馆应当具备的公共教育、收藏、学术交流、展览四项职能,它都具备了。它还把这些事做到了最基层,让乡村看到专业的美术作品,这是公立美术馆做不到的。

  农民工“老万”系列作者、大地艺术家王刚常驻北京798艺术园区,对艺术园区的生态感受深切。他表示,企业家愿意投入巨大资金做艺术园区,是个很大的付出,作为展示、研究、推广艺术的公益场所,严格意义上做美术馆是不可能挣钱的。

  王刚认为,樱桃沟艺术园区的可贵在于,它在乡村这个社会最微小的细胞,优质资源难以覆盖、抵达的地方,做最基础的美术启蒙。乡村的孩子们能够进入真正的美术馆,学习、传承,接受审美的基本教育,这是可喜的,值得推广的。

  同时乡村是人类文化的末梢,园区在这里从起初的突兀,到与周边和谐共生,营造了良好的艺术生态,它不是孤立的。有了生态,而后有万物生长。

编辑:谭敏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