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以史为镜廉鉴今天

2021-01-29河南日报

  《党政干部廉鉴》陈良著红旗出版社出版

  □唐宝民

  腐败问题,是一个世界性历久弥新的老话题,几乎与国家政权相伴而生。腐败损害的是公众对政府的信念。诚如南非学者罗伯特·克利特加德所说:“腐败是政府最大的痼疾,其危害性仅次于暴政。”所以,反腐败不仅是必须的,而且必须持之以恒。

  陈良先生是一位资深历史学者,他对历史上的腐败问题颇为关注,《党政干部廉鉴》便是他最新的研究心得。本书历数历史上贪官污吏的贪腐、深入分析历史上廉洁官员的精神特质,为“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有益的参照。

  这本书分为两辑,第一辑为我们展现了历史上十几位清官形象,探寻他们清廉自守之内因与外因;第二辑主要讲述十几个贪官的贪腐,深刻提示教训。作者浓墨重彩描绘包拯、海瑞、于成龙等清官廉吏,于细微之处显现他们的高尚行为与人格力量。在讲述于成龙的故事时,这段文字令人感动:“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于成龙升任福建按察使,乘船从湖广黄州出发赴任。按照惯例,沿途花费皆由所经州县供应。于成龙为了不扰累地方,在官船即将起行时,匆匆派人上岸购买几担萝卜。送行者向于成龙投以疑惑的目光,他只是淡然一笑。他们怎能料到,这些萝卜竟是于成龙沿途所需的食物。”几乎所有的清官,都有勤俭节约的习性,而贪官则相反,一个官员一旦沾染上了奢侈之风,贪污腐化行径也就接踵而至了。因此,陈良先生警示说:“官员奢侈糜烂的开始就是国家危亡的征兆。官员如果贪图享乐,追求奢靡生活,就会以权谋私、中饱私囊,把社会资源用于满足口腹之欲、感官之乐,这样势必败坏政治生态与社会风气,从而危及国家存亡。”

  在反腐问题上,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是为了给今天提供镜鉴;这是一本语言生动、文笔犀利、故事引人入胜的读物,十分适合广大干部学习阅读。

编辑:魏蔚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