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美丽沙河畔 “城市会客厅”

2021-02-07河南日报客户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学桦 成安林

  春已悄至,乍暖还寒。站在焦作迎宾路大沙河桥上望去,河面上一群群白鹭、夜鹭、池鹭或闲庭信步或水中觅食,河水自由舒展地蜿蜒而行。

  春去春来,大沙河生态治理项目已经走过了三个多年头,穿城而过的“母亲河”由昔日的洪涝河、臭水沟蝶变成“生态河”“幸福河”,给城市增添了水韵和灵性,成为了“城市会客厅”、人民群众休闲健身的“打卡地”。

  大沙河的华丽蝶变,是焦作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具体措施和生动实践。

  实施大沙河生态治理,打造河湖治理新样板

  2月6日,游客行走在焦作大沙河两岸,目之所及碧波荡漾、河清水秀,令人心旷神怡,美景引人驻足。

  然而,当游客游览至大沙河畔一段留住乡愁的特殊景观——“沙河记忆”老河道时才会知道,历史上的大沙河并非如此。

  大沙河是海河流域卫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自焦作西北部出山,穿城区,过修武,走获嘉,在新乡市汇入共产主义渠,河道全长115.5公里,其中焦作境内长74公里。一直以来,大沙河属焦作泄洪河道。山洪暴发,冲带沙石,故而得名大沙河。

  焦作市水利局水系办主任杜长胜介绍,近年来,大沙河由于来水偏少,非汛期时主要承泄焦作市区生活退水和工业废水,主槽淤积严重,排洪能力下降,成为一条一二十米宽的臭水沟,成了城市发展的“硬伤”。

  2017年,焦作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改革,新一届市委领导从全面落实河长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构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精致城市、品质焦作”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全面实施大沙河生态治理,打造河湖治理样板,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构想。

  大沙河生态治理项目全长35公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防洪治理、生态引水、岸线整治、植树绿化等。

  其中,上游12公里规划为郊野公园,重点种植水生植物和建设两侧50米绿化长廊,打造一步一景,滩、潭、花、草等景观多样的带状景观;

  中游13公里规划为城市水生态公园,重点建设6座景观拦河坝、滩地及河道两侧微地形塑造、生态绿化、小品广场、城市生活服务等配套设施;

  下游10公里规划为湿地公里,建设3座景观拦河坝、潜流及表流湿地、河道岸线整治等工程,净化蒋沟河、新河等汇入大沙河的水源,确保大沙河出境断面水体质量,为改善下游生态环境做贡献。

  经过三年多努力,大沙河生态治理工程已完成投资32亿元,新增绿地、水面各5000亩,大沙河城区段七星园、体育公园、文体广场、银杏长廊等节点公园已对外开放,游人如织,成了“精致城市、品质焦作”的一张亮丽名片。

  扭住河长制“牛鼻子”,成为城市转型发展新引擎

  “快看,白鹭飞起来了!”夕阳下,在焦作大沙河岸边,焦作摄影爱好者刘国斌摄和几位好友快速地按下快门,记录下白鹭最美的姿态。

  如今,大沙河水面上天鹅飞舞、白鹭翩飞、赤麻鸭成群结队,已逐渐成了市民习以为常的景象。

  据焦作市林业保护站观测,大沙河附近的花草树木有近百种,活动鸟类多达70余种,有白鹭、苍鹭、赤麻鸭、红嘴鸥、秋莎鸭等。

  大沙河生态环境改善后,还迎来了白天鹅“做客”。去年2月,有3批近200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天鹅飞临焦作“母亲河”,停留时间一周多,成为大沙河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过去三年间,焦作牢牢扭住河长制这个“牛鼻子”,把推进大沙河生态治理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市级河长亲自抓,县级河长分片包,基层河长日常管,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使昔日老百姓提起就摇头兴叹的“臭水沟”,蝶变成环境优美、水体优良、绿树成荫的“生态河”“幸福河”。

  焦作市水利局局长付希强说出了一连串大沙河带来的“生态福利”和城市发展的“经济红利”:

  大沙河水质由劣五类提升为三类水;防洪标准由不足十年一遇提升至五十年一遇;下游农田灌溉有了更大保障……极大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提高了城市价值。

  大沙河城区核心段逐渐成为汇聚城市人气、迎接八方来宾的“城市会客厅”。前来大沙河观光旅游的市民络绎不绝,市民在家门口就能领略城市旅游新领地的风光,人民群众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通过大沙河生态治理逐步推进,依托大沙河带动城市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带动了两岸开发建设,建业、恒大、碧桂园、绿地集团纷纷在大沙河河畔选址开发,抢占机遇。大沙河两畔必将成为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

  当下,随着大沙河生态治理快速推进,沿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全面铺开,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公共生活的大舞台。

  “我们将以‘城市会客厅’的理念打造滨河景观带;以‘自然修复’的理念打造生态涵养区;以‘主题文化’的理念提升文化品位;以‘生物多样性’的理念丰富生态群落;以‘公园城市’的理念打造发展高地;以‘工匠精神’的理念打造精品公园。”付希强信心满满。

编辑:陈梦伊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