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让“留守妇女”发挥“扁担”作用 “戴畈模式”为“三留守”补位亲情

2021-04-02河南日报农村版

  □本报记者尹小剑见习记者李振阳通讯员翁应峰

  “姑娘,看我的积分有多少,能够兑换一瓶酱油吗?”3月25日,在信阳市平桥区五里镇“三留守”服务中心慈善超市,冒雨来参加活动的62岁老人张海华向工作人员询问。

  “可以兑换了!”工作人员笑着将一瓶酱油递到老人手里,并叮嘱他回去路上要小心。

  “这些老人只要参加中心举办的活动就可免费享受积分,每半天1分,积分可在慈善超市兑换生活用品。”五里镇党委书记钱旺说,“这是新县居家养老的‘戴畈模式’在我们这里的生动体现,目前信阳全市在大力推广!”

  什么是“戴畈模式”?3月26日,记者来到新县箭厂河乡戴畈村一探究竟。

  写在墙上的电话号码

  “滴……滴……”正在家里洗衣服的留守妇女肖福荣的手机突然响了,“中心派单了!”肖福荣赶紧将手中的活停下,穿上印有“孝心护理员”字样的红马甲,疾步向不远处的吴秀先老人家里走去。

  “吴秀先今年85岁,女儿出嫁了,家里只有她一人。”肖福荣说,吴秀先除了血压有点高,耳朵有点背,身体状况还不错。

  来到吴秀先家,看到吴秀先正在吃力地劈柴,肖福荣从吴秀先手里抢过柴刀,帮她劈起柴来,肖福荣边劈柴边和吴秀先唠家常,俩人还一起唱起民歌来。

  “肖福荣就像亲闺女一样!”吴秀先拉着记者的手动情地说,肖福荣经常来帮她洗衣、扫地、煮饭。

  忙完吴秀先家里的活,肖福荣又顺便来到石生奎老人家。石生奎今年76岁,患有肺气肿,不能干重活,稍微动下就喘气。石生奎的儿子、儿媳和两个孙子都在郑州,没法照顾老人。

  打开院门,石生奎正在清理厨房,口里喘着粗气,肖福荣急忙走过去,将石生奎扶到椅子前坐下,手脚麻利地将石生奎厨房的活儿清理一遍。“肖福荣人实诚,也很勤快,每月都要来几次,帮忙打扫卫生、洗衣服,我儿子儿媳很感动,可以放心地在郑州打工了!”石生奎说。

  留守妇女方明菊也很忙碌。上午,她先来到服务对象张祖秀家,给老人量血压,帮忙收拾家务,然后又来到另一服务对象家里,查看老人的身体和生活情况。“他们把我们当成了家人和亲人,有啥事都给我们打电话。”方明菊说,不少老人把“红马甲”的联系方式写在墙上,甚至记在心里,以便随时联系。

  “我们都是戴畈村老年协会的孝心护理员,服务这些‘留守老人’就是我们的工作。”肖福荣说,她今年52岁,家有4口人,丈夫在外务工,两个孩子在家上学。因为孩子小,她不能出门打工,只能待在家里。3年前,村里成立老年协会,她和村里其他7名留守妇女被吸纳为孝心护理员,为村里的留守老人服务。

  “我们不向老人收费,我们的工资由村里统一发放。”肖福荣说,“出不了门,在家也是闲着,既能为老人服务,还能挣点钱补贴家用,多好!”

  “红马甲”串起了“一家人”

  留守妇女为留守老人免费上门服务,许多人不解。“其实,这是‘戴畈模式’中的一项内容!”箭厂河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胡斌说,提到“戴畈模式”,不能不提到一个人,戴畈村原第一书记陈孟辉。

  2017年11月,信阳市民政局派陈孟辉到戴畈村任第一书记。走访过程中陈孟辉发现,全村1138口人,常住人口只有三分之一,几乎都是“三留守”人员。“不解决好‘三留守’问题,想实现高质量脱贫就无从谈起,这不仅是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也是社会治理问题。”陈孟辉说。

  陈孟辉从解决“三留守”问题入手,逐步探索出以农村“居家养老”和关爱“三留守”为主要内容的“戴畈模式”。

  “简单来讲,‘戴畈模式’就是‘三留守’和‘居家养老’。”陈孟辉说,通过居家养老这个“小切口”,来逐步探索完善“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搭建,从而实现乡村善治的大变化。

  经过一番思考,陈孟辉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让留守妇女照料留守老人,关爱留守儿童,让留守妇女发挥“扁担”作用,一头挑起自己的家庭,一头挑起照料村里留守老人的重任。

  陈孟辉和乡党委书记胡冕合计,决定由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通过“党建+养老”“互联网+养老”“社会组织+养老”,为传统养老模式赋能增效。

  “村‘两委’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村级老年人协会,公开选拔8名留守妇女,组成孝心护理员服务队伍,专门负责照顾村里生活困难的老人。将全村60周岁以上重度残疾老人、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有特殊困难的老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将70周岁以上老人和60周岁以上留守老人作为一般服务对象,为他们提供精神慰藉、助医、助行、助洁等7大类服务。村里将每月9日、19日、29日确定为敬老日,集中为一般服务对象开展精神慰藉上门服务。孝心护理员的工资由村里统一发放。”陈孟辉说。

  护理员的工资从哪来?“我们整合政府购买服务资金、集体经济分红资金、社会爱心企业和个人捐助这3种渠道,来保证护理员工资的发放。”胡斌说。

  已到午饭时间,戴畈村“三留守”服务中心餐厅内飘出饭菜的香味,20多个孩子围坐在餐桌前吃饭。“饭好吃吗?”记者问道。“好吃!”孩子们齐声回答。

  “全乡留守儿童都可以免费来这里学习、画画、游戏,由留守妇女照看儿童的生活。”胡斌说,“节假日和课余时间,服务中心都会向儿童开放;留守老人可以来服务中心聊天、下棋,对老人实行签到积分制,积分可以在服务中心洗浴、看电影、体检、兑换物品等。”

  据了解,该服务中心是信阳市民政局出资300万元援建的,于2019年6月1日启用,是信阳市第一所“三留守”服务中心。

  “‘戴畈模式’巩固了脱贫成果。”戴畈村第一书记刘希东说,老年人实现了小事不出门、小病不离村、难事有人帮,幸福感明显提升。

  “‘戴畈模式’不仅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基础,还带动了产业发展,目前已经有两家爱心企业在戴畈村投资,前期投资3000万元。”胡斌说。

  戴畈村的居家养老工作,成为“十三五”时期全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信阳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戴畈模式”的推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乔新江,市长尚朝阳多次指出,要总结经验、扩大成果,在全市进行推广。

  “我们也要理性地看到‘戴畈模式’只是解决农村‘三留守’问题的外部手段,是一种亲情的补充,并不能代替‘三留守’家人的关爱,在解决‘三留守’问题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箭厂河乡党委书记胡冕说。

编辑:张馨予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