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豫论场丨“上清北改变一生”?伪命题!

2021-04-17河南日报客户端

  □夏远望

  “上清北真的可以改变一生吗?”最近,知乎上这个话题浏览量近千万,跟帖火热。

  能上清北的,基本上都是综合竞争力到位了,即便上不了这两所大学,大概率也能进其他名校,大的人生轨迹不会实质性改变。上清华北大,与其说是改变命运的原因,不如说是人生努力的结果。

  孩子的起跑线是父母的高度,个体的发展,受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学校能提供的资源和学历,只是一个加成,而不是万能钥匙,某种意义而言,“上清北改变一生”是个伪命题。

  话题之所以火爆,不在于“上清北”,而在于“改变一生”。的确,在高考刚刚恢复的那些年份,高考,或者说知识,成为很多年轻人改变命运的敲门砖。这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是鼓励人们崇尚学习的励志名言。随着高等教育普及,“高考改变命运”也“水涨船高”,演化为“上清北改变一生”。然而,今天这一观念果真经得起推敲?

  知识不只是用来改变命运的。为知识而知识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任何将知识作为实现个体功利目标手段的教育,都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大家”。杨振宁创立统计力学上的“杨氏方程式”、屠呦呦团队研究青蒿素,初衷恐怕都不是为了“改变一生”,至于个体因为拥有相关知识而被社会认可,乃至改变命运,那是额外惊喜。

  知识大体分两类,应用型和非应用型。应用型知识学习,可以让人拥有一技之长,改善个人地位和处境,但也很难达到改变命运的程度;非应用型知识,并非面向当下,而是面向30年后、50年后,甚至100年后,这类学习跟人的兴趣有关,跟人的自我发展有关,跟追求科学真理的渴望有关,唯独跟功利关联不大。如果古往今来的人们接受精英教育只是为了“改变命运”“改变一生”,那么现在的我们恐怕连电灯泡长啥样都不会知道。

  在教育资源稀缺的特定时代,“知识改变命运”无疑有着正向引导作用,而今天,上顶尖学府能否改变人生,成为千万级流量话题,无论回答是与否,都折射出教育功利化的浮躁心态。教育功利化背后,隐藏着“中产阶层焦虑”:时间焦虑、理财焦虑、支出焦虑、晋升焦虑……教育焦虑也在其中,孩子们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不停被家长安排去读书、去补习、去奋斗,为的是在未来竞争中不落下风,实现“阶层跃升”的期望。

  阶层流动的活力与弹性,是社会良序运转前提。但教育在其中不应承担,事实上也承担不起过重功能。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物质条件相对不足家庭而言,通过个人努力,“上好大学改变命运”的美好愿望需要理解与呵护,给“鸡腿姑娘”更多爱的营养,让基层年轻校长不再“白发”。

  就全社会而言,将上顶尖名校与“阶层跃升”捆绑思考,未免狭隘了教育本义。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怎样不被物化的评价体系所裹挟,看到比名校、比财富、比地位更重要、更值得尊重的东西,在有限的人生中,绽放无限的生命价值。

编辑:臧小景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